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 对于考古学家卢兆荫来说,1968年是一个令他终身难忘的年份。在这一年的六月,由于“xx”而终止了考古工作两年多的他,突然听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在河北省满城县的一座山上,当地驻军在进行施工爆破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座巨大的山洞,洞里堆满了古物。经过初步勘察,这是一座宫殿式的汉墓。 墓葬的保护,一般还是尽量保存它原来的原貌,原貌不宜做过多的改动。 解说: 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卢兆荫先生每年都会有各种机缘,重访满城汉墓。今天是多少次回来造访?连他自己也算不清楚了。这一切,都缘于三十九年前一次偶然的发现。那是1968年5月,解放军工程兵某部,在河北满城一座孤山上,遭遇了一次奇特的经历。 访谈: 卢兆荫:就是{yt}晚上,解放军夜里夜班打坑道。打了坑道以后呢,偶然地无意间,发现这个坑道后头有一个洞。 解说: 那是一声轰响过后,山上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崩下许多石头。在前去观看时,一名战士的双脚失去支撑,滑了下去。不一会儿,班长带领几名战士爬了下来。他们打着手电筒,发现地上散落着许多大骨头和造型奇特的铜器、铁器。好奇心促使他们继续往前去看,不想里面的空间越来越大,东西越来越多。 访谈: 卢兆荫:当时他们根据灯光,也能看出来地上面都铺了瓦片。瓦片掀开下面有土,有一层泥,然后在底下,他们看到了一些大骨头。我们后来知道了,他们看到的是马骨头。他们刚好看到的是南耳室,是车马房。然后他们还进去,拿出来了一些东西,大概拿出来一些陶瓷。后来解放军认为这是座庙宇。因为这里面有泥人,可能是庙。 主持人:以为是地下的庙? 卢兆荫:因为有屋顶的瓦嘛,有屋顶的瓦塌下来了。 解说: 战士们选取了几件自认为有代表性的器物,其中一件铜器上刻有“中山内府”字样。随后他们又将洞口重新封堵,并留下两名战士严密保护。后来,河北省考古人员根据器物和铭文的字体,初步认定是一座西汉古墓。 卢兆荫:但是究竟谁的墓?这个墓具体是什么时代的?当然只知道是汉代的,更加具体的,还是不清楚。 解说: 几天之后,一份标有“绝密”字样的档案,从河北省满城县传递到了首都北京。 卢兆荫:发现了以后,xx还是很注意,大概很快就向中央打电报,同时找了河北省文物工作队。两个考古的同志进去看了以后,看出来是一个汉墓。当然谁的墓不知道。只知道这个墓规模很大。这一点知道了,所以河北省革命委员会,觉得这个墓可能很重要,除了打电报,又派了专人到中央来汇报。中央办公厅报到总理那里,所以总理知道了。 解说: 1968年6月18日晚上,xxx总理在欢迎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来访的间隙,将“河北满城发现汉墓”,告诉了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并请他尽快拿出办理意见。第二天早晨,郭老的秘书王廷芳出现在了考古研究所,他是专门来为郭老打听考古所工作现状的。 访谈: 卢兆荫:王廷芳同志听了以后,认为这个情况还好。 主持人:认为情况还好,指的是什么情况? 卢兆荫:就是两派斗争,没有那么厉害,就是说还没有打。 主持人:实际上发现你们还能正常工作。 卢兆荫:对。看起来还有人接待他,也把当时的情况告诉他。王廷芳同志一看还可以,还能够派出人来,去承担这样的发掘任务。 主持人:你们所里对这个事情一点都不知道? 卢兆荫:不知道。对这个满城汉墓,所里面事先一点都不知道。 解说: 1968年,是“xx”开始后的第三个年头,全国考古工作都已xx停止,许多老干部受到冲击。在这个时候,满城发现汉墓,为何xxx总理会直接予以关注?并请郭沫若先生亲自挂帅呢? 访谈: 卢兆荫:王廷芳同志是九点到,所里就决定派我们(孙秉根 卢兆荫)两个去,十点钟的时候,郭老就接见我们两个。 主持人:很快,这个时间过程? 