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三跨生考生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学研究生- [中国传媒大学 ...
2010年三跨生考生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学研究生 [转贴 2010-05-23 19:12:35]   

来源: 作者:niming

我个人感觉自己的经验代表“平民考生”。因为我的身份非常平,甚至是低:“三跨+往届+无背景or关系+本科非211or985”,基本没有先天优势。那分数特别高?也不是。这两年考试专业课还是可以的,但{dy}年公共课居然惨败,虽过了线但总分差了1分;第二年也只比传媒自划线多9分,名次也并不靠前。不过既已查得拟录取,那么应该也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吧。各位11年考的同学可以这样想:我这样的也能过,那么大家就更不用说了。最近看提问的同学也不少,那我就系统的说一下自己的经验,仅供参考。我自己是受前人之助,所以想把这个工作继续下去。希望各位如果考上了也有人能继续帮助下一届。

  下面的东西如果有错误或者不足欢迎批评指正。

  1:数媒专业的基本情况

  之前答疑的时候有回答过这个问题。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开得比较“早”,研究生是08年{dy}届。热门度是逐年升高。前三年的分数线(以传媒最终自画线为准):08年320/45/68,09年320/42/63,都走得国家线,10年总分突然提升,335/32/45,高过国家线30分,和历年最热门专业之一的广电艺前5个方向打平了,可招生名额比广电艺少的多。我猜测是国家线太低,为了减轻面试压力和保证录取比例而提线,今年是只有16个人进复试,录了多少暂未知。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什么,研究什么,专业介绍里说的足够明白了。这个专业比较核心的东西是数字影视/动画/网络多媒体。为了应试要把握的东西主要有:高新数字技术(主要是影视、动画、移动多媒体、网络多媒体方面的,以及当前一些网络/学术热点,主要出名词解释),艺术学和美学(这个在复习综合考试艺术学的时候也就顺带复习了,名词解释考过构成主义、巴洛克风格等,答大题也经常用到),视听语言基础、传播学基础(答大题经常用到)。

  当然实际涉及的面还要更广的多,往年考过移动通信方面的东西(比如NGN、3G,IVR)。作为专业的基础,大家有必要去学习视听语言——这是之前一个师兄告诉我的。以前出过的题目也有,比例不是很大,但却是这门专业课的基础。今年复试笔试是直接考到的,我得了92分,一直暗暗感谢那个师兄的提醒。其次,传播学如果之前没学过的话也需要学习。现在是一个传媒的时代,任何东西都多多少少能和传播学扯上。不仅这门专业课需要它的知识,而且应试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大题都可以以传播学知识作为切入点,解决答题思路不通的问题。

  2:书要怎么看,看到什么程度

  09年起数媒改成了考纲,不过可以继续按照08年的参考书目准备。相信大多数考生都会为数媒那一厚摞子参考书而发愁。不仅书的数量奇大,而且大部分都是字典一样的厚家伙,还有三种期刊。可以明确告诉大家:xx不需要都看。都看当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但复习时间紧张的情况下,一定要分重点非重点。以下是我个人复习的时候对于书目的分类:

  {dy}重点:《数字艺术论》(下),《重构美学》的中篇、下篇,《电影的元素》,《传播学概论》

  Tip:这一部分重点看,把握其核心思想,且要认真做笔记。其中《传播学概论》如果本科期间学过,那可以放到泛读行列。如果没学过且觉得这本书条条框框不清晰,可以改看咱们高教社的《传播学》,这本书很条理和系统,比较符合中国学生的思维方式。这大概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东西的方法区别吧。《重构美学》上篇主要讲美学的东西,比较晦涩难懂。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时间,没时间xx可以不看。中和下非常有用,论述清晰且结合实际,答题有很多可以用到的。《电影的元素》适合视听语言初学者。如果本科学过视听语言,也可以加入泛读行列。没学过一定要实现视听语言的入门。这即使初试用不到,复试也很可能会有的;复试用不到,入学后也要学的。

  第二重点:《数字影视剪辑艺术与实践》,《数字艺术论》(上)

  Tip:这一部分也要精读,掌握其中的核心思想和方法论方面的东西。李停战老师的书很有意思,结合《电影的元素》学下来,视听语言这块就差不多了。《数字艺术论》(上)主要看里面宏观论述的东西,具体到技术细节的大概有个了解就行了。标准是你能够弄清楚什么是数字艺术,数字艺术的理论层面主要有哪些东西,大致分类有哪些,发展现状如何。

  非重点:《第二媒介时代》,《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前景》,《世界是平的》,《技术的艺术》,《二十世纪视觉设计传达史》

  Tip:这部分是泛读。其中第二本我都没有买到。里面应试可以用的东西非常少,xxx非常低。有时间的话读一读有好处,没时间的话随便翻一下就行。

  杂志:《现代传播》,《CGM》,《互联网周刊》

  Tip:《现代传播》对应试还是很有帮助的,从里面选一选数媒方面的论文,一来可以学习答题的写作方法,二来可以把握老师的思路和当下的学术热点。不过没条件的话也不需要买两年的那么多,能看多少看多少吧。中国知网也有下。《CGM》蛮贵的,我买了几本。里头主要是动漫、影视方面的一些东西,有助于扩展视野,对应试的帮助不是特别的大。《互联网周刊》我没有看过不便多说,不过从字面上看对于02网络多媒体方向的同学应该比较重要。

