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酒报·中国酒业新闻网
今年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zh1}一年,从2011年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在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但从国内经济、社会以及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来看,“十二五”时期的机遇大于挑战。
对于中国酒业来说,同样如此。在“十一五”的5年发展中,中国酿酒行业冲破了自然灾害、国际金融风暴、食品安全危机等重重阻力,取得了稳健而长足的发展,产能规模、经济效益、产品结构以及产业格局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良性发展,行业综合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但必须看到,面对洋酒产品大量涌入中国、海外资本不断向酒业渗透的现实,酒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中国酒业应如何调整创新,以实现“十二五”期间的跨越和质变?
“创新型”酒业呼之欲出
正如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所言,在此前的5年时间里,中国酿酒行业可谓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压力主要来自三大方面:一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企业的产品、品牌和营销提出越来越严苟的要求;第二是国外品牌进一步分割国内市场份额,特别是针对年轻消费群体的文化传播卓有成效,对国产品牌形成了较大的市场压力;此外,还有酒行业结构调整所产生的阵痛,使很多企业面临提升产品结构、创新品质风格、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压力,创新不利者逐渐被行业和市场淘汰。
但也正是严峻的生存环境加速了酒行业创新的步伐,5年中,中国酿酒行业发生了重大变革,在产业规模、技术改造、节能减排、产品质量、食品安全、人才建设、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非凡成绩,“我国酿酒行业又迈上了健康发展的坦途,也迎来了行业的第二个春天”,王延才用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中国酒业眼下的形势。
所以说,到“十一五”末期,在社会发展的不断推动下,“创新型”的酿酒行业呼之欲出。
“创新型”特征首先体现在酒类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上。经过改革、改制,酒类产业结构日趋现代化,以国营为主的单一所有制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外国独资、中外合资、国有、集体、私营等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格局,经过并购、重组、强强联合,企业集团化发展的态势越来越明显,这些酿酒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xx和规范了行业发展,更成为中国酒业潜在的未来核心力量,酒业巨头大鳄的雏形隐现。
“创新型”特征还体现在不断完善的行业标准体系上,随着全行业在“十一五”期间不断强化质量安全意识,酒业安全检测检验体系不断健全,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体制也逐渐完整成熟,食品安全诚信体系正在加快建设之中。这一系列工作的实施不仅使酒类产品安全得到了更充分保障,更改变了酒行业陈旧、粗放的生产意识,强化了酒类产品生产环节中的现代科技应用以及科学生产意识。
另外,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酒行业创新地加强了技术改造力度,全行业的循环经济水平大大提升,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的环保意识有了很大的改观。
而在营销、流通、文化、团队建设等方面,酒行业的创新行为更是层出不穷。综合这些分析,我们可以判定,站在“十一五”末期,面向未来挑战的中国酒业,在创新洗礼之后已经具备了显著的现代产业特征,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和《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中国酒业的整体竞争力达到了一个质变的临界点。
酒业竞争力
应注重“体系化”建设
酒业竞争力在临界状态下的突破,关系到行业的生存前景。“十二五”规划将于2011年正式启动,这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dy}个五年计划,而此次金融危机无论是对世界经济还是国内经济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围绕这些命题,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将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规划。这些转变势必导致全社会消费能力、消费理念的进一步变化,加之全球化市场的推波助澜,酒行业必须从整体大局的角度来规划发展,全力打造“体系化”竞争力。
按照酒类企业的传统思路,衡量一段时间内发展成败的依据无非是产能、利润、税金等几项主要经济数据。而在过去5年间,酒行业的这些数据增长巨大,比如白酒行业利润增长3倍;葡萄酒行业税金翻番;啤酒的相对增长率虽然没有这么可观,但考虑到其全球{dy}的产能规模,在{jd1}数量上取得的增长也是非常巨大的。
但我们必须意识到,酒行业的巨大涨幅与中国经济在2003年至2007年间10%以上的高增长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将面临新的挑战,酒行业的增长方式需要做出全面调整。或者说,衡量企业、行业某一阶段内发展情况的标准将扩大,产出效率、资源利用率、环境保护、市场建设和维护,这都是“十二五”期间衡量酒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因而,推动行业、企业增长的核心竞争力将随《 华 夏 酒报》全年订价156元之由单一化向体系化发展,仅靠单一的产品优势、品牌优势或者营销优势,已经难以应对复杂的市场挑战。