卢兆荫:很快,当然这是我{dy}次到郭老家里。当时他就说:你们{zh0}能够把要先去的人里头,报个名单来,并且还要报简历。 主持人:还要报简历? 卢兆荫:当时是要报周总理的,因为当时那种情况下,一定派的人比较慎重。能够完成这个任务,没有什么其他方面的问题。 主持人:当时总理让郭老去直接负责这件事,好像也是对他的一种保护?有这个因素吗? 卢兆荫:对,也有这个可能。把这个任务交给郭老,中央对郭老还是信任的。所以郭老接到这个任务,抓得很紧。郭老告诉我们说,{zh0}五点以前,就要把名单报来,并且附上简历。然后当天晚上,刚好的话,是坦桑尼亚驻华大使,为了尼雷尔总统访华举行的宴会。 主持人:是头{yt}的宴会上,周总理跟郭老说的,第二天晚上坦桑尼亚等于是回请的? 卢兆荫:回请的。所以郭老为什么说五点钟以前送来呢?就是他预先知道当天晚上要见到总理。 解说: 两天之后的6月22日,郭沫若先生的办公桌上,摆放着xxx总理的批示,还有一封给北京xx司令员和政委的亲笔信。总理要求:xx协助办理此事。中国科学院立即召开会议,决定在6月25日,派出包括卢兆荫在内的九名考古人员,从北京出发。 访谈: 主持人:当时在xx这样很乱的时候、业务工作都无法开展的时候,接到这样一个任务,大家是不是也有一种跃跃欲试、很兴奋的心情? 卢兆荫:那是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也可以说,是破天荒的一个机会。所以心情都非常激动,积极性都很强。我们都是当天就报名,然后决定,很快就组织发掘队去。我们在25日就集合。当时因为总理有指示嘛!所以北京xx派了一个参谋,带着我们坐军车,从北京到保定,稍微一休息,吃了中午饭,下午就出发到满城。 解说: 满城是河北省中部的一个县。县城西南约二三百米的这座山丘,当地人称它为“陵山”。山下还有两个名叫“守陵”的村庄。千百年来,这里有一个代代相传的说法:他们的祖先是守陵的。可是给谁守陵?陵又在哪里?没有人知道。直到1968年5月22日,解放军工程兵某部的那次爆破施工,才解开了这个千古之谜。 解说: 1968年6月26号,是考古队到达满城的第二天。这天一大清早,一支由考古人员和解放军战士联合组成的考古队,上了陵山。在当时,陵山发现汉墓的消息不胫而走,每天都有成批的人蜂拥而至。当地驻军执行xxx总理指示,日夜严密把守着陵山。 考古队上山后,为了尽量不改变墓洞内的温度和湿度,仍然利用解放军战士无意间炸开的墓道出入洞内。按照考古惯例,他们给这个墓洞取名为一号墓。 访谈: 主持人:到了墓道口,看到{dy}眼的,是什么情况? 卢兆荫:当时看到的情况,已经不是解放军同志刚进去的那种情况了,解放军同志刚进去,看到上面铺的一层瓦,但是我们进去,瓦已经没有了。已经初步清理过了。 主持人:已经没有了? 卢兆荫:就是河北省文物工作队,两位同志清理的。因为这个墓很大,按照我们看,xx是按照地上宫殿来建筑的,按照地上宫殿的大小。刚进去这个洞,是个南耳室。整个墓的话,除了一个墓道,有一个甬道。甬道两边我们考古上叫耳室,实际上我们看,它就是仿造地上宫殿开凿的。一边是车马房。然后北边的耳室是仓库,是放各种各样吃的东西。当然现在进去看,就是许多陶器,特别有几个大陶缸,那非常显眼的。后面因为放不下,陶器堆得跟山一样,堆很高。 (现场同期)卢兆荫:这就是当时解放军开挖的,差不多有一米多宽。 解说: 2006年3月25日,已经80岁高龄的卢兆荫先生,带领我们来到当年解放军战士发现巨大墓洞的地方。他说,那次爆破只要错开一米左右,这个墓洞就有可能至今没有被人发现。 现场同期采访: 卢兆荫:这是刚做的,刚好这个就是南耳室的洞顶。 记者:这么看是挺大。 卢兆荫:这边我们以前去的时候,当时应该在上面都是瓦片。当时在山洞里头再盖的房子,再盖的瓦顶木结构的房子。然后把车放进来。车是这样子:车进来以后,马都杀死了。因为马如果在里面乱跑,什么东西都踩掉了。所以马是杀死了放进去的。 解说: 在汉朝,皇帝死后往往用夯士形式,把陵墓筑成巨大的坟丘,这种墓葬是土坑墓。而满城一号墓是依山开凿的洞穴,称为崖墓。西汉11个皇帝中,只有汉文帝的“灞陵”是崖墓,至今没有发掘。满城一号墓让人{dy}次看到了崖墓的墓室结构。 