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经济参考报》记者通过调研发现,在创业板公司超募现象的背后,却是这些资金在使用方向上的混乱:很多资金用于偿还银行xx,或是投向房产、土地等不动产,并通过资金置换方式变相挪用募集资金。创业板公司严重超募以及使用混乱的现状,为公司的主业经营及投资者利益保护一并带来诸多隐患。
规模
天量超募资金投向不动产
为了规范创业板公司超募资金的使用,深交所在今年1月份特别颁布了《创业板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第1号———超募资金使用》,强调应在募集资金到账后6个月内妥善安排超募资金使用计划,且超募资金应当用于公司主营业务。
然而事实证明,6个月的时间难以使创业板企业消化大量超募资金。为防止创业板公司突击乱花钱,监管部门4月初再度发文,对超募资金使用计划的披露程序作出微调:若公司确实无法如期披露使用计划,应在期满前披露后续考虑或安排。
在目前挂牌上市的86家创业板公司中,有半数左右的公司公布了对超募资金的使用计划。其中,只有少数几家公司将超募资金用于扩大主业。除此之外,部分创业板公司尚未对超募资金找到合适投向,另有很多创业板公司已将超募资金投向了房产、土地等不动产。这其中较为典型的公司如:(70.000,0.00,0.00%)用4.21亿元购买了位于北京朝阳区的北辰首 作 大 厦 共1 6层 的 房 产 用 于 办公。(24.600,0.00,0.00%)用5400万元购买北京海淀区的锦秋国际大厦A座24层房产,加上装修、税费、购置办公设 备 及 人 员 培 训 费 用 , 合 计 花 费6600万元。xx一项,就占到超募资金的53%。
创 业 板 上 市 公 司 的 公 告 还 显示,(26.300,0.00,0.00%)用2324 .5万元购买了北京旷怡大厦8层房产;(27.650,0.00,0.00%)购买北京辉煌时代大厦56幢8层房产,预计购买总价5170万元;(25.290,0.00,0.00%)计划投资8640万元在上海、广州、成都、北京、武汉购买办公楼建立区域营销中心,购买面积为400平方米至 1000平方米不等;(31.980,0.00,0.00%)将使用不超过6910万元购买约5750平方米写字楼;(41.490,0.00,0.00%)拿出8000万元购买北京(7.95,0.00,0.00%)丰台园总部基地二期内34地块14号楼的房产,总开销9860万元,占超募总额的39%。
业内人士指出,这些公司用超募资金购买办公楼,似乎并未偏离主营业务。但问题是,这些公司购买的写字楼大都集中在北京,而近期北京楼市持续火爆,这些创业板公司的活跃交易,也助长了这些地区楼市的疯狂与投机。
在不少创业板公司用超募资金添置办公楼及营销场所的同时,另一些创业板公司却开始买地,用于建公司总部或基地。如:(27.160,0.00,0.00%)推出了建设中国总部及华南检测基地的新项目,其中1800万元买地,16485万元用于总部大楼及实验室大楼的建造和装修,其中使用超募资金1.35亿元,占超募总额的44%;(41.220,0.00,0.00%)提出投资1 .3亿元在福建漳州建立婴童车模制造基地,其中2786万元用于购买土地,3717万元用于办公楼、厂房、宿舍楼的建设;(51.800,0.00,0.00%)提出以超募资金中的2000万元购买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化区3 .7万平方米工业用地使用权,作为其大亚湾基地新型电子化学品项目二期用地;同时再以超募中的1800万元购买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区的4万平方米工业用地使用权,用作其南通化工园区锂电化学品项目用地;(48.280,0.00,0.00%)虽没有提出具体的超募资金使用项目,但其计划框架中也包括了购买生产经营预留土地使用权。
现状
玩弄“资金置换”规避监管
除了对新投资的考量之外,在巨额超募资金到账后,尽快摆脱银行xx压力似乎成为很多创业板上市公司的{sx}。数据显示,在目前已经公布超募资金使用规划的39 家上市公司中,共有29家公司利用超募资金归还了银行xx,比例超过了3/4。同时,补充流动资金也是为部分公司所采用的一种较为简单的处理方式。
对于超募资金用于{yj}补充流动 资 金 和 归 还 银 行 贷 款 的 金 额 ,《创业板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第1号———超募资金使用》规定,每 12个月内累计不得超过超募资金总额的20%,同时在审议程序上要求该议案取得董事会全体董事的2/3以上和全体独立董事同意,且保荐机构明确表示同意等。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创业板公司通过“资金置换”的途径来规避监管。具体方法是,上市公司 用 超 募 资 金 置 换 预 先 投 入 的 资金,将超募资金变成流动资金后,不再受三方协议(即:发行人、保荐人和存放募集资金的商业银行) 监管,也不再受到证监会只能投主业的限制。
