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市场从未像今天这样经受着巨大考验。从外部环境看,服装品牌渠道拓展模式发生变革、互联网迅速发展引发网购热潮、多种商业业态的蓬勃发展等都挤压了批发市场所占有的市场分额;从批发市场产业自身看,整体市场数量相对于需求的过剩、市场经营同质化的日趋严重、自身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没有跟进等诸多问题使批发市场整体竞争力下降。到了2008年下半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消费普遍低迷,更将批发市场置于异常艰难的处境之中。
不久前,业内传出,广东某知名的产业集群地当中最老牌的专业市场退租率达到了25%,而北京某家近几年才建立起来的专业市场退租率也高达25%~30%。
专业市场从未像今天这样经受着巨大考验。从外部环境看,服装品牌渠道拓展模式发生变革、互联网迅速发展引发网购热潮、多种商业业态的蓬勃发展等都挤压了批发市场所占有的市场分额;从批发市场产业自身看,整体市场数量相对于需求的过剩、市场经营同质化的日趋严重、自身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没有跟进等诸多问题使批发市场整体竞争力下降。到了2008年下半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消费普遍低迷,更将批发市场置于异常艰难的处境之中。
"内忧外患",有业内人士用这样一个词语形容了批发市场当前的处境。
面对这样的复杂局面,各专业批发市场除了加速转型与提升,除了逆势而上、创新思维努力探索突围之道外,已别无选择。
8 大竞争压力考验市场
作为全国最知名的市场之一,虎门富民时装城对于批发市场曾经的那段好日子感受深刻。创建于1993年的虎门{sg}大型专业服装批发市场---富民时装城见证并经历了中国服装批发市场最为火爆的年代。据富民负责人回忆,1993年11月21日富民时装城开业当天,富民大厦内1000多家刚开业的商铺瞬间卖完所有衣服,就连有些铺主准备当垃圾处理的衣服都被{qg}。这种火爆的景象一直持续了好多年。
一直在富民时装城做生意的商户阿德说,直到1996年左右,富民时装城内每天都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批发商,人在里面根本走不动道。"早上7:30,我拉去一车衣服。有时货根本不用进商铺,在富民时装城门口,批发商们连搬运工都自己充当,直接上车卸货买走。"这位商户回忆道。那时,广东省外的代理商每次到虎门拿货的量都很大,一次拿几万件的常有。
生意的这种火爆程度通过富民铺位租金的涨价就能{zh0}地体现出来。1993年富民时装城刚开业时,一个铺位交几千元到3万元押金即可,每月租金几百到上千元不等。但到了2002年左右,在富民,一个9平方米的档口就能卖300多万元,一个铺位每月的租金也飙升到了七、八万元,{zg}时甚至超过了10万元。对此业界甚至用"神话"一词来做形容。据统计,当时富民时装城每年的客流量都在500万人以上。
这样的好时光,后起的市场也感受到过。
同在虎门,2004年大莹女装批发城用了5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从招商到开业的过程,吸引了珠三角近300多个知名女装品牌,达到100%的招商率,这与如今许多新建批发市场为招商而发愁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那时来大莹市场拿货的客户多为四川、湖北一带的代理商,来自浙江、江苏以及珠三角的代理商也不少,他们每次拿货都在几万件,拿货量和交易额大约能占到市场总交易量的60%左右。
然而如今,"富民们"原来那种"坐在家数钱,数到手抽筋"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和风光岁月后,近三、四年来,服装专业市场的地位开始受到挑战,部分市场出现萎缩迹象,一些老牌专业市场的利润率也开始不断下降,市场辐射能力削弱,商铺退租现象仍时有发生……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传统的专业批发市场当前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来自国内外9大方面的竞争压力。
压力1
多业态加入竞争稀释市场
近几年,购物中心、大型超市、大卖场等零售业态在我国不断涌现,由于这些业态在经营方式、服务功能、物流配送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并且具备了很强的专业功能,给服装专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现代连锁零售业态的出现正在抢走传统服装零售网点的生意,而这些传统服装零售网点正是国内服装专业市场的服务对象。
压力2
品牌运营模式变革减轻市场依赖
当前,服装产业升级加速,一批有实力的服装品牌拓展终端渠道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依托批发市场的大交易平台,设立品牌在某一区域的总代理,再发展众多下游批发商以快速拓展区域市场是当时很多品牌在初期拓展市场时的选择,但随着品牌实力增强,终端渠道建设由此前相对粗放的批发模式向着专卖模式、加盟模式转型,它们开始减小对于批发市场的依赖,有的甚至xx退出批发市场。更有实力的一批品牌,则开始倾向于在各区域市场直接设立分公司、开自营店,推崇单店加盟,或者实行品牌托管,以求更有质量地拓展区域市场,维护品牌在区域市场的形象,提升品牌影响力。
品牌这种运营模式的转变,直接削弱了专业市场的中转和辐射功能。
压力3
地产商逐利"造"市乱秩序
