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 安全防范- fermentations - 和讯博客
跟踪 [转贴 2010-06-16 23:23:55]   
跟踪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w_468_60.html%20width%3D468%20height%3D6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1%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全上海已经有3000头种猪戴上了RFID耳标,用于记录它们的繁殖、喂养和防疫信息",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总经理詹锦川说道,而在更大的范围内,"上海300多家养猪场中的89家的出栏猪肉,已经可以追踪到圈栏。"也就是说,如果你选择购买的是这89家养猪场的猪肉,如果你有些不放心,想了解下这只"特立独行"的猪的"编年史",上海农业信息公司可以告诉你。

      而在四年之前,上海的猪肉追溯记录还是零。

      生下来:懵懂的农业信息化

      在互联网最热的2000年,詹锦川和另外两位伙伴创办了只有3个人的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当时是为了办农业网而创办的技术支持公司。但IT技术在农业上该如何应用,大家都没有概念,一直处于摸索阶段。"詹锦川回忆创业初期的"懵懂"说道。

      事实上,当时"三剑客"对农村市场也没有太多的概念。公司成立初期,三个人计划做农村电脑培训业务和农业管理软件,问题是农民们没有这个需要,"他们习惯了拍脑袋,不习惯详细的记录"。结果是,公司开发出来的这些产品都告失败。

      如果没有上海市农业委员会的农科热线项目,上海农业信息公司会像无数的本土软件开发商一样默默地消失。2000年,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准备为农户搭建一个信息咨询服务的网络平台。这个平台类似呼叫中心,将电话和网络结合,由农业委员会整合了一批专家资源,在平台上为农户提供咨询服务。上海农业信息公司获得了平台维护业务,平台是政府搭建的,前者所要提供的不过是维持平台运作的IT服务。而公司当年100多万的年收入,基本都来自这个单一项目。

      不过,这一次的"走运"让詹锦川开始转变思维,他开始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关键客户是政府和大型农场,而非个体农户。

      活下来:"与国家发展方向保持了一致"

      同时,在2002年底,食品安全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受人xx,政府有改变管理养猪场模式的需要。一直以来,"各个养猪场通过表格方式,上报防疫、生猪的出栏数量等一系列统计结果",但没有系统的监管。政府需要一套有记录了全过程数据的监控系统,也就是说,在行业数据统计问题上,需要把养猪场一贯以来的"手工作业"数字化。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再次中标,开始踏入了食品安全管理领域。

      然而,开发畜禽生产管理监控系统并非易事,尤其是詹锦川他们之前并没有太多相关的管理经验。"最初派去蹲点、了解需求的技术人员不懂养殖业",于是,上海农业信息公司,专门增聘了两名畜牧专业的大学生。不过,更大的障碍来自"监测对象"。"养猪场的抵触情绪非常大,一是饲养管理员不习惯操作电脑,二是信息对政府部门xx透明后,管理上要求更规范了。"詹锦川说道。在6个月的需求调查基础上,这家公司开发出的{dy}个版本"只做到了纸质档案电子化",对养猪场本身用处不大,而政府为该项目花去了100多万用于软件开发和硬件采购。

      虽说政府埋单,如果养猪场对这套系统一点不感冒的话,生意也是做不长久。"养猪场需要饲料配方管理、防疫管理等业务需求,也存在财务、库存等问题,老板们关心猪肉卖到哪里去了",在了解这些需求之后,詹锦川他们开始对产品进行"修订",开始关心起"猪的前世今生"——猪的谱系追溯,饲料配方追溯等。2006年,这套畜禽生产管理监控系统软件最终定型。在政府的推动下,现在全上海300多家养猪场,已经有89家使用了这套软件,用于自身管理和数据上报,主要覆盖规模大和品牌养猪场,而在查询终端则集中在内环线内的50家超市。

      在这个过程中,詹锦川发现,"政府对接管理,养猪场对接市场,市民需要安全",是三方各自的利益点。于是,他开始有了更宽泛的"食品追溯"思路。

      在上海,猪肉的供应有7成来自外省市,其它的一些农产品的情况也差不多。从2004年开始,在帮助沪内养猪场进行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农业信息公司开始陆续设计蔬菜生产管理系统、供沪动物及其产品信息化安全监管系统、上海食用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这些平台组合在一起,信息覆盖了从养猪场到政府相关部门,再到超市的50个查询机。

      "上海本地的养猪场(从屠宰到加工xxx体系)的进超市的猪肉,现在可以追溯到圈栏;其他来源的在冷酷或批发环节流通的猪肉,不管是活猪还是白条猪,可以追溯到批次;有自己的基地、配送中心的园艺场的蔬菜,可以追溯到地块,其它只能追溯到批次。蔬菜农药残留量追溯到某个园艺场。"

      正在积极建立各类紧急情况警报系统的政府,成了上述这些服务的{zd0}购买者。在上海农业信息公司的收入中,有7成是来自政府采购。2004年,这家公司的收入达到300多万,从那之后,此后按照詹锦川的说法,公司"以翻番的速度增长"。而这一切主要是因为,他的公司"与国家发展方向保持了一致"。

      活出来:走在商业化的路上

      在政府购买之外,2005年,来自大型养殖企业的定单{dy}次出现在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的客户名单上,主要是一些来自安徽、河南的大型养猪场、蔬菜企业,上海市场是这些公司的重点所在。"2005年公司客户采购业务占到总收入不到10%,而到了2006年就上升到30%。"詹锦川说道,"2006年我们的收入达到了2000万。"

      与传统的农产品区域生产、区域供给所不同的是,目前,一些上了规模的企业有了扩张的想法。同时,诸如家乐福等大型连锁超市,如今都要求其供应商提供对产品的追溯信息。在政府埋单的前提下,上海的养猪场自然不会拒绝来自上海农业信息公司的"免费"服务,大多数公司的产品信息都汇总到上海农业信息公司内,而如今它们准备走出上海,要更换IT服务供应商,成本会很高,詹锦川的公司自然成了这些农产品公司"走出去"的合作伙伴。

      虽然詹锦川也提到了可以做咨询或食品安全指数发布等业务,但,显然他更看中的是平台的价值,他希望用户数据都汇总到农业信息公司,"农产品信息量越大,平台的价值越高。"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f_336_280.html%20width%3D336%20height%3D28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2%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郑重声明:资讯 【跟踪- 安全防范- fermentations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