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王炳立、千里烟同题诗《尘》赏析 / 心临咸阳_千里烟_新浪博客

【网络诗选命题诗赛获奖作品赏析】 

  
  
               道家的种子儒家的树
               ——读王炳立、千里烟同题诗《尘》
  
  
                   心临咸阳
  
  
  
  ◆ 尘 / 王炳立
   
  他向那些植物学习 
  种子在泥土里总会找到它们想要的东西 
  那些桃子的甜,杏的酸 
  辣椒的辣,苦瓜的苦 
  那些农民的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他想要像一个萝卜那样 
  一辈子都待在自己的坑里 
  不周游世界,也不胡思乱想 
  他知道一切从泥土里来的 
  也都要回到泥土里去 
  他相信泥土里也有他想要的东西  
  他看破了这个红尘的不可能被看破  
  他把自己种在了泥土里
    
  只有他自己相信  
  他就是一粒种子
  
  
   
  ◆ 尘 / 千里烟
     
  仰视多年  
  我带着黑夜和星星,将目光投向你  
  请原谅我的居高临下  
  我是行将枯萎的果树
    
  有时候,因为走过的路  
  生命如风  
  需要某种形态  
  和虚张声势
   
  拿去吧,要什么 
  柿子,或者苹果  
  世人眼里  
  我饱满多情  
  我红红火火  
  我眼神灼灼
    
  这一次抽空  
  我拼尽所有  
  再无力  
  与路过的人相爱
    
  尘埃里  
  为什么  
  我听到歌声  
  看到了花朵
  
    
  赏读同题诗,可以在同中求异,训练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这对于诗歌爱好者来说,应是一件有趣亦有益的事。
  
  诗人王炳立和千里烟的同题诗《尘》,对“尘”的定义均指向“尘世”,在尘世里,他们将自己的角色分别定位为一粒种子和一棵果树,这是他们在立意上相近的地方。细品之下,我们又会发现他们的旨意迥然有别,一粒是具有道家精神的种子,一棵是具有儒家风范的果树。
  
  诗言志。王炳立的诗虽以第三人称叙述,表明的心志则xx是诗人自我的信托。舍{dy}人称而取第三人称言志,相比于以自我来标榜,更内敛更具理性,这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全诗以“他向那些植物学习”立意明心,紧接着第2-5行诗句解答为什么向植物学习。桃杏的甜酸、辣椒苦瓜的辣苦、农民的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无不自然而然,安时而处顺,都是平实生活的常态。诗人由植物对自身生命做出体认,在6-8行诗句中讲他如何学习,即“他想要像一个萝卜那样/一辈子都待在自己的坑里/不周游世界,也不胡思乱想”,其意在守朴归真,任用自然。如果诗歌仅止于此,那么立意未免轻浅流俗,所以第9-13行诗句对全诗思想内涵做进一步深化和提升。
  
  诚如苏格拉底所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第9-12行诗句中的“他知道”、“他相信”、“他看破”应是诗人省察的结果。正因如此,才使得诗人向植物学习,像萝卜那样安于自己的坑,不周游世界也不胡思乱想有了价值有了意义。“他知道一切从泥土里来的/也都要回到泥土里去”是从生命本身自返地体认生命,认识生死;“他相信泥土里也有他想要的东西”是委心任运,将名利浑而忘之,任其自然;“他看破了这个红尘的不可能被看破”少了消极逃遁,多了对尘世的有情牵念,是对情爱的明达洞悉。。诗人由观察自然体认万物入手,进而思索人生洞穿生死、名利、情爱三关,从而获得自信与心灵的平静,最终确认自己就是一粒种子,并把自己种在了泥土里。整首诗层层深入,句句映射出道家精神的闪光。
  
  此诗{zh1}一节或可删去。因为“他把自己种在了泥土里”一句足以包含诗人的自信,惟确信自己就是一粒种子,才把自己种在了泥土里,至于别人信不信又有什么关系呢?并且,若以“他把自己种在了泥土里”做结语,更能紧扣诗题《尘》。
  
  读千里烟的《尘》,我们将领受一棵果树所特有的儒家风尚。
  
  且借用辜鸿铭老先生的话:“孔子整个的教育思想体系或许可以被归纳为一句话:君子之道”,又言:“君子之道由爱而生。”其推导过程即子曰:“君子之道,造端夫妻,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就是说,君子之道始于夫妻之爱,将其爱之秩序推到{jz},君子之道就支配天地万物。换言之,爱是明察天地万物的理论基础。
  
  千里烟的《尘》一诗,即立足于爱,是一曲对尘世的爱恋之歌,是一曲积极入世的奉献之歌,带有浓厚的儒家色彩。
  
  诗的{dy}节,“仰视”、“居高临下”等词,可见诗人一向自视甚高,因为自己是果树,既自尊又自爱。“一个人除非懂得自爱,否则不能公正地对待他的邻居。”有此意识我们就不能不敬重诗人的自尊自贵,这是{dy}节诗透露给我们的信息。除此,“多年”、“行将枯萎”是时间上的跨度,增强了语境的立体感。
  
  第二节是对生命的反思。人生路上,如若不甘生命如风轻飘飘一掠而过,那就需要我们追求另一种形态,即便是虚张声势也好。
  
  第三节语言简洁明快,饱含深情。诗人将自身与果树这一意象有机契合高度形象化,富有感染力。
  
  第四节是对{dy}节中“我是行将枯萎的果树”一句的呼应,也是诗人对自己做为果树这一生的总结,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味。
  
  {zh1}诗人设疑作结:“尘世里/为什么/我听到歌声/看到了花朵”。因为爱,只有爱,让我们心智和谐精神愉悦,惟在爱的世界,我们才能听到众神合唱,看到灵魂皈依的那朵花。
  
  这首诗以果树自比,将“爱”贯穿一生,爱到不能爱了,终获得安恬的心境,读来令人深思与感动。
  
  儒道文化源远流长,漫浸在我们民族的血脉里,成为国人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几乎在所有艺术形式里,都能找到其或深或浅的印记。王炳立和千里烟的同题诗《尘》自然不在例外,但并非说他们的诗就是对儒道思想的阐释,我们仅从其诗中的儒道风味,与诗人做一席精神晤谈。愿我们彼此获益!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王炳立、千里烟同题诗《尘》赏析 / 心临咸阳_千里烟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