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之痒_刘志国_新浪博客

                                   磁州窑之痒
      一。情寄彭城
   彭城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磁州窑之乡,是我可爱的故乡。我出生在彭城一个普通的陶瓷工匠世家。祖父是彭城陶瓷的匠人。父亲是陶瓷画工。因此,幼年时有机会蒙受磁州窑文化熏陶与哺育,从小就与彭城磁州窑结下了不解之缘。记得小时候,父亲就打算让我在陶瓷厂工作。自1964年考入陶校学习陶瓷工艺,到2008年正式退休,我在彭城磁州窑相继做过成型车间的工人、陶瓷科技情报站日语翻译、陶瓷研究院情报资料室主任等工作,在陶瓷行业待了整整44年,从未离开过。我弟弟、妹妹、妹夫等有十多人曾在彭城陶瓷工作。因此,我对家乡彭城磁州窑的感情之深,魂牵梦绕,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2005年峰峰磁州窑文化艺术研究会经过评选、审定,授予我“磁州窑陶瓷世家”的荣誉称号。当我接过印有闪光的“磁州陶瓷世家的”证书时,不由得眼里含着热泪,幸福、激动得难以自己。抚今追昔,忆及我的磁州窑陶瓷世家的历史和经历,百感交集。种种感受涌上心头。我觉得自己能作为延续磁州窑火的接力者,感到很幸福。
   小时候,在陶瓷厂工作的父亲很重视对我的培养。他虽然幼年丧母,也没读过几年书,但是很爱自学,不仅算盘打的好,还学会了许多字。平时写信,过年时写对联,都是父亲自己动手。过春节时,彭城家家户户张贴对联,父亲带着我给长辈拜年时,看到别人家门口的对联,总要停下来,让我辨认一下上面的毛笔字,告诉是什么意思。我在上三年级时,父亲让我学习普通话,用普通话读报纸。尽管他不会讲普通话。我幼年时,比较聪明,对许多事情的记性好。父亲常常教我帮助孤寡无助的老人写信,帮助他们做些家务活儿。因此,后来我热爱磁州窑陶瓷事业,在陶瓷研究所工作期间钟情学习和写作,与父亲昔日的教诲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彭城磁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通过老一辈的言传身教,一代又一代被传承下来。
      彭城磁州窑,千年窑火不断。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彭城窑做出过无与伦比的贡献,闪烁着耀眼的光彩。彭城陶瓷产业兴旺,产品外销至千里之外,因产磁器而非常富裕。故有“千里彭城,日进斗金”“日进斗金,夜进斗银”之说。 俗话说“门里出身,自会几分”。我对磁州窑的认识,始于出生和生活在浓郁的磁州窑文化环境中。过去的彭城镇是“彭城街五里长,旮里旮旯笼盔墙”。我从小就住过笼盔墙的房子。记得小时候给在窑场画瓷的父亲送饭,在窑场里观看工人师傅们拉坯做碗、画碗、烧窑、装开窑,留下深刻印象。还有就是坐在家门口,看着一车车的出口瓷器,被用马车送到彭城火车站,然后运销到国内外市场。那时,常常为家乡彭城的瓷器能够出口国外,换回国家急需的外汇而自豪。1964年我从峰峰二中初中毕业后,考取了邯郸市陶瓷学校工艺专业。上学期间,听取了关于磁州窑在世界上的影响的讲演,完成了我对家乡彭城磁州窑的认识过程。1965年,上陶校期间,我的文章《我的师傅》,刊登在学校《工读通讯》上。又被张贴在陶瓷公司宣传栏里,这是我{dy}篇处女作文字。这些丰富的经历,引发我打小就有了一个作家梦、翻译梦和磁州窑的梦想。后来,我把写作与资料翻译、科技情报报道、磁州窑论文撰写等结合起来,努力耕耘,有了收获。想不到,多少年来我的追求,一直是围绕着这些梦想而展开的。我的所有这些工作和追求,都是围绕着家乡——瓷都彭城而展开。
    有生以来,除非短暂的工作出差之外,我与家乡彭城日日相伴,息息相关。利用自己热爱写作,又有一定文学功底的条件,讴歌家乡磁州窑,宣传彭城陶瓷,尤其是对磁州窑文化艺术的学术探讨,几十年来初心未改。在我家里,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最多的就是各类专业书籍与瓷器及瓷片标本了。书籍与瓷器成为我好朋友。书多了,瓷多了,这为我的磁研提供便利。通过对各类文章的精研细读,以及借鉴学习,为自己的科技写作和磁州窑研究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大量阅读史书及艺术、审美方面的书籍,提高自己的磁州窑艺术修养。