墓室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个部分组成。据专家估测,在石灰岩层中开凿如此巨大的墓洞 ,即使是今天现代化的施工方法,也要花费上百人一年左右的功夫。 访谈: 主持人:您说当时看到都清理过了,是指您经过的这个两个耳房?包括甬道包括大厅,都清理过了? 卢兆荫:清理过了。 主持人:他们动作够快的? 卢兆荫:因为解放军发现是1968年5月22日,他们进去是5月底,到我们进来的时候,已经是6月26日了,所以差不多有一个月时间。但是现在看,如果慢一些清理,可能效果更好。因为我们瓦片看不见了,许多器物都暴露出来。并且许多器物显然已经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了。因为他们清理,可能受到条件的限制,只有两个人,并且主要的问题,就是灯光的问题,当时他们清理没有能够解决,所以工作做得不是很细。因为一个很大的大厅,可能一个灯照不亮的。我们后来是把高压线拉上去的。 主持人:专门把高压线拉上去? 卢兆荫:专门把高压线拉上去。清理的时候,碘钨灯,一个灯管就一千度,两个灯管同时照明的。我们是在这个情况下发掘的。 主持人:就是因为屋子太大,一般的灯都照不过来? 卢兆荫:它边上也拉了一圈一百瓦灯泡,但是一百瓦的灯泡,在这个洞里面,就跟火柴光那么大,根本不行。 主持人:就可见那个洞非常大。 卢兆荫:洞非常大。 解说: 当时正是盛夏时节,山洞外汗流浃背,洞内却阴冷潮湿,考古队员身上的衣服很快被打湿,每工作1小时左右,就得到外面去晒太阳。在这样的环境里,主持发掘工作的王仲殊腿关节出了问题,不得不放下手头工作,回北京去xx。因此,现场主持发掘的担子,落在了卢兆荫的肩上。 卢兆荫1927年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县。1949年以{dy}名的成绩,毕业于前福建协和大学历史系。1958年开始从事汉唐考古发掘和研究。在发掘满城汉墓之前,已先后进行过长安城大明宫、兴庆宫和西市遗址等发掘工作。根据以往的经验,他意识到,在这样一个宫殿式墓洞里,一定还会有新的发现。 卢兆荫:所以我们问,你们是怎么清理的?他们说就在这种情况下清理的。人手又很少,光线又很差,工作不可能做得很细。后来我们又问,那你们清理出的瓦片、泥土,都在什么地方?还好,瓦片跟泥土,并没有扔到外面去,就堆在后室的回廊。后室周围搭了一米多高的回廊,都在回廊里头。我们后来就把瓦片、泥土,重新筛过。 主持人:筛出东西了吗? 卢兆荫:花了好多时间筛啊,筛过了以后,果然发现了很多还是很重要的东西。混在泥土里面。 主持人:混在泥土里头? 卢兆荫:里面很重要的东西,像金银医针,就是针灸用的医针。 主持人:中国最早的针灸的针,居然就在泥土里面被清理出来? 卢兆荫:被筛出来了。 现场同期: 卢兆荫:这就是幕道。 主持人:哎呀!当时开凿这么大的工程,也真是不容易。 解说: 一号墓的整座墓室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zg}的地方6.8米。除墓道外,各个洞室都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 主持人:这个可比后来的,像十三陵的定陵啊,比那个规模可大? 解说: 洞里的南耳室是车马房,放置出行用的车和驾车的马,还有狗和鹿。 卢兆荫: 现在看不到了,当时里头有四辆车,还有两辆车没地方放,就放在这里。这里是放陶器。开头还能够两边放,到了后来东西太多了,后来就堆积如山。后面就摆不开了,通通堆起来。 解说: 北耳室作为贮藏室,最显眼的是一些大约能盛下几千公斤酒的大缸,旁边还有一座石磨,甚至一头拉磨的驴子。 中室是一个宽大的厅堂,中置大量的铜、铁、金、银、玉石、漆器、陶器、以及帷帐等。 卢兆荫:这个大厅,实际上就是象征墓主人宴请宾客的一个厅堂。厅堂的后面就是后寝。按照地面建筑,就是墓主人居住的地方,考古上叫前堂后寝。前面厅堂是为了宴请宾客,后面是主人居住的地方。 主持人:您能给我大概说说,它这个大厅有多大吗? 卢兆荫:这个大厅我们仔细测量了,长14米多,宽12米多,高6米8,将近7米。 主持人:两层楼那么高。 卢兆荫:后来听说,曾经解放军来参观,大概有几百人进去都能容纳得下。