  那么,以上这些书看到什么程度呢?我只能很抽象的概括:吸收成自己的东西,答题的时候让老师觉得你认真看过书,但却没有直接照搬书上的东西。数媒这门课答题是很难从书上直接照搬的,所以不能像综合考试艺术学一样脉络很清晰,学起来有板有眼。这也是很多同学感觉把握不住这门专业课的原因,它很“飘”。

  看书的时候一定要动笔,干看一方面可能把握不住框架,另一方面有时候容易看睡觉。笔记我当时前后共写了三遍:{dy}遍随便写,感觉有用就写;第二遍就总结出一个框架了,用大大小小各种括号弄出了一个结构图样的东西,找点子很快;第三遍纯属cross over性质,把握前面记下的框架并加深记忆。当然这个过程会很累,写到手抽筋也有可能,但是不论对于记忆还是把握知识点都很有帮助,多付出点吧。

  3:题要怎么答,答到什么程度

  历年真题的重要性相信每个考研的同学都是知道的。数媒目前只有三年的真题,量很小,所以不仅要全部收集到,而且要认真做,做两到三遍也不为过。真题本论坛历年的都有,自己动手找吧。数媒的出题格式基本也已经形成模式了,给了考生很高的自由度。名词解释2010年成了六选五了,简答四选三,论述三选二,分值比例一直没变过。名词解释是5X6=30,简答+论述性质和答法一样,可以看作一类题,共120分。这孰轻孰重很明显了。名词解释的面太广泛,至少对于我这个三跨考生,全部都会基本不可能。从历年真题大家可以看出来,涉及到移动多媒体、网络多媒体、视听语言、艺术学美学概念等等多方面都有。所以不要在名词解释上费过多的周折(注意是过多),把历年真题的名词总结起来,查一下百度百科之类的,然后再顺延看看这些名词周边涉及的其他名词,可以牵扯出一大串。这方面只能自己多总结了,不知道其他同学怎样,我个人是xx于此了。

  大题才是我们要拿分得核心部分,涉及的方面也很多,不过题目通常都是非常的灵活,而且往往会涉及到当前网络、媒介一些热点。比如10年考到“草根文化的得与失”,(名词解释包括的“微博”“3G”),09年考到“流媒体”,可以看出如果不是经常上网的人对这些东西是不太好把握的。所以考数媒的同学,平时还是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上网,多了解一些当下网络热点或现象,还有一些新名词什么的,数媒成天和网络打交道,这xx不是不务正业。当然成天玩游戏聊天之类的除外。

  具体到答题本身,我个人的想法是:一要有自己的套路,二要有自己的亮点,三要有规范的言辞。答题套路每个人都不一样,我是很传统的分条分点式,总-分-总结构。先来一段论述,然后来个一二三四五六,{zh1}再来个总结。针对题目,可以从传播学入手,可以从艺术学入手,可以从视听语言入手,如果自己有什么“特殊技”也要使出来,避免无目的的瞎侃。以我复习时做08年的真题为具体例子详细说(08年论述第二题,题目自己找真题看):

  1.首先列举十种新出现的艺术形式(这是题目要求)

  2.以数字音乐为例来论述(数字音乐是我个人爱好,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特殊技”。以下是我分的条和点,每个分条分点后面都有一段叙述这里省略,每段都结合了数字音乐知识)

  (1) 数字技术的出现,使技术与艺术实现xx结合,创作主体扩大化,创作手法多样化。

  (2) 数字技术使创作成本更加低廉,创作自由度增加。

  (3) 数字技术使艺术创作、传播、鉴赏有机融合,体现人的主体性。

  (4) 数字技术可以催生新的艺术创作思维的产生

  ({zh1}接一段综上所述,Over)

  以上这个实例xx于说明我个人的答题方法和套路,不是标准答案什么的。确切说,数媒的题就没有标准答案……大家可以自己开发方法,别太局限于传统思路。不过有几个要点有必要提一下:

  1.一定要结合实际。传媒的老师很看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所以多举例子。

  2.还是前面提到的,{zh0}能够分条分点,或者至少像论文一样每段都有自己的核心思想。

  3.要辨证。如果题目没有明确要你判断某个观点对还是错,那么就要正面反面辩证的说。对某种现象/观点不要全盘肯定或否定。

  4.字数方面,能多尽量多,但必须言之有物。名词解释把握在200左右,多者不限;大题,简答1页,论述2页,多者不限。但一定要算好时间,看看自己一分钟最多能写多少字,面对一道题需要多少思考时间。不要{zh1}做不完题就杯具了。

  4:其他关于数媒专业课初试的Tips:

  1.本校本专学生的竞争力?

