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醉在壮乡的味与色_行空天马_百度空间
“到新疆吃烤羊肉串,来南宁不忘逛酸滩”,夸的是南宁的酸;“久闻马蹄名,粉饺中称皇,今日特来品,果然不虚传”,赞的是马蹄粉饺皇;“香叶包里味鲜美,神仙返去也顿足”,说的是美味的瑶族香叶包。这些不仅仅是驰名的品牌,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广西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南宁的老友面、锅烧牛杂粉、绿豆大肉粽、钦州的瓜皮干、玉林牛肉巴、桂林马肉米粉等等都是传统的名小吃。
  “到新疆吃烤羊肉串,来南宁不忘逛酸滩”,夸的是南宁的酸;“久闻马蹄名,粉饺中称皇,今日特来品,果然不虚传”,赞的是马蹄粉饺皇;“香叶包里味鲜美,神仙返去也顿足”,说的是美味的瑶族香叶包。这些不仅仅是驰名的品牌,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最负盛名“老友面”
  说到老友面,南宁人没有不知道的,外地人也把其当作广西小吃的代表。老友面是有着百年历史的面食。
  据说,一老翁每天都光顾周记茶馆喝茶,有{yt}因感冒没有去茶馆,周记老板便以精制面条,佐以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笋、牛肉末、胡椒粉等,煮成热面条一碗,送予这位老友吃。老翁吃后出了一身汗,病状减轻,故由此而得“老友面”之名。老友面食之开胃驱寒,深受食客欢迎而经久不衰。后来又有人以粉烹制,叫做老友粉。

马蹄饺中皇
  历史上xx的广西风味小吃有很多。据介绍,近年来,广西除了发掘传统的名小吃外,还创制很多新的风味小吃,这些新的广西风味小吃以其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和独特造型、口感,多次在烹饪大赛中获奖。
  如一款“南国芒叶糍”,选用百色特产芒果新叶,包入糯米,用芒果蓉做馅,蒸热后食用,果香浓郁,香滑诱人。“马蹄鲜虾饺”则在粉饺中加入桂林特产马蹄和北海鲜虾米,食之“味道好极了”!怎么好极了?
  大厨介绍说,去年春节,一位娶了南宁媳妇的“老外”在南宁一旋转餐厅吃饭,品了一只鲜虾粉饺后即赞不绝口,一下就要了十笼,和南宁媳妇一起尽兴地吃了一顿“鲜虾粉饺宴”。
  钦州的瓜皮很有名,传统的瓜皮小吃一般是腌制的,新的瓜皮小吃“一品瓜皮卷”则用瓜皮切成长的薄片,在上面抹上墨鱼胶,再压上咸蛋黄片,卷包成长筒形,用红椒丝系上,上笼蒸熟,外脆内香,色香味俱佳,成为可登大雅之堂的小吃名品。

壮乡点心宴
  广西的许多酒店不仅开发了不少新的小吃品种,还在吃法上下工夫。如一款“桂香缘壮乡点心宴”,全套宴席都由点心组成,共分12道。
  头盘是由多味饺子制成,名为“花蝶恋曲”;第二道是金沙鸡丝糊“南国之光”;第三道是竹筒五色饭“满载而归”;第四道是“花草葫芦”;第五道是罗汉果果冻“蕉林月下”;第六道是壮乡番薯卷“壮乡风情”;第七道是素蔬花篮饺“迎宾花篮”;第八道是酥炸板栗蟹“金滩秋蟹”;第九道是邕城靓粉虫“绿桑银蚕”;第十道象型蔬菜篮“蔬菜满篮”;第十一道是清甜槐花粉“清凉夏日”;{zh1}一道象型酥皮果“硕果累累”。
  一套点心宴席可以让你品尝到多种名小吃,由于搭配讲究,食之不会感觉有腻味,是极具特色的点心盛宴。


      到广西旅游一趟,山山水水没有记住多少,能够入梦的却是那些街头摊摊档档上丰富多彩的小点心,打油茶、老友面、柳州酸、马打滚……好看又有趣,所以就在心里占据了原该是“甲天下”的山水的位置,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久久不能忘却——