去年11月3日,(30.080,0.00,0.00%)发布了创业板{dy}份“资金置换”独立董事意见公告,计划用募集资金置换“早先已经投入主营业务的自筹资金”。同时,在该公司募集资金尚未落实之前,就抢先一步动用超募资金投资主业。
此后,其他公司也纷纷效法,华测检测置换出2135万元,占公司超募总额的6.84%;(30.080,0.00,0.00%)也用超募资金置换出了原先投入募资项目的1200万资金,占超募总额的 5.94%,公司董秘马锐表示,这1200万元是公司自有资金投入的,置换后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红日药业则打算用超募资金置换前期在两个公司项目中投入的 1858万元,占公司超募总额的4%。
根据业内人士的分析,资金置换表面上没有改变资金的数量,但通过置换,上市募集的资金则变成了企业自筹资金,不再受三方协议监管,也不再受到证监会只能投主业的限制,规避了监管部门对募集资金的监管,这实际上相当于变相挪用募集资金。
亟须
完善超募资金使用
面对创业板公司日趋严重的超募现象,(34.71,0.00,0.00%)总裁李建勇表示:“在市场化定价机制下,发行价格由市场决定,是一个不确定的变量,因此实际募集资金与计划筹资额不一致就是一种客观存在。”要改善这种状况,只能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如通过一些制度安排和工具运用,降低超募资金产生的根源,同时将对超募资金的监管往前延伸,使募集资金在事前、事中、事后都能得到有效监管。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认为,目前创业板公司的严重高溢价发行,不仅导致募集资金过多,造成资金资源的浪费,而且高溢价发行也导致二级市场过度投机,从而给市场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贺强建议,应采取措施限制高溢价发行,把发行价格降下来,比如限制市盈率倍数等。
一份{zx1}统计数据显示,国内70家保荐机构对创业板企业保荐项目收费报价为平均每家1049万元,平均占募集资金总额的4.27%。但是,实际收费与最初报价相差甚远,2009年保荐机构在创业板企业保荐承销收费上,平均每家实际达到了3471万元,占募集资金总额的平均比例达6.1%。
据一位投行界人士透露,在创业板推出前,保荐机构的保荐承销费用大多采用固定金额形式或募资额比例形式,新股募资多寡和保荐承销费用之间关联度不大,因此保荐机构对xx企业是否超募及超募多少并不敏感。然而,随着创业板市场火爆行情的出现,部分保荐机构在固定收费比例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浮动收费比例,或是实行等级累计收费。这样,对于投行而言,发行公司超募得越多,那么其获得的承销费率就越高,费用额度就越大,这也是保荐人极力促成xx超募的动力所在。
对此,业界的普遍建议是,现行的浮动收费比例和等级累计承销费用计费方式亟须改变。如果超募资金部分不再计入承销费用,那么证券公司作为保荐人和承销商,就会失去促使公司进行超募的动力,超募资金出现的数量和概率就会随之降低。
同时,不少专家还建议,在确定募集资金总额的基础上,可尝试引进存量发行机制,将发行数量与发 行 价 格 挂 钩 , 如 果 发 行 价 格 过高,则可适当降低发行数量,从而减少资金超募。民生证券总裁罗凌表示,存量发行可与现有增量发行相结合,还可以进一步引入储架发行,形成更多的发行组合方式。如根据公司的股权结构和IPO项目的资金需求,可同时使用存量与增量发行;也可以根据市场发行状况,采取一次审批、多次发行的储架发行方式,比如先增量后存量或先存量后增量等。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则认为,对于创业板公司的超募现象,不能仅仅从新股发行等技术环节寻找原因,从而寄望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一改了之”。而应当从更深的、更立体的层面上解决问题,譬如加强对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严格履行股东大会对超募资金使用的授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