中国民间教育之困(四)----文化自信与个体自觉- 走向那个地方…… - 劳 ...
中国民间教育之困(四)----文化自信与个体自觉 [原创 2010-06-17 13:37:12]   

四、文化自信与个体自觉

三千年{zy1}不尔的民间,是那样生动地令人回味。

时至今日,仍不时挑拨着我们理想深处最活泼的神经:尧舜之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春秋战国,私学鼎盛,仲尼四十载“弟子三千”,若“天不生仲尼”则“万古如长夜”;汉高帝,纳陆崇黄“无为”而治,“文景之治”轻徭薄赋,富足天下;东晋南北朝,以“天人关系”轻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隋唐崇佛,“贞观之治”而“以德化民”;宋元明清,释、道、儒融通治世,温良善念固于民心。一个古远古悠的东方大国,一个曾经被丰饶的人文精神植被染成的疆域,一个因对天、地、人的形而上学有着超凡的悟性而令世界倾慕的民族,如今,只剩下躺在博物馆展台上一件件可供后人研究的器物,博大精深、气贯寰宇的人文思想,也仅仅是考古工作者用于研究的文本。“伟大复兴”,已被我们简化理解为“经济上打一个翻身仗”,为此,可以毋须敬畏之心去挑战大自然。

以至今,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脚踏着二十一世纪门槛未必就获得与二十一世纪充分交流的资质。在一个社会仍没有活跃的民间思想参与、在这个社会里的人群还公然拒绝世界人类普世价值、众多的灵魂在面对诚实的阳光而无能产生羞愧时,我们的确离现代文明人资格的面试日期仍十分遥远。同时,我们也无能站在华夏祖先的祭祀台前,用苍白的灵魂与古人深邃的目光相遇。

要让我们的心灵生活重新搏动起人类创造精神睿智的血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还原一个健康的、个体生命活泼而生动的、独立人格神圣不可侵犯的、具有怀疑与批判精神的民间社会。私立大学的兴起,无论其性质与内核于制度上有多大程度的依附,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它来自民间的资金运作,它接续了民间丰沛的基因,因而从情感上也沟通了社会中下层的民情。虽说在授学本质上,“独立学院”无能以“学者治校”消解半个世纪中国高度集权垄断下的“行政治学”之办学原型,也无能为民意作代言。但就近三十年以来、尤以近二十年以来文化思想于民间逐年健旺之势,民间二字正渐渐地呈现出它本真的作用与强大的社会推动力量之势。

一个文明社会的健康指标,正是来自这些表面上看似稀薄的民间空气。

我们以为,来自民间的办学形式,与许许多多传统高校业已陈腐的观念祠堂相比,极有可能独成一种新的教学探索。这于当下教育语境,于当下众所周知之教育窘况,抑或是惟一的突围机会。

就现代艺术而言,敏锐敏感的艺术直觉和艺术家与生俱来的自由意识,极易与xx的民间情结擦出诱人的火花,同时也以惊人的速度勾兑了疯狂的市场。精英们以民间的名义,以当代艺术的精神,解构现实并且小范围内取得个体空间的拓展。在悄然窃喜时,他们也把个人心灵的自由状态视为社会与时代对其莫大的慰籍。为此,他们苟同了这个时代里种种不义,为时而作,将艺术转化为一个个可收可放的概念。出道之前,他们是嫉恶如仇的愤青,如今,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对艺术与金钱关系深信不疑。

就艺术教育而言,高校学习是青年人人生理念最终锁定的{zh1}一道工序,因而也成为公众对教育机构甚至说是对政府xx的{zd0}一笔筹码。

时代的确给了艺术设计教育一种历史性的机遇,只是这样的机遇,并非也绝不会只停留在直白的市场作用与物化了的文化交易。艺术设计的教育更不可能只训练出一群对社会与人生亳无情感的劳作工具,而缺乏应有的教养、对文明的陌生、对普世价值抵触、对社会公理不屑。孩子们已经给所有的高等院校列出了一道宇宙性怪题,这个命题,正是当今教育事业中最沉重的思考。

一百四十年前,威廉·莫里斯的“绘画、雕刻、家具和金属制品美术工匠公司”正式挂牌开张,揭开了欧洲工业革命后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现代设计的序幕,也催生了通过艺术设计来解决机械与手工艺矛盾为目标的包豪斯学院。

“艺术与技术新统一”这一理论成为包豪斯教育思想的核心。

有趣的是,尽管这种教育模式早已成为世界性公认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典型,尽管“现代设计艺术”自产生那{yt}起便注定了它与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实践属性,一百多年后的我们仍为“理论与实践”问题纠缠不清。甚至,我们在津津乐道于教案的xx演练、精心预演着课堂上某一时刻该闪亮登场的“互动”情景,以达到在孩子们面前熟练的知识复述技巧,让他们在枯燥的步骤里艰难地接受着知识的训练。

是的,站在突如其来的市场经济这一巨兽面前,习惯于形而上“理论学习”的我们,似乎只停留在浅度思维或局域思维的条件反射模式上以仓促应对,在就事论事的被动式方法论中盘旋以忙于应急;在全人类历史文明与精神遗产的分享上我们一直带有神经质式的警惕性,在获得的关于人类先验思想原慧信息的真实性上,我们的眼前一直都额外地增加了几道不必要的心理狐疑和人为的屏障。

进一步地讲,我们的理性思维仍不能有效地建立,社会的惯性与流弊不能摒弃。危机意识、责任意识、灾难意识仍无法进入大众的心灵;犬儒、市侩、卑鄙,庸俗不堪的权力信仰、暴力的美学成为社会文明的常态;由于我们中的许多人长期饱经教条主义经验的培训、业已僵化的思维模式已严重阻滞事业的健康发展。

近二十年来,关于社会问题的抨击不绝于耳,人心的大面积沦陷,“教育阵线”能恪守的底线是十分脆弱的。高校作为现代文明单位的知识重镇,又是人文思想与精神的xx深水良港,倘若这块阵子失陷了,我们可留给孩子们的还会是什么?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民间教育之困(四)----文化自信与个体自觉- 走向那个地方…… - 劳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