壮乡美食留梦中

我和桂林米粉的幸福生活
      {dy}次吃桂林米粉时好像还是2000年春节前后,闲极无聊在网上搜吃,偶然搜到一个美食坛子,看到介绍上海宾馆对面一家的米粉如何好吃,无数跟帖皆打车而去,叫好连连,看得心动。
  上海宾馆对面有两家桂林米粉,一家在市中医院对面,另一家在现在的世贸大厦旁边,根据网友讨论评比,应该世贸大厦旁边的是xx老店,市中医院对面的是新开分号。两家店其实就我而言没什么差别,味道基本相同,{dy}次吃的时候,雪白的粉,牛腩的汤,配了酸豆角,端上来,加了黄辣椒油辣椒醋,热情洋溢吃上一大口,顿时大大打击了我的信心,谈不上难吃,倒也绝非美味,生气愤懑难过之余,至少有一年时间没再吃过米粉。
  夏天时,在翠竹路经常路过,每每看见旁边一家“桂林米粉”人气很旺,心还没动,口水先动,反正下班回家也要自己解决晚饭,就在这解决吧。还是一碗牛腩粉,还是老样子,米粉、牛腩、生菜、花生、酸豆角、辣椒,却突然好吃了,吃的光光的,汤汁不剩。再到后来,经过翠竹路,总是不由自主的下车吃上一碗米粉,可惜的是,没过多久,这家小小米粉店不知什么原因搬走了,心里着实失落了一阵。
  再到后来,看到“米粉”字样,便顿生了亲切,每每驻足,品尝一下,南园路的、人民路的、华强南路的、新闻路的,凡入我法眼,盖无逃脱之例。上去就是老规矩:一个大肠粉加一份酸豆角、一份花生,汤汁不剩。
  昨日无意发现附近新开一家米粉店,犹豫徘徊一秒钟,就钻了进去,要了一份以前没见过的酸辣笋丝粉,酸酸辣辣开胃鲜香,盛辣椒盛醋的小罐干干净净像门口的小姑娘一样赏心悦目,吃得舒服,看得愉快,早忘了旁边放着的其它菜饭。
  其实回味下来,好像所有吃到的米粉味道都差不多,除了世贸大厦旁边的那家辣椒差点,翠竹路那家汤里有酸豆角外,味道也难有上下差别。只是吃得久了,好像已经习惯了这种味道,就像你天天吃老母亲做的泡饭,没有特别的滋味,但吃得久了,不吃你会想的。(阮庭成)

打油茶
      眼下,秋意正殷。到桂林旅游,品尝一下桂林“打油茶”,当然是一件美事。
  “打油茶”,工具、选料、制法、喝法都非常独特。先说工具吧,一只小铁锅,一把小木棰。小铁锅类似江南饮食业使用的炒锅,但锅口很小,约同大汤碗口,且锅口旁有一小歪嘴,以利倒茶;小木棰灵巧又别致,状如大小擀面具,但前端延伸出与相垂直的一小段,以作敲打之用。
      选料,须选用土茶,就是未经加工过的茶叶,不然,就会失“打油茶”的风味。葱、姜、蒜头、盐是必备的,油炸山芋片、油氽花生米是佐食的佳料。沏茶需用佳泉水,然“打油茶”又一特别之处是以肉骨汤代佳泉水,自然是茶味别出。
      制法又很独特,铁锅烧热,加少量素油,待油熬透,推入葱段、姜片、蒜头熬香,放入用清水略泡过的土茶。“打油茶”必须用木棰反复敲打,方能使风味俱出,至打透,再加入肉骨汤,加适量盐,烧滚,倒入小碗,加上葱花,放点油氽花生米,香味四溢,茶色似咖啡,红绿点其间,诱你一喝为快。
      桂林地区喝“打油茶”有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杯苦,二杯夹(方言,意为涩),三杯、四杯好油茶”。这就是提醒你慢慢品尝,好好领略。“打油茶”有祛寒湿、提神、饱腹之功能。桂北地区湿度大,矿工颇多,喝“打油茶”便成为当地百姓的饮食习惯,亦是他们用来待客的一种方式,客人围桌而坐,主人用一小炉,“文君”当炉,当众操作,一杯接一杯,颇有风味。如今,“打油茶”不胫而走,流传广西数地,备受人们青睐,风味亦添数种,如“鸡丝打油茶”、“肉丝打油茶”等。
  在桂林喝“打油茶”,真不虚此行。

