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和“代理妈妈”在一起。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指导专家 长沙市{dy}医院儿科 王香云 主任、主任医师 【核心提示】 长沙市{dy}医院是手足口病定点诊治医院。据统计,自5月以来,该院门诊共接诊手足口病儿童200多例,住院110多例,其中重症近100例,xx率达99%以上。患者95%以上是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儿童较集中的托儿所、幼儿园易发生和流行,农村留守儿童发病相对较多。 专家提醒,手足口病高发期是5-7月,呼吸道、消化道及接触均可传染。但可防可治不可怕,关键在于预防。 【鉴别】高烧不退、频繁呕吐多为重症 王香云主任指出,年龄小、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抗体存在少、未形成良好卫生习惯等,是手足口病好发于儿童的主要原因。 手足口病虽有出现于手、脚、口腔部位的皮疹、发热等症状,但千万不能认为手上起水泡就是手足口病。其实,儿童出疹性疾病还是比较多的,像麻疹、水痘、口炎都容易和手足口病混淆。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轻症多,重症少,死亡更少,即使发病也不用恐惧。轻症主要表现在出现了皮疹,皮疹为斑xx等,60%以上的孩子都会出现发烧,这种发烧可以在皮疹出现之前,也可能是同时出现。一般发烧3~5天就退了,疹子5天也会消失,通常7天内就能自愈,轻症不需住院,家长在家中护理即可。 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早期识别重症患儿。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况、呼吸等情况,是否出现高烧不退、频繁呕吐现象,这是重症的早期表现,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肢体抖动或惊跳,甚至有时孩子在睡着时,突然出现惊跳而惊醒,这种情况要引起重视。 【特别告诫】手足口病为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可传染本病。主要经粪便、口腔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在发病的第1周传染性最强。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物品(如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对象】农村留守儿童成为防治的薄弱群体 王主任介绍,绝大部分手足口病为轻型病例,少数病例由于病毒侵犯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为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以及循环障碍,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 而重症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xx、呕吐、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 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罗音或痰鸣音。 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xxxx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危重时,出现频繁抽搐、昏迷、脑疝;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特别告诫】该病始发于每年春季,4-5月病例明显增多,5-7月发病形成高峰。农村留守儿童,大都无人看管或只有老人照顾,成为手足口病防治的薄弱群体。个人预防最重要的就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还应注意家里的环境卫生,物品表面、用具、洁具、扫地和拖地的用具,进行xx及冲洗。如果接触过患儿,可用xx液xx。家长在疾病高发季节应慎重带5岁以下的幼儿到超市、游乐场等人群密集处游玩,避免感染病毒。 【特点】临床有反复、多次被不同病毒感染 中医定论的重型病例如“毒热动风证”的症状为:高热不退、易惊、呕吐、肌肉颤抖甚至昏迷等,采用xx清热、熄风定惊疗法。 基本方药为“羚羊钩藤汤加减”,成分:羚羊角粉(冲服)、钩藤、天麻、生石膏、黄连、生栀子、大黄、菊花、生薏米、全蝎、白僵蚕、生牡蛎。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xx用量。日一剂,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或结肠滴注。中成药:安宫牛黄、紫雪丹或新雪丹等;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 而危重型病例“心阳式微,肺气欲脱证”的症状为:壮热不退,神昏喘促,手足厥冷,面色苍白晦暗,口唇紫绀,可见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舌质紫暗等,采用回阳救逆疗法。 基本方药是“参附汤加味”,成分:人参、炮附子、山萸肉。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xx用量。日一剂,浓煎鼻饲或结肠滴注。中成药: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特别告诫】手足口病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反复、被不同病毒多次感染,强调的是,只要孩子出现发热、出疹,就应及时送医院就诊。幼儿园和学校每日应晨检,督促孩子正确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等;做好清洗xx工作,注意保持教室、食堂干净清洁,教室、宿舍经常开窗通风;手足口病为丙类法定传染病,发现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时,要立即采取送诊、轻症居家观察等措施,并及时上报疫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