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旅游西行日记(2)_西林闲人_新浪博客



    最值得洛阳人骄傲的,怕就是龙门石窟了,正如网友‘双石三金’诗中所说的:‘东山松柏西岸柳,鱼跳龙门向北游。白园诗韵飘墨香,石窟瑰宝耀千秋’。游过以后,感觉的确如此!

                                   一, 此处为何称龙门?

    龙门古称伊阙,为什么后来又称龙门呢?这与隋炀帝建都洛阳不无关系。公元604年,当隋炀帝决定在洛阳建都之前,亲登邙山之巅,眺望伊阙之塞,顾谓大臣曰:“此非龙门耶,自古何因不建都如此?”随行的一位大臣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矣。”帝大悦,遂议都焉!换成现在的话说:隋炀帝亲自登上邙山峰顶的{zg}处,远远地望着那穿山而过的伊河,对左右两边跟随的大臣们说:“这里好,简直就是xx的龙门啊!自古帝王为什么不在这儿建立都城呢?”随从的一位大臣逢迎拍马不顾事实地说:“过去的帝王不是不知道这里是龙门,之所以没有在此建都,是在等待陛下您哟!”隋炀帝一听,大为高兴,于是就议定建都洛阳。事实上已有几个朝代在此建过都,说自古何因不建都如此。咋一听,他们都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其实这是君臣在一唱一和,故意抬高自己,有些逢场作戏的味道在里面罢了。



    这就是新建的龙门连拱大桥,听说洛阳附近甚至更远有不少初`高中学子,不时地到这桥下默祝`遥拜,在桥上来回寻觅徘徊,以期登上龙门!

                                   

                          二,探求石窟迷雾

    伊水两岸为龙门东西二山,石窟绝大部份开凿在西山一侧,东山因石层薄而难凿石窟。西山石窟很多,最早的石窟开凿,莫过于《古阳洞》了,他开凿于公元493年,有龙门{dy}窟之称。北魏时期,佛教又开始兴盛,由于鲜卑人的石室情结,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就着手了石窟的开凿。随其后,xx的石窟应该是《宾阳三洞》和《奉先寺》了,他们分别是由北魏与唐代先后两次凿建而成的。《宾阳三洞》约在公元500年左右动工,因北魏孝文帝去世后,其子魏宣武帝下诏为孝文帝开凿石窟,后因政治动荡等种种情况,除《宾阳中洞》开凿成功外,余下均未完工。澄寂一百多年后,直到唐太宗之子李泰,又复凿了宾阳南北二洞。

          


                      这就是《宾阳中洞》主佛石像
   

    在龙门石窟成千上万的造像中,体形{zd0},形态最美,艺术价值{zg},要数唐代盛世时营造而成的《奉先寺》中的主尊卢舍那大佛了。这尊大佛通高17·14米,头部4米,仅耳朵就长达1·9米。卢舍那的含意是“诸恶皆除,众德悉备,净色遍照法界”是佛在显示美德时的一种理想化身。在塑造卢舍那形象的过程中,我国古代艺术大师们,以巨大的艺术创造魄力,冲脱宗教仪轨樊篱的束缚,赋予它的女性形象。主佛左侧,是弟子迦叶;右侧是弟子阿难,另外分列两边的还有文殊`普贤,天王`力士等。有人说,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化身,这不是没有一点来由:一,按照皇帝本人的形象去塑造佛像,历史上早有先例;二,从卢舍那佛中的女性美中寻找武则天痕迹也不为过;三,从武则天早年在长安感业寺出家,事实存在,一生笃信佛教等等迹象推测,也顺理成章;四,武则天{zh1}能登上皇位,始终是借助佛的力量。总之,这些不确定的附会东西,也只能是去意会一下而已!

 

     这就是卢舍那大佛,看看佛像中所示,有没有女人的灵气与神韵呢?

 

                           三,龙门雕塑的遭劫

    洛阳龙门石窟,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堪称{dy},令人遗憾的是石窟中有不少佛像,都是少头缺胳膊的。原来是遭过几次劫难,看到一些被破坏的雕刻,叫人非常惋惜与伤痛。最为严重的是1930年到1933年这三年中,一位叫普爱伦的美国人及其他一些外国劫掠商,他们勾结我国国内一些民族败类,在龙门刮起了一阵阵盗凿之风,以致流失珍贵宝像近百件。其中就有北魏时期的艺术瑰宝“皇帝礼佛图”,一同被盗凿,最终流落到了世界各地。


                 看这佛像被盗凿后留下的痕迹,无不令人痛心与惋惜!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我的旅游西行日记(2)_西林闲人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