丰富多彩是米粉
      桂林不仅山水甲天下,而且米粉也很有名,它圆细、爽滑、柔韧,具有独特的风味。其做工考究,先将上好大米磨成浆,装袋滤干,揣成粉团煮熟后压榨成圆根或片状即成。圆的称米粉,片状的称切粉,通称米粉,其特点是洁白、细嫩、软滑、爽口。其吃法多样。最讲究卤水的制作,其工艺各家有异,大致以猪、牛骨、罗汉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浓郁。卤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风味也不同。
  桂林米粉有许多种,最有名的是马肉米粉。它用特制的红烧马肉作配料,马肉鲜嫩味香,xxxx。过去吃马肉米粉多用特制小碟来盛,米粉仅供一箸,上面有几片薄薄的马肉,再加以几粒油炸花生,拌以桂林辣酱,风味特佳。一人一口一碟,可吃二三十碟粉。现在已改用大碗,滋味不变。
  马肉米粉以城中老店会仙楼的最为驰名,据说它开设于清代道光年间,原来设备不足,店面不大,但生意非常兴隆,店主限定每日的出售量,以致后来的食客,只好等明天清早了。现在则不同了,顾客日夜盈门。此外,桂林的街头巷尾都有米粉、米粉摊,游人逛了秀丽山水,再吃一碗桂林米粉,饱享眼嘴之福,实在是一大乐事。桂林米粉老店以又益轩粉店、石记米粉、味香馆最为有名。
  过去,桂林除了有米粉店外,还有走街串巷沿途叫卖的担子米粉。如南门有王歪嘴,北门有王驼子,西门有白阿奉,东门(对河)有张老五等。担子米粉的担子,是篾匠用竹子编成的。它的形状像花篮,底部小,上面大。一头放炉子烧开水热米粉,旁边还有一个半月形的铁丝玻璃窗,里面放着各种卤菜;另一头则放着切菜的砧板、米粉、卤水和油。

荔浦芋头
      芋头里{zh0}吃的数荔浦芋,荔浦芋产于桂林市的荔浦县。它个头大,营养丰富。剖开芋头可见芋肉布满细小红筋,类似槟榔花纹,学名称之为槟榔芋。
      母芋椭圆形,子芋5个到8个。以产母芋为主,一般单个重1000~1500克,大的可达2500克。芋肉白色、质松软者品质上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淀粉)、较高的钙和一定的维生素。把它切成薄片,油炸后夹在猪肉片里做成“红烧扣肉”,风味特殊,肉不腻口,是宴会上的一道美肴。将它煮熟剥皮,放在热锅中,加上猪油、白糖、少量奶粉,压成奶芋,味道甘香软甜;掺和鱼、肉、鸡、冬笋、香菇等,用油轻炸,香酥爽口。
  以前,荔浦芋作为广西的{sx}贡品在岁末进贡皇家。尤其是在清朝乾隆年间达到了极盛。
  荔浦芋与南芋、水芋有明显的区别。荔浦芋体形椭圆,像过去妇女们用来织布的纺缍,重量从数两至一两斤,甚至达五六斤,芋皮粗糙呈棕色,皮上节与节之间的距离比较短,芋肉上的槟榔花纹明显,香味很浓。南芋则体形较长,近似圆筒形,多数在一斤以下,也有两三斤重的,表皮虽也呈棕色,但较光滑,皮上节间距离较长,芋肉无明显的槟榔花纹,香味较淡。至于水芋,则头大尾小,多是几两重的小芋,表皮黑棕色,芋肉根本没有槟榔花纹,也没有香味。掌握了荔浦芋的特征,就不难鉴别真假了。

玉林牛巴
      玉林是我国南方重镇,位于广西东南边陲。“玉林牛巴”是玉林传统风味名吃,它是用黄牛臀部肉(俗称打棒肉)为主料,肉质细而有嚼劲,吃后满口生香,堪称地方一绝。《清异录》载:牛巴“赤明香,世传邝士良家脯也。轻薄甘香,殷红浮脆,后世莫及”。特点是色泽暗亮,气味醇香,肉质细而耐嚼,入口生香,令人回味。

