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7 11:13:50 阅读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钱钟书曾经形象地打过比喻,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观,就像吃葡萄一样。拿了一串葡萄,有的人先挑{zh0}的那一颗吃,吃到{zh1},还是觉得这是剩下来的中的{zh0}的一颗;有的人先挑选最不好的那一颗,把它吃掉,总是吃剩下里的不好的那一颗。吃到{zh1},好像吃了一串“不好”的葡萄。
照理说,总是吃好的一颗的人,是乐观的,每一次吃到的都是{zh0}的;另外那个人是悲观的,吃到的都是不好的。然而,事实是:无论怎么吃,都是吃到你的肚子里,是你自己在品尝你的日子,别人如何感觉,又如何呢?我们是否问过嘴是什么感觉?肚子是什么感觉呢?
世界上本来就有乐观和悲观两种情绪,而且,他们在时时交替中变换,没有{jd1}的快乐、{jd1}的悲哀,那是人们对世界实物的初级反应,会随着认知程度的变化而得到转换的。
吃,只是一个过程,嘴的感觉也是一种对过程的检验,只有肚子的消受才是结果啊。
但是,大多数企业里的绩效评价系统,为何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呢?过程导致结果,我认为管理者一定要抓住过程、细节,否则,企业就会诞生一批官僚的管理者,没有人还愿意在基层默默耕耘,我们要把激励的触角伸到做事的员工中去,用制度约束过程、用检验纠正过程、用激励改善过程,这样,会没有一个好的结果吗?
所以,我还是认为,吃葡萄,怎么吃都可以啊。哪来的悲观与乐观呢?当没有葡萄吃的时候,是不是还乐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