    我于2008年正式退休,在彭城陶瓷学习、工作了44年。因此对家乡的热爱与钟情,无法用语言表达。我与家乡彭城同呼吸、共命运,荣辱与共,共度兴衰。我熟悉瓷都彭城的每条街,每个胡同,以及大部分的窑场。并一直把自己的磁州窑故乡引以为骄傲和自豪,亦为自己是磁州窑子弟感到荣耀。我很珍惜生活与工作在飘洒着磁州窑文化芳香的故乡彭城。我热爱磁州窑,钟情磁州窑,献身磁州窑,把磁州窑理论研究视作自己的生命,也努力为磁州窑研究事业尽了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我曾任邯郸市陶瓷研究院情报资料室主任,技术职称是日语翻译。是{gjj}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中华日本学会会员,中国硅酸盐学会全国古陶瓷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信息学组组长、邯郸市磁州窑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峰峰磁州窑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等。在各学术岗位尽力而为,做出了无愧于时代的努力。
 二。磁研获硕果
     我虽然出身于北方瓷都彭城,是陶瓷子弟。但过去对磁州窑认识还很模糊,对彭城窑为代表的磁州窑在国际上的影响了解得不深不透,更谈不到对其博大精深文化艺术内涵的认识。正是通过翻译日文《磁州窑》一书,对磁州窑形成初步认识和了解。从此与磁州窑研究结下不解之缘,达到了痴迷程度。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彭城陶瓷快速发展的时期。1978年由邯郸市陶瓷公司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共同举办了《中国磁州窑展览》,扩大了磁州窑和彭城陶瓷在国内外的影响。1981年由单位派遣我到轻工部外语师资培训班进修日语,陶瓷公司的领导安排让我一边进修学习,一边翻译日本专家长谷部乐尔先生的《磁州窑》一书。于是,在沈阳我一面苦读日语,一面尝试翻译《磁州窑》专著,了解到磁州窑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的贡献及在国际上的广泛影响。
    在国外磁州窑资料译介方面,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先后翻译出日本东洋陶瓷协会会长长谷部乐尔的<磁州窑>专著,还将几乎所有的日文、英文磁州窑资料一网打尽,均做了书面翻译,为加强国际磁州窑学术交流做出贡献。为了译好《磁州窑》,我向许多专业人员请教,并先后多次赴磁州窑窑址考察,获得大量的{dy}手资料,1984年《磁州窑》译本问世后,获得了国内外xx陶瓷专家赞赏。几十年里,我非常注重对家乡彭城窑的调查,在施工工地搜集瓷片标本,并十几次南下观台窑,还利用出席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年会的机会,考察了定窑、钧窑、耀州窑、巩县窑、鹤壁窑、长治窑、长沙窑、衡阳窑、湘阴窑、景德镇窑、南宋官窑、龙泉窑、建窑、漳州窑、德化窑、晋江窑、磁灶窑。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的窑址,搜集了大量的国内各大名窑的珍贵的瓷片标本。这些弥足珍贵的瓷片标本,为深入学习研究磁州窑文化艺术提供了方便。
      重视阅读和查阅古代磁州窑文献记载,是搞好磁州窑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利用订购、与朋友交换或索取等方法,集萃和阅读了十几部国内外版本的《中国陶瓷史》及国际磁州窑研究图书资料。还攻读了历史、考古、文学、美学、哲学、宗教等资料。从大量的史料中获取有关磁州窑的知识,从报刊杂志及发掘报告中摘取有关文章与观点,排列整理成卡片,加以探索研究。为了考察古窑址,我几乎牺牲了所有的节假日,上渣堆,拣瓷片,装瓷片的提包不知磨破了多少个。衣服赃了,车子骑坏了,手脚划出了一道道血痕。有时候回不来就住在乡下。吃苦受累,确实是一言难尽。
   几十年来,我倾心于磁州窑理论研究,在国家、省、部级杂志刊物上,发表磁州窑文章150余篇,译文50余篇。其中论文《磁州窑研究综述》获河北省硅酸盐学会优秀论文奖,被推荐在《河北陶瓷》发表;《金代磁州窑的特征》入选《古陶瓷论文集》;《中国陶瓷的璀璨明珠-磁州窑》刊登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古磁州窑窑场功能结构》等刊登于《中国古陶瓷研究》。我在论文中较早提出"磁州窑是中国民窑的杰出代表";"磁州窑最早起源于距今7500年-8000年的磁山文化时期,由于其民窑的特性,产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是我国民窑与北方陶瓷发展史的精彩缩影"等xx论点。我还常利用熟练的日语和各种机会向国外友人宣传与介绍现代磁州窑的风采。辛勤耕耘赢来收获。我国xx古陶瓷研究xx、首任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先生,亲自介绍吸收我为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 1989年,我应特别邀请赴日本做《中国磁州窑的美》巡回日语讲学,获得成功。期间多次接受了日本NHK电视台及当地新闻媒体的采访与报道,对外宣传了博大精深的磁州窑陶瓷文化艺术,为祖国赢得了荣誉。由于磁州窑研究成果突出,据期刊成果数据显示,目前我在磁州窑学术期刊成果排位中xxxx。百度网还曾专门设置了《磁州窑刘志国》搜索条目。