何谓酒行业的“体系竞争力”?在王延才看来,首先是要在行业内积极构建酒类产业安全体系,切实提高行业安全水平。“从世界范围来看,质量安全已不仅关乎个别问题企业的发展,更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乃至生存产生重大影响,所以,酒类产业安全体系是酒业竞争力的基础工程。”
这其中又包括行业标准体系的完善、酒行业特色的信用体系建设、产品安全检测检验体系、酒行业应急机制等一系列具体工作,它们共同构成酒业“体系化”竞争力的根基,对“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远的行业发展都至关重要。
其次,通过开展行业调研,不断促进完善与酒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据王延才介绍,针对酒类立法和行业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问题,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与行业各界共同开展了大量工作。随着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一个行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此外,酒行业还要进一步促进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行业人力资源体系。以高、精、尖的人才导向和教育激励来推动行业发展,这是由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所决定,覆盖技术、营销、管理等多环节的人才选拔、应用、表彰、激励机制,共同构成酒行业完善的人才体系,它将为酒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对此,王延才认为,行业人才队伍和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需要从3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以表彰行业高、精、尖人才为手段,激励酒行业高级人才的培养;一方面不断完善酒业职业技能培训、坚定体系,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行业培训、鉴定的工作范围;切实加强培训、鉴定工作的实用性;一方面是举办白酒、啤酒、葡萄酒品酒职业技能竞赛,不断促进行业的科技创新。
通过这几大体系的完善建设,酒行业的发展理念将不断更新,提升行业集中度和协调协作能力,增强酒业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形成酒业整体竞争力,扩大中国酒业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在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中把握发展机遇和增长点。
事实上,关于酒业集群竞争力、体系竞争力的打造,在这几年已经日益见效,而且范围不断扩大,从豫酒当年提出“豫满中国”抱团打天下,到苏鲁豫皖的协同战略,到目前“中国白酒金三角”建设,酒业体系竞争力从企业间的点对点合作,到以省为单位的规模性发展规划,再到区域产业经济的壮大,扩大到整个酒行业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式开放性经济发展已成为趋势。正如王延才所言,酒业体系竞争力的增强,其本质上是行业响应国家政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表现。由个体发展到整体壮大,这正是酒业竞争力完成“质变”的突破口所在。
借助协会凝聚行业体系竞争力
以打造强大的酒业体系竞争力为目标,酒业内部自发地出现一些调整变化,比如资本力量的日渐活跃,技术交流的不断深化,而要确保这些自发转变始终沿着合理、良性的方向开展下去,尚需要覆盖整个酒行业的宏观掌控与指导,这正是行业协会在“十二五”期间所应发挥的作用。
在4月14日召开的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行业协会联系办公室处长梁方谈了他对于酒业发展的看法。他认为,协会在其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梁方看来,协会是国家对酒行业进行宏观调控的“抓手”,对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作用,负责为宏观调控行为提供科学依据;协会还是政府开展行业管理的“助手”,在各级部门管理酒业的过程中需要协会发挥上传下达的支持作用;协会又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推手”,从国家政策的层面给企业决策做出科学指导。
正是抓手、助手、推手的三重角色合一,才使得行业协会在体系竞争力的打造中具有的先天优势,王延才对《华夏酒报》记者表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将积极向“产业协会”的方向转型。提高为酿酒行业产业链进行全方位整合服务的能力,这个链条将延伸到原材料、装备、市场、文化等所有行业环节,通过全面地参与、支持行业运行,协会将加速酒业体系竞争力的凝聚成长。
对此,梁方非常赞同,他说,协会是全行业的战略策划中心、信息处理中心、创新生产力中心,也是行业的营销推广中心,这就使得协会的眼光比单一的企业更全面、更长远,所以协会有责任也有义务从趋势、政策的角度来指导企业做出科学决策。
梁方进一步向《华夏酒报》记者分析说,通过协会的凝聚作用,行业体系竞争力受益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二是推动行业的国际化、现代化升级,“酒业的现代化改造以及对国际市场的参与,不应该是被动行为,而应该以主动的姿态去应对,这就需要协会从中发挥指导、号召作用”。
其实,这样的例子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当洋酒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其相关行业协会从中积极扮演着推介者、组织者、宣传者的角色,显然,这是国际化市场竞争中的一种常见模式。
着眼未来,中国酿酒行业同样应该通过协会的平台紧密凝聚在一起,发挥产业整体的力量,向着共同目标迈进,体系竞争力将影响中国酒业的未来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