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作为一种艺术,确乎博大精深,既折射出人文历史的发展,又反映出艺术文明的进步。天公偏偏钟情于万里长江的下游,这里山水秀美,人文荟萃。由于文化的积淀,不仅孕育出了瓷都景德镇,而且培育了陶都宜兴。提到宜兴自然与紫砂陶紧紧相连,而江南文人对紫砂茶具更有着一种特殊的偏爱。如果说嗜酒豪饮,表现了“骏马西蓟北”男儿们的粗犷豪放,而以茶待客,浅斟细品则显出“杏花春雨江南”文人们的恬情淡泊,清高脱俗。文人们往往以品茗为韵事,饮茶不仅讲究茶叶、水质、气氛,尤重茶具之精美。紫砂陶壶集多种艺术----造型、雕刻、绘画、书法、诗词于一身,古朴的色泽,精湛的工艺,高雅的神韵,无不显现出高层次的文化底蕴。北宁时,宜兴之紫砂茶具已负盛名,受到一些文人的注目。梅尧臣在《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中有“天子岁尝龙焙茶,茶官催摘雨前芽。团香已入中都府,斗品争传太傅家。小石泉冷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诗句。然而,直至明代中期以后始盛行,且成为人们的雅爱之物。这是因为紫砂壶既无铜锡之败味,又无金银之奢华,用于泡茶,色、香、味{jj1}。显优于其他茶具。自正德年间,宜兴士子吴颐之书单供春从金沙寺僧学艺,并得到其主人的鼓励和指点,创制出精工紫砂壶以来,紫砂茶具更蕴艺术性,品位亦越高了。当时即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之说。自此之后,文人与陶工相结合,造就出了代代制壶名家,也产生了更多的传世佳品。文人雅士们热心参与紫砂壶的研制工作,或设计图形、撰拟铭文、绘镌纹饰;或亲自搏泥、寄物寓意,骋志抒怀。以此为雅、为乐。一把“大彬壶”上刻有“茶山之美,含土之精,饮其清者,心恬神宁”,为汪森为时大彬所撰;“笠荫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是脸炙人口的“曼生壶”铭;xx画家吴昌硕为黄玉麟壶拟铭文颇多,为“诵秋水篇,试中冷泉,青山白云吾周旋”,实为妙语巧思。自然,善制紫砂壶的工艺大师们也自学适应文人之需,学习典籍,观览鼎彝研究书画,以汲取各方面的营养,请教文人,拜求雅士,结交画家,以提高艺技。小小的紫砂陶壶,竟然能映现出如此高雅、古朴、含蓄的气质,充满着艺术性、书卷气和金石味,大约正是深厚的江南文化孕育和陶冶的结果吧。
紫砂壶与茶文化
从今天开始我将我所知道的关于宜兴的紫砂与茶文化的知识陆续的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喜欢 据<<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而一代茶圣陆羽也曾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由此可见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自神农发现茶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演变,茶文化由发展走向成熟、由国内走向世界,可以说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的兴盛自然而然的带动了品茗茶具的兴起,在众多茶具器皿中紫砂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实用性茶具,颇有点鹤立鸡群的味道. 精于茶道之人有种流行的说法-----品茗,能修心养性,陶冶人的情操.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闲暇之余开始追求精神层次的休闲生活,而品茗之道就是很好的选择.由此而来,闲时品茗修行之人日增,但不管如何深谙茶道之术,若称心如意茶具,一切枉然.即使是绝好的茶,也是暴殓天物而矣.有了上好的茶,因此一个急迫的问题摆在了茶友的面前,何为上佳之茶具?紫砂!茶道高手一般会如是回答.然紫砂谓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