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一掠而过》_老朱_新浪博客

《音乐之声》-《一掠而过》

 

    慕尼黑,一直给我黑暗印象。

1933年,纳粹在这里建造了{dy}座集中营,之后大概有20多万名政治犯关押于此,43000人被杀害。1958年,叱诧足坛的欧洲劲旅曼联在此蒙受灭顶之灾,8名主力球员和15名随队记者等坠机身亡。1972年的慕尼黑奥林匹克期间,巴勒斯坦恐怖组织劫持了耶路撒冷九名摔跤选手,德国军方狙击战失败,留下xx的九月惨案。

慕尼黑,联想到沉沉黑色,带着沉重心情。

而慕尼黑却多白,白啤酒,白灌肠,白色民族服装当白色从读到的杂志里涌出,与印象不相符地令人不知所措,如何应付黑与白的转变?

旅程在慕尼黑的晨光里开始。没有安排停留的时间,从机场到市中心,转车去萨尔茨堡。

太阳从漫漫广阔的大地尽处露出脸庞,急着看一眼别了一夜的地球,带着迫切,急红了脸颊,匆匆地升到天上去了。朝霞,是大地与太阳重逢的喜悦,彤彤地,许是不愿被窥破等待整夜的羞涩,短暂,一瞬即逝的美丽。

列车在霞光退去时,逐渐进入市区。平坦的大地,红瓦的房子,也有现代派的方形建筑,都不高,在列车的速度间,穿梭在绿树的罗列里。市内,树少了些。德国人的晨,显然比欧洲其他国家忙碌,七点前后,拖着行李箱,与慕尼黑中心车站川流不息的纷涌人潮擦肩。

买了面包圈和咖啡,顺利坐上前往萨尔斯堡的列车。150多年前,诗人海涅说:慕尼黑,让艺术和啤酒在丘陵间呼吸(笔者译)。丘陵?窗外,一马平川的城市,不见起伏。哥特或巴洛克式的教堂,从红色的瓦片间探出暗红色或碧绿色的尖顶或圆顶的高塔。地势没有变化,房屋却有高低,屋檐倾斜的角度和拉出的坡度各自不同,墙面或白或黄或灰,间里有绿色树木的蓉簇偶现,城市在层次里带着多种色彩,组成立体的视角。建筑时期不同,砖瓦与屋形诉说时代的变迁。在欧洲,建筑模式的变化可以推测城市的历史,建筑与城市史重合,目光与时代接壤。

列车启动,缓缓驶出站区,慕尼黑,一掠而过。

城市背面,远呈现隐隐雪山,似可见峰峦陡峭。近处,展开的平原中,密布着树林,有款款河流蜿蜒,有湖泊粼粼烁烁。

海涅没有说谎。约二十余分钟后,突然眼前遍是曲线。

舒展的草场有波形的弧度,路不再是执著的笔直,是大片绿地中画出的弯曲白条。房子,走出整齐排开的队伍,随着地势的起伏,零散地,斜倚平卧孤高。统一的红瓦顶,白或黄色的墙面,有不同的样式。小树林,大概与绿原里的房屋有同样的个数,东一处西一处,按着弧度坡度曲度定位。飞行的车子,是所用静物里的动点,上坡下坡斜行,或隐约于角度,又再现。

丘陵,是平面的大地用倾斜展开。把直线拉成斜,加弯,成曲,见弧。草的坪,是牧场,梳理出草的纹理,角度改变,在视线的里,延绵,逶迤,驰远。树木与房屋在高低的层次里散落,罗叠多色,组成视觉的变幻。丘陵中,不需风吹草低,山坡起伏间,偶现牛羊。

丘陵,用阳光作画。改变光和影原有的形态。直的光,照下来是曲的,或被折过去,被缩短或延长,或圆形成了椭,教堂的尖顶避却锋芒,屋舍,是转动的形状。绿色的草,黄色的花,因光影交错,绿分割成黑绿浓绿与青绿;黄色多变,深黄暗黄与柔黄;白色不再单调,幽白灰白与醇白,单纯的草场,复杂的画面。

车久行,总觉是幅幅欧洲中世纪的风景油画延续几百公里,列车搦了画笔一路画。画不尽,大自然的变化原本不尽,又有人类用古典到现代的建筑,或风俗的韵味装饰。列车转来转去,画面重起叠来,我拿来,小心收在眸里,多了无处存放,简单地变些,做了文字。

黑色记忆的慕尼黑,竟是如此。匆匆行程,没时间探求白色啤酒和灌肠的味道,却在丘陵间饕餮了景色的盛餐,颠覆印象。

我想:慕尼黑,该再访,来填补白色记忆。

 





2010.4.28.慕尼黑→萨尔斯堡列车内腹稿

     5.19.成稿于上海→大连机内

5.23.加笔于青岛→北京机内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音乐之声》-《一掠而过》_老朱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