就跟我们现在的电影厅那么大。 解说: 当年考古队进入墓洞时,只有后室的门尚未打开。卢兆荫判断,在中厅正西面的这道石门后面,应该是放棺椁的后室。他预感到,后室是需要集中力量仔细发掘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进入后室之前,必须先把暴露在外面几个洞室的器物全部清理完毕。 访谈: 主持人:看到的这些器物,尽管都已经动了地儿了,但你们是不是还有一些自己的发现? 卢兆荫:特别其中有两套帐构。帐构就是古人坐的时候,上面有一个帐。这个帐构是很讲究的。当然这个帐已经都塌下来了。但是铜的帐构,鎏金的构件还都在。上面有一个帷幕。如果有重要的客人的话,也坐在里面。当初汉武帝有两个帷帐,那是非常豪华的,《汉书》里面都记载得非常清楚。这个里面也有两个帐。 主持人:这个以前看见过吗? 卢兆荫:过去没有看见这么完整的帐构。就是被盗的墓地,偶然我们也看,可能是帐构。因为汉墓,十室九空。基本上都被盗了。没有被盗的很少。这两个帐构,我们看见青铜器很多。也有一些陶器,还有一些漆器,但是漆器的话,基本上都已经朽烂了,只剩下漆器金属的附件了。所以贵重的东西,并不在中室。 解说: 从发掘工作一开始,卢兆荫就在思考,墓主人究竟会是谁呢?据史书记载,河北满城一带因城中有山,曾有一个名叫中山的古王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在争霸中被强大的敌人灭亡,但中山这个名字一直保留下来。到了西汉年间,这块土地被分封给了诸侯王,封国仍被称为中山。 在墓中出土的这些青铜器上,刻有“中山内府,同钫一,三十四年、三十六年、甚至三十九年”的字样。历史上,中山国共有十位王,其中只有{dy}代王刘胜的在位时间最长,有42年,其余均不到30年。这样推算,墓室的主人,会不会是中山靖王刘胜呢? 访谈: 主持人:那什么时候决定要去打开后室呢? 卢兆荫:我们先把已经暴露在外面的这几个室先弄好,然后我们好集中精力,来发掘后室。 主持人:但是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已经发现了墓的主人是谁了? 卢兆荫:铜器上面铭文,有一些已经看到了。当然这个铜器,不是最精美的铜器。里面有中山府、中山内府,应该是中山国的,但是没有具体到是谁的。 主持人:要想揭开这个疑点,可能希望就在后室里头? 卢兆荫:这个希望,解决墓主人的问题,墓主人身份是什么?地位有多高?是个什么人?当然我们更希望能够直接解决。墓主人是谁?是哪一个王?但是一般讲,汉墓,是比较困难的。 主持人:为什么呢? 卢兆荫:因为汉墓跟后来隋唐的墓葬不一样,它没有墓志,没有文字记载。再一个除非有印章。但是像诸侯王,诸侯王的印章,是要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主持人:所以增加了难度了? 卢兆荫:当然有名章更好。但是现在看,在汉墓里面有名章的并不多。当然我们希望有这个印章的。 解说: 卢兆荫把最终确定墓主人身份的希望,寄托在了后室。因为按照以往的考古发现,墓主人往往把最主要、最贵重的东西随身携带。 解说: 在后室的门尚未打开之前,所有的考古人员都在猜想,里面到底有多大?随葬品保存情况又如何呢? 访谈: 主持人:那么后室的门是什么情况下,怎么打开的? 卢兆荫:后室的门,我们往外一推,根本推不开。是两个很大的石门,边上的门框也都是石头的,是大理石的石门。后来我们觉得:这里面一定有什么东西顶住了。因为按照考古的情况,一般因为防止盗墓的人进去,所以后室一定要保护得好。后来我们发现了,墓门跟上面山洞不是那么密,有一些缝,是用砖堵住了。我们就把它搬开。我们有工作人员就从门框顶上缝里面爬进去。爬进去了以后,首先就是找顶门器。 主持人:拿什么东西顶着门呢? 卢兆荫:是在底下,地面上的两个门之间,有一个顶门器。这个顶门器是铜的。一段是灌铅的,就是两边重量不一样。然后关门的话,就把顶门器前头压下来,门就关了。因为它重量的关系,自然它就翘起来了。 主持人:就比如说这是门,这是长方形的沟,这个顶门器在沟里面? 卢兆荫:顶门器在沟里头。 主持人:门关的时候,这个门是把它压着,压平了。 卢兆荫:把它压过去。 