近五年间,服装专业市场的开发成为众多地产开发商竞相追逐的对象。服装产业被认为是朝阳产业,并且内地许多区域具备着良好的服装生产集聚基础,服装专业市场新的开垦具有了一定的必然性。在"趋利性开发"下新崛起的专业市场往往具备硬件功能强大、规划设计先进、经营起点高等优势,这对传统的市场构成一定威胁,但同时,这些市场属于单纯的地产项目,也就是地产开发商"造市场"、创造需求的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的瓶颈就是市场的辐射能力不大。商铺一旦销售完毕,后续正常经营及维护推广如何仍是未知数。
对于地产商争先恐后开发服装批发市场的现象,北京万商联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实战型商业地产运营专家刘智勇指出,2003、2004年的时候,各地一批商业地产商纷纷投资建市场,因此这段时间也成为国内专业批发市场蓬勃发展的时期。但在这一轮"造市"浪潮中,一批地产开发商更多地只是"趋利性开发",商人们只是瞄准批发市场所能带来的利益,修建了一个市场,却并没有仔细研究市场需求、研究整个产业竞争环境的变化、研究专业市场自身的运行规律以及应该提供的服务,最终,导致了一批市场的"有势无市"。
压力4
消费疲软造成市场萎缩
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普遍疲软,实体经济受到冲击,消费者购买力大幅下滑,消费市场受到抑制,各地服装生产企业、品牌代理商谨慎心理加重,产品开发、订货、打货等都更加谨慎。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种疲软态势对专业市场造成了一定的打击。
这种打击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市场人气下降、商户信心普遍不足,市场内部"空铺率"增加。例如,不久前,业内就传出广东最知名的某产业集群地当中最老牌的专业市场里退租率达到了25%,而北京某近几年建立的专业市场退租率也高达25%~30%。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整体市场交易额的急剧下降。为了应对这种状况,一些产业集群地的市场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就纷纷把商铺租金下调20%~50%不等,但这依然无法改变商户对于市场的悲观情绪。
对此,北京世纪天乐国际服装市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宋燕东谈到,受金融危机影响,商户们2008年库存普遍比较严重。为了降低风险,厂家和代理商普遍谨慎。以前商户只要给厂家押金就能提货,但金融危机开始后,厂家开始要求代理商拿货付全款,这使许多商户出现资金吃紧的情况。由于资金吃紧,单次拿货量就开始减少,但拿货量减少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货品款式和往年差别不大,且品种相对不够丰富,最终,形成了"越卖不出去货越不敢上货,越不上货越没货可卖"的恶性循环。
压力5
网络倍速增长分食消费市场
2008年,中国网购市场年交易额达到1200亿元。2009年上半年,单是淘宝一个网站的总成交额就为809亿元,按这个比例推算,2009年全国网购市场的交易量将会突破2000亿元。而此前,这2000亿元的现金流则属于专业市场和零售市场。
事实上,互联网对于专业市场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首先,互联网的出现,使一些代理商足不出户就可以下订单,极大地降低了各地客户拿货的成本,这与此前各地客户需要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奔赴沿海拿货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实体市场的交易带来冲击。
第二,网购市场上,消费者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与品牌厂家接触,下订单交易,省略了所有的中间环节。这对于品牌代理商和依靠中间环节获利的批发市场而言也是一种打击。
压力6
总量饱和降低市场辐射能力
服装的销量相对于市场整体的需求量来说是固定的。但到了2000年前后,各地的批发市场纷纷都建立了起来,分散了市场整体的需求量。对于此前一批老市场来说,在面临着来自新兴市场竞争的同时,自身的经营面积也进行了扩张,这样,老市场的市场份额就被进一步稀释。一个现象值得注意,这几年开了不少新市场,这些新市场从硬件、市场规划等多个方面都比老市场具有超前性,但整体看,经营得道者并不多。
对此,东莞市大莹服装批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邓子菊介绍,从2007年起,大家就开始逐渐感觉到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尤其是到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袭击加重了这种趋势。目前,国内许多专业市场的辐射能力由此前的辐射多个省份,变为主要辐射某一个区域市场。
北京木樨园天雅服装大厦总经理程文虎也指出,国内服装产业目前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再切入是很难的。如果在现有市场的基础上扩大市场经营面积,尚还能做到,但如果到新的地方再去开拓市场,风险很大,成功率比较低。
压力7
同质化严重无法发挥规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