  这个不要太过担心,他们在本科学习、实践上,对专业课的把握上以及平时学习获得老师的指点上,优势是必然的,可也并非是{jd1}的。和个人努力、学习方法等还是分不开的。从师兄那里了解到09年本校本专考生数媒基础平均分117,可以看出不是高的恐怖,而且也有没考上的。而外校跨专业跨的挺远的同学也上了不少。

  2.初试找老师/师兄师姐的必要?

  外校同学如果不是能够跑传媒去听老师的课,请教专业课知识,那么xx不要考虑这茬。导师现在是开学后才双向选择,复试前可以提前沟通一下,但初试期间导师基本帮不上太多忙。始终记住,初试是实打实的拼实力,人为因素和运气成分所占比例都很低。师兄师姐倒是很有必要认识。我就是受到一位很早就上了这个方向的师姐和08级一位师兄的很多指点才能把握更多的信息。他们初试复试都能帮到你,而且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更具有实战指导意义。

  3.考试的运气成分

  必须承认,考研是含有运气成分的,只是由于每个人的实力不同,所占比例大小很不一样罢了。初试的运气成分小一些,无非是RP好了,考得题正好合你口味,而且你答得也恰好符合批卷老师口味,专业课可以获得高分。而复试的运气成分相对要更大一些——因为英语和专业课都有抽签环节,还有面试老师对你是否欣赏之类。怎样把握这个不大不小却有时候能掌管生死的东西呢?其一我罗嗦的说,还是自己的实力。如果你专业课基础厚实,又见多识广,抽上什么都有的说,那还怕什么…其他的呢?实在不放心就去雍和宫烧柱香吧,或者进考场时候挂个开光的菩萨…开个玩笑,这里不是告诉大家搞迷信,而是要采用任何方法让自己自信起来,如果烧香能让你心里觉得“我的运气得到保障了,我的心里有底了”,那真的去烧一柱又有何妨?自信这个东西很玄乎,有时候还真能让你发挥的超常一些。

  4.关于“特殊技”

  玩过游戏的好理解,如果前面是给大家加武防速运,那战斗的时候你{zh0}能有一两样特殊必杀。数媒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别的再怎么不会,至少也该会上网吧。如果一个人平时基本不怎么上网还要考数媒,怎么回答“微博”、“流媒体”这些东西呢?软件这些能多接触就多接触,现在PS这么普及,觉得其他难学的话至少了解了解PS,虽然不会考你PS具体怎么操作,但宏观的东西,比如09年就以PS的更新速度在加快出了道大题。而且拥有“特殊技”很多题都变得更好答了。我是个MIDI爱好者,这一块研究的比较多。同时对Flash、AE、Premiere、3DM等也都多少有过一些接触,答题的时候就经常能说一些技术性的话语。但注意老师重点不考虑你得软件熟练到什么程度,他更看重的是你有这样实践的经验和过程,以及从中的收获。所以,软件要学,但可以不精。能够对你的答题有帮助,面试的时候能有更多的东西和老师侃,这才是接触软件的目的。

  5.关于进度安排

  我是6月才开始的,制定了一个大战略,把时间规划写的清清楚楚。多少天看完哪本书之类都写清了。暑假重点看的专业课,政治9月才开始。专业课前后共看了N遍…因为每本书看的遍数不一样,最多有4遍+的。但有几个月的作用是死的:11月一定要把各科的真题都详细做了(当时我把它称为“真题之月”),12月进行查缺补漏和{zh1}温习,在这个阶段重点以你自己的笔记为主,进行cross over。看看自己划得大框架里各个要点是否还清楚,还能记起来。从9月起每天8到9小时,按照考试的时间顺序安排每天的科目。那个学期我们课少,即使这样我也基本都逃课,老师们也都理解大家,期中期末考试给的分数都还不错。种种原因吧,那年公共课考得很差,专业课还是可以的。

  第二年复习的很懒散,每天只看六到七小时的书,剩下时间基本上都上网搜资料,还有自己的种种爱好(电脑音乐、电玩什么的…)过的有点稀里糊涂。不过从考试结果来看,我这一年也算是有长进。

  6.有一个额外的东西要告诉大家,尤其是女孩子,不要觉得考研就一定能xx。至少我和我周围的同学很多人都不减反增。大概是因为老坐着,而且怕营养跟不上平时还吃得不错,结果是,脑力劳动消耗葡萄糖却不消耗脂肪(一个理科同学告我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比考前重了。最多的有10斤多。当然也有一些瘦下去的,只是提一下给大家知道。

————————————————————————————

需要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学历年真题笔记大纲解析请看下面地址

http://www.kathy010.com/ziliao/010-SHUZIMT.htm

更多考研经验 请看我们中传kathy考研网站www.kathy010.com左侧“经验之谈”栏目。


该文章转载自www.kathy010.com中国传媒大学kathy考研网:http://www.kathy010.com/jingyanzhitan/2010jy-shuzimt.htm

郑重声明:资讯 【2010年三跨生考生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学研究生- [中国传媒大学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