主持人:到了这儿。 卢兆荫:到那一关,它就要翘起来。 主持人:结果顶死了。 卢兆荫:我们进去的人,就首先把这个顶门器压下来。 主持人:{dy}个是谁进去的? 卢兆荫:是我们负责技术的人员。 主持人:但这个人得有点胆子。好像大家都传说,特别重要的地方可能会有危险? 卢兆荫:应该说,我们考古发现到现在,挖了那么多墓,还没有真正发现过。 主持人:你们反而觉得这是传说? 卢兆荫:传说。好像没有发现过。 解说: 后室是一个用石板搭建起来的房屋,里面的文物被厚厚的草木灰覆盖,当清理完草木灰以后,考古人员发现,这里的随葬品几乎让人眼花缭乱,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一件“错金博山炉”,后来它成了举世闻名的国宝级文物。 访谈: 卢兆荫:整个主室放得满满的,几乎没有踩脚的地儿。 主持人:多大?这个墓室? 卢兆荫:一边大概有一个5米到7米。后面是一个棺床,棺床还露在外面。我们一看就是棺床。棺椁是很大的。我们根据那个痕迹量了:有三米多长,将近两米宽。 主持人:像进了这个墓室以后,你们要去做的{dy}件事,或者说{dy}个去清理的文物,应该是什么?是那个棺椁吗? 卢兆荫:不是。我们先不清理棺椁。 主持人:为什么? 卢兆荫:棺床基本上是在主室的北边,南边是一个侧室。这个侧室里面有灯啊,有博山炉,有香炉。大概是一个卫生间和洗澡间。这个前面呢,放了漆案。上面摆了很多漆器和铜器。青铜器都是鎏金的,错金银的,很精美。可以说汉代青铜器里面水平{zg}的。然后一个漆盘里面,还保留下来了一只小猪的骨头。 主持人:看起来是乳猪的? 卢兆荫:完整地保存在一个漆盘上面。当年是一个完整的乳猪。 主持人:就是入葬的时候,放在里面的? 卢兆荫:入葬的时候放在里头的。 主持人:遗憾的是这个乳猪,肯定他没有吃着? 卢兆荫:没有吃着。靠着棺材最近的是金饼,四十个金饼。 主持人:金饼? 卢兆荫:金子做的。xx纯金。 主持人:多大?这个金饼? 卢兆荫:一个合汉代的一两重。大概比划起来有这么大。 主持人:到这个时候为止,有没有发现墓主人是谁? 卢兆荫:还没有发现。因为发现墓主人,最主要的,如果有印章,印章是{zh0}的。 解说: 直到此时,卢兆荫对墓主人的身份仍然不能最终确定,因为当时的贵族或者高级官吏,也有可能建有宏大规模的墓葬。但能不能确定是王,按照西汉当时的丧葬制度,有没有玉衣就是一个关键。 但玉衣随葬制度到汉朝末年被魏文帝废除,除古文献上的记载,后人在此之前从未见过真正的玉衣。已经出土的玉衣又都不完整,原因是这些墓室都曾被盗过,盗墓者往往把金丝抽走只留下零散的玉片,完整的金缕玉衣是什么样子,在考古界始终是个未解之谜。 访谈: 卢兆荫:清理到{zh1}了,发现了。这个玉衣,我们先看到头部,然后看到全身,然后一直到脚,我们意识到什么?这应该就是《汉书》、《后汉书》记载的玉衣。因为过去出土的都是玉片。 主持人:从开始清理棺椁,到发现玉衣,这个过程多长时间? 卢兆荫:好像有那么一两天的时间。这个玉衣的发现,我还记得非常清楚,是1968年7月20日,这个时间,我印象特别深刻。 主持人:历史性时刻? 卢兆荫:就是那天的上午才把玉衣清理出来。 主持人:是怎么发现的?{dy}个迹象说,这可能是玉衣? 卢兆荫:{dy}个迹象,就是清理完了以后,看它有大片都是玉片。 主持人:先是看到玉片? 卢兆荫:看到玉片。看到玉怎么连在一起?看到用金子连在一起。如果用铜的,已经生锈了,变成绿色的了。如果是银,就变成硫化银,就是黑色的了。它xx还是黄金的。 主持人:看来只有金子,不会烂,也不会变色的。 卢兆荫:所以一看起来是金丝,没有烂,还是连在一起的。 现场同期: 卢兆荫:这件玉衣旁边还有一把刀、两把剑,出土的时候。 解说: 这套完整的金缕玉衣,是中国考古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当时在场的工作人员激动不已。当天下午五点,卢兆荫就给在北京的郭沫若先生打电话,汇报这一重大喜讯。并希望郭老能够前来视察。当时已是76岁高龄的郭沫若立刻答应:“{yt}后就来”。来源:央视国际 编辑:J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