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活在真实中_慈航_新浪博客

2010524       星期一       晴天

午休后去涂夫子的信报箱(借用他的信报箱)取报,一看有《杂文报》(2010521日,第2226期),急切地打开第二版,果真2008年博文《我们的问题源于信仰问题》见报了,自然高兴,得与涂夫子分享快乐。上楼,叩门,进入聊谈中,得知市博物馆内搞图书展览,而且很多书都是4-5折,于是我和他一道去,一进入展厅就碰到读书沙龙的二位书友。我们各自在两个大厅寻找,大约花了2个小时,我最终挑选以下8本书,书目如下:

1.【德】西美尔著,曹卫东等译《现代人与宗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英】托伦斯著,阮炜译《神学的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英】弗格森著,徐志跃译《幸福的终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法】薇依著,顾嘉琛、杜小真译《重负与神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吴拯寰译注,冯金牛、朱荣琴整理,胡朴安鉴定《清文观止》,长沙:岳麓书社,2004版。

6-8.黎先耀、高莽主编《百年人文随笔••外国传》(上、中、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9月三版。

今天好事连连,上午打开电子信箱,意外地收到进修时同学小结的电邮,来信说:因为丢失手机,与我失去联系,上网搜索到我的电子信箱,来信试探确认我应该是他的同学。晚上与多年未见得高中程同学联系,他说:“看了你的博客,感觉你活在真实中,我觉得自己像稻草人。”我说:“到达杭州后,我引你见一家人,这家人将带领你过着真实的生活。”我说的这家人,就是博文《我们的问题源于信仰问题》中提到的在日本工作过的朋友一家人,没想到这次将经过杭州,通过朋友一家人把福音传给我的同学,这又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我们生活在现实中,有人既然喜欢虚拟的生活,又怎么渴望生活在真实中。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喜欢虚拟是希望自己躲藏起来,自己在“潜水”,在暗处,渴望真实是想看到他人在“线上”,在明处。我有一位非常知心的同事,偶尔也与我玩虚拟与真实的故事情节。比如不久前她跟我说,她的朋友想到我的故乡去,问我行走的路线,我从经济、从速度、从舒适度等角度,从火车到客车详细地跟她作了介绍,过了两天路过客车站,顺便问了一下去我故乡的准确发车时间和价格,然后告诉知心同事,希望她转告她的朋友。我一直相信她对我说的是实话,不想意外地被揭穿。有{yt},我的初中同学(某大学的系主任)发电邮告诉我,他们学校协办某出版社举办的全国高峰论坛,我们学院有两位老师参加。我很纳闷,不会吧,也没有去多想。第二天,同学说出两位参加会议的同事名字,其中一个就是我的知心朋友。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是一只猴子,有被人戏耍的感觉,我一直认为是知心朋友的她怎么能这样呢?我不停地喃喃自语:“怎么能这样呢?怎么能这样呢?我又不跟您去争抢开那个学术会议。您保守秘密,不跟我说,也没有什么。您直接跟我说去我的故乡开学术会议,又损失了什么呢?说不定我请求您帮我带什么东西回去,说不定如果您遇到什么麻烦,我还可以通过朋友、同学帮助您。”

综上所述,如果我在网上用虚拟的东西,我的同学小结是不可能够搜索到我的准确信息,难以与我取得联系。程同学家庭非常殷实,难道真的感到内心是空的吗?但愿他说的是戏言。有人说:人类是“未完成的动物”;他们正不断地超越自身前行。他们无法阻止他们的活动暗暗指向一个还没有被充分显露的实在,或一个只有作为信心之举才被引入实在的未来。我以为活在真实中,一要诚实,二要有信念。信念是知性受到爱启示的体验,我们通过知性发现,知性所不理解的东西要比它所理解的东西更真实。我当一如既往地把那位同事看做知心朋友,因为在接受心智虚空的那一瞬间,出现超自然,当胸怀宇宙,摆脱尘世的法则。因为活在真实中,也需要盼望,所以在真实中能够过着盼望的幸福期待生活。因为活在真实中,避免真亦假来假也真,内心感到实在放心。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日记:活在真实中_慈航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