松糕
      松糕用糯米掺粳米适量磨成粉,稍掺些黄糖水拌匀,再将半干半湿的米粉层层撒入蒸桶中蒸一至二小时熟透即成。其味松软爽口,香甜宜人,若再配以荔浦芋头丁,其味更佳。桂林习俗,松糕一般用于喜庆场合,如生日贺寿、得子、新屋上梁等,常赠以松糕,以示庆贺。为桂林的xx风味小吃,今市场上亦不时有售。

喝螺
      喝螺,顾名思义是喝着吃的田螺。桂林喝螺是很有地方特色的小吃,每天在夜市摆卖。吃时,挑开螺的顶盖,撮着嘴用力喝进去,吃完田螺再喝汤,其味道又辣又鲜,特别开胃。
  桂林喝螺,也是桂林人的一种风情。当你步入桂林街头夜市时,那一个接一个的喝螺摊点,真是令你眼花缭乱,真不知是吃哪家的为好,其密度之大,在其他城市是很难见到的。桂林喝螺,味道鲜美,肉质脆嫩柔软。
  做喝螺的螺狮是一种软体动物,体外包有螺纹路的硬壳。有石螺,主要生长在沟边、河中,这种螺个小,但肉厚,还有一种田螺,螺身短圆、尾部尖实、螺肉结实,个大,多生活在水田、池塘。螺丝肉性寒味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维生索C、钙质和其他矿物质,能清热、明目、生津,如果感冒初发,吃碗喝螺,定会使你精神大爽,恢复健康。
  桂林煮喝螺很有讲究。买回来的螺蛳,一定要放在清水中养几天,每天都要换水,让螺蛳把肚里的泥巴及排泄物吐掉,再用刷子将附在外壳上的杂物清洗干净,敲掉螺尾,便于吸吮。加入油、盐、姜、三花酒、辣椒,用武火爆炒,再放入紫苏叶、猪骨头,加水滚煮,于是清香鲜辣的喝螺便做成了。如果在吃前,再加入蒜泥、葱花等调味品,吃起来就更有味道。
  桂林吃喝螺,讲究“喝”,要用手指捏紧螺蛔,嘴巴凑近螺口用力吸吮,便会发出“咝咝”的声音,很美妙。当用力时,会同时将肉与汤吸出,边嚼边喝,真是赛过山珍海味。当螺蛳肉吸不出来时就需用小竹签来帮忙挑出。螺蛳汤是煮喝螺的精华,用它做出的螺蛳米粉,鲜辣得会令人额上冒汗,脸上放光,过瘾极了。

卷筒粉
      用磨成的米浆放进托盘摊成一张薄饼,撒一些肉末、葱花在上面,蒸熟后卷成卷即可上碟,佐以酱料、香油等拌以食用。特点是软滑爽口。

柳州酸
      买一个酸坛,玻璃的或者瓦罐的,当然是瓦罐更好些。洗干净后用开水烫过,再凉干。然后烧一锅开水,在开水开时放入盐,并且顺时针搅拌两分钟,然后取一小碗平时做饭的米,用铁锅把米炒到枯黄,再将枯黄的米放入酸坛,再买点甜酒(一小碗)一起放入,再放入要腌的菜(要凉干水),也可以放点糖。可以腌萝卜、姜、莲藕等等,几天后就可以吃了。很好吃的,特别的香。如果条件允许,让太阳晒晒酸坛,将更好。吃完可以再次放菜下去腌,但要放点盐。

八仙粉
      相传是清宫食谱之一,因其配有山珍、海味、时鲜八味以上,味道相异相辅,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故而得名。八仙粉以鲜滑清爽为特点。

马打滚
      这个有趣的怪名小吃,据说为融安人发明,继而成为融安特产之一,后来在柳州也普遍出现在小吃店里,该品种用糯米粉、豆粉、芝麻、黄糖粉制成,状如汤圆。食用时在黄豆粉中滚几滚即可,热而嫩滑,香味可口。

干蒸烧卖
      用鸡蛋液、水和面作皮,猪肉、虾肉、冬菇作馅,捏成石榴花形,蒸制而成。其色皮淡黄,蟹黄鲜艳,皮软、肉爽,稍含汁液,鲜美而香。在20世纪30年代,干蒸烧卖已风靡广东各地,近20年来,又传遍广西的大中城市,成为岭南茶楼、酒家茶市必备之品。




郑重声明:资讯 【迷醉在壮乡的味与色_行空天马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