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淮北这座只有50年历史的城市而言,铁路线以北的这片老城区似乎不算老。进入新世纪以来,老城区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吸引力反而更胜从前。
路还是四五十年或者二三十年前建起的路,依山而下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决定道路不可能有大幅度的变化,人口却远非当年可比。
当经济发展的快车把淮北推到“汽车化”的门前时,解决老城区的交通问题应该不能仅谈交通。
一牛先生原本在黎苑新村分了一套房子,虽然只有70多平方,一家三口居住肯定没问题。平日上班,牛先生遇到点麻烦,或是乘16路公交坐到一马路,然后步行走到二马路下边的工作单位;或是步行到政府南门坐8路公交,到三马路下车再上行一点路程。
这倒是没什么,权当日常锻炼。
可是等到即将孩子上学,牛先生沉不住气了。同事朋友都在使出浑身解数把孩子送到老城区的一小、二小等学校就读,再大点上西园、二中、海宫,自家的孩子怎么办,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牛先生挑来选去,终于在一小学区买了一套房子,离西园中学也很近,一下解决了未来几年的难题。
住了一段时间,牛先生感觉更不同了。自己和爱人上下班全都步行,距离只比以前短了有限,但一路经过繁华地段,眼花缭乱的也不觉得远了,逛起商场更方便。哪像以往下了班直奔家里,大多时间不出门。
二回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四路建设开启了淮北城区南移的大门。尤其是随着经济适用房黎苑新村的入住、政府搬迁新址、体育中心的建设,我市城市南移东扩的进程不断推进,让人感觉新城区将成为相城人民新的生活中心。
但是,生活圈的确立不仅仅是居住问题,还有商业、教育、医疗、就业等一系列因素,决定着生活的便利度、舒适度,决定着大多数市民的选择取向。
10年过去了,新城区并不足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中心或 者次中心。虽然一片片住宅小区拔地而起,但住在新城区、工作在老城区,生活在新城区、购物在老城区,甚至像牛先生这样为孩子重返老城区的例子屡见不鲜。在新城区,即使是入住10多年的黎苑新村,亦有空置多年的住房,更多的小区入住率更低。
与此同时,老城区的开发强度却在加大。 低矮的平房和小楼几乎消失殆尽,就连只有10多年寿命的多层楼房也被拆除,代之以拔地而起的座座高楼大厦,房价更是一路攀升。
孟山路与淮海路的交叉口,已经矗立起3座高层商业场所,1座正在建设之中;向南,原美味宫的位置新高楼已见,夜市即将开建韩国商贸城;向东,老体育场将成为购物广场。这些商业设施进一步巩固了老城区的商业中心地位。 加上多所“名校”、机关单位,老城区内的吸引力不降反升。
采访中,有人士表示,淮北老城区的常住人口密度甚至超过特大城市的常住人口密度。 三国外城市交通发展的一条基本结论是:交通需求总是趋于超过交通设施的供给能力;换言之,如果对交通需求不加控制,单纯依靠道路建设,难以从根本上缓解城市交通的拥挤和短缺。以淮北老城区的先天条件,道路改造的潜力实在有限。在汽车化步伐不断加快的现在,改造后的道路很难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城市交通问题的对策,须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就是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控制人口和用地规模,确定或调整新城区的布局结构和功能分区,这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治本之道。
直接地说,老城区到底是增容还是减压?是继续高强度开发老城区、使人口密度不断增加,还是转移重心,适当控制老城区的开发,将人口逐步向新城区转移。
东南大学的专家在其编制的两个《规划》中,已经给出了答案:通过完善各组团的综合布局,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功能分区,强化城市副中心功能,分散由单一的市中心而产生的过分强大的吸引力,适度控制老城区土地开发强度;合理调整城市居住人口和工作岗位的分布,以及商业网点、文体设施、中小学校等的配套建设,尽量使人口、岗位和服务设施在大的区域范围内相对平衡,从而尽可能地均衡区内交通量分布,有效控制交通需求。
其次,从交通本身着手,通过改善城市道路系统,改善交通环境。
专家建议,在老城区内采取车辆发展限制型交通发展战略,在外围地区采取车辆发展竞争型发展战略。
老城区是主城人口、就业密度{zg}的地区,客流在线路上就有很强的集中度。因此,论是考虑到有限的道路资源,还是为了预防小汽车化交通的冲击,老城区都必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旧城道路网络。
为此,我市交警部门提出建议:政府尽快出台公交优先政策,大力扶持城区公共交通,拓展公交线路,调整公交站点,增加公交车辆,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在城区周边设置客运中转场(站),减少个私中巴进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尤其是新城区,重新科学设计公交站点,主干道设置港湾式停靠站,条件允许的道路上开辟公交专用线,防止出现新的交通拥堵和事故隐患。
随着我市推进城市东扩南移、打造“双百”城市的进程加快,城市的框架在不断外延、扩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片区域道路交通基础相对较好,条件允许下应鼓励机动化交通的出行。提高机动化水平不仅有利于提高居民出行质量,而且将进一步刺激淮北市经济的发展。
在此过程中,应建立道路交通“规、建、管一体化”工作机制。
新建、改建项目规划立项和建设阶段,必须进行必要的交通影响评价。新建、改建道路时,同步建设过街天桥或过街地下通道、公共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对所有新建路口进行渠化分流,安装多相位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等交通安全设施,做到同施工、同建设、同验收,避免新的“残废路”出现。
专家指出,淮北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城市交通面临着众多问题。因此,制定宏观政策引导城市交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而又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