    近年来,我把大部分时间放在磁州窑文化艺术史研究上,有了一系列的收获。现在磁州窑的地位提高,可以进入大雅之堂。人们都说磁州窑好、磁州窑美,但是好在何处?美在哪个地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你有多大的学养与见识,决定你如何看待与评价磁州窑这一名窑。我从文化艺术角度解读磁州窑的丰富内涵。既爱磁州窑之大众化,民俗化之美。更是极力以深沉的目光,将磁州窑艺术中蕴籍的高雅的艺术审美精炼出来,重新展示在大庭广众之下,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总结我四十年来在磁州窑研究和探讨方面,仅仅致力做了一顶点儿的事。 1.构建磁州窑整个发展史。首次在文章中提出磁州窑陶瓷史自磁山文化制陶史算起,基本完成磁州窑发展序列;2.在对磁州窑的艺术美与文化精神的提炼、磁州窑考证、鉴赏、介绍方面,发表了大量的文章;3.从磁州窑淹没的历史尘埃中,剥离与分解出磁州窑高雅的艺术风貌,遏制对磁州窑艺术庸俗化的理解;4.基本上译介出全部国外磁州窑研究成果与文献资料,包括日文、英文。目前在中国各个窑系中,磁州窑研究译介国外资料工作做得{zh0}。我本人译介的磁州窑研究文章最多;5.结合近年来的新发现,引入许多新成果;提出许多新观点;1984年提出磁州窑是“我国民窑的杰出代表”的观点;1985年最早提出磁州窑窑址的保护问题。于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保护彭城窑的渣堆、笼盔墙、窑炉、窑洞等问题。{zx0}xx并将富田窑场介绍给国内外磁州窑学者;6.较早分离与推出金代磁州窑的面貌。80年代受邯郸市博物馆委托撰写的《磁州窑陶瓷陈设》解说词、陈列展品等工作。经过严密的鉴别和考证,大胆提出了金代磁州窑陶瓷产品的特征与鉴赏方法,将金代部分从早些时候一些专家定一概划为宋磁中剥离出来,重新划回到金代。1989年发表于《河北陶瓷》的《金代磁州窑的特征》论文,则批评了过去国内陶瓷研究界流行的“磁州窑金代无瓷论”的错误观点;7.受特别邀请,在日本举办的磁州窑讲习会、讲演会、报告会、讲解会等,发表“中国磁州窑之美”日文讲演;8.接待几十批来访的日、美、欧等国磁州窑学者专家,向国际推介磁州窑文化艺术;9, 在磁州窑研讨会上,正式提出“磁州窑学”命题。我觉得未来“磁州窑学”很有希望在世界上成为一门显学,应重视把各国的磁州窑研究成果吸收进来。把“磁州窑学”建设成一个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学科;10,为中央民族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河北农大艺术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等20多所名校的学生举办讲座,讲解磁州窑,普及了磁州窑有关的知识。
   我的陶瓷研究与译介成果还涉猎《中国纹样史》《景德镇窑陶瓷》《耀州窑》《南宋官窑的鉴定与鉴赏》《龙泉窑》《元青花》《康熙官窑》等方面。对东邻日本的陶艺流派做了大量译介与研究工作。先后在报纸刊物上发表了《日本现代陶艺及其特色》《日本的陶艺运动与陶艺热》《赴日本北海道学术交流》《琐谈日本陶艺》《日本陶艺家三轮龙作作品》《日本现代陶艺掠影》《美国现代陶艺》等xx文章。多年来,我在磁州窑资料保存、收藏、利用和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因研究成果突出,曾获得峰峰首届文化振兴奖、邯郸市先进工作者、邯郸市科技进步先进个人奖;陶瓷公司首届科技xx之一;被吸收为区政协委员;入选了《当代历史学学者大辞典》、《中国科技翻译家辞典》等。我收集、保存、研究与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资料的事迹,曾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中国》、《河北日报》、《邯郸日报》、邯郸市人民广播电台、邯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上宣传、报道。
   祖父、父亲作为磁州窑的艺匠,为我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遗产。我的翻译工作与后来的磁州窑学术研究,与祖业息息相通。我想,作为一个土著磁州窑接班人,有责任把磁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发扬广大。这是我60年磁州窑之痒之梦,也是我正在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

           刘志国敬具2010年6月8日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磁州窑之痒_刘志国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