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CNN还专程去了趟CMU,实地拍摄了一段新闻。当时还没有(Internet of things)这个概念。大家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Sensors)连到互联网上去,提高数据的速度,扩大数据的来源。这是我个人对于物联网的初次接触。
物联网这个概念正式出台,是1999年的事情。估计与的不断成熟,以及MIT推动的AutoID的项目有关。
不妨把RFID粗略地理解为条形码的更新换代。商品包装袋上经常印有条形码(Barcode)。把条形码扫描机对准条形码,扫描机会自动读出商品的名称和价格等等有关信息。使用条形码,可以大大加快购物结帐的速度。此外,条形码还有更多用处。譬如邮政的特快专递,邮包每到一处,就扫描一下条形码,这样邮包在什么时间到达什么地点,立刻可以上传到互联网上,方便递送邮包的顾客实时查看。条形码好处很多,但是也有缺陷。其中最主要的缺陷,是必须把条形码对准扫描机才能读出数据,不对准就读不出。
RFID比条形码先进之处在于,不对准也读得出。譬如现在高速公路收费站开始推广ETC。所谓ETC就是电子收费卡,卡内嵌着RFID。把卡放置于车内前窗附近,当通过ETC专用车道的时候,路侧装置,也就是ETC读卡器,会自动读取ETC卡内余款,并更改之。
MIT推动的AutoID项目,不仅把RFID与互联网连接到了一起,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规定了数据通讯协议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这样就可以把从产品供应商,到运输,到仓储,到零售,这条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实现供应链的自动化,为进一步实现供应链优化打下基础。AutoID是个国际合作项目,参与AutoID项目的院校来自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还有我们。中国参与该项目的是复旦大学。
2001年,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研制出了世界上{dy}个灰尘(SmartDust),大大刺激了物联网的开拓。智能灰尘由三个部分组成,结构简单,1. 微型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 MCU),2.(Sensors),3. 无线收发机(Transceiver)。2001年最初的智能灰尘,比一分钱稍大,现在已经远远比一分钱小了,只有几毫米大。
配上不同的传感器,智能灰尘可以派上不同的用处。例如配上热敏线圈,把智能灰尘放到森林里去,就可以监测森林的温度变化,预防山火的发生和及时制止山火的蔓延。又例如,配上压力线圈,把智能灰尘插到桥梁的钢梁的结合处,就可以监测钢梁的应力变化,及时探测金属疲劳的状态。
之所以说智能灰尘大大刺激了物联网的开拓,不仅在于它的体积小,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单个智能灰尘与其它灰尘,能够自动相互联络,组成一个。这样,即便单个灰尘的无线覆盖范围有限,但是通过灰尘与灰尘之间的数据交换,实际上达到了覆盖广大区域的目的。
智能灰尘的方式,称为Mesh Networking,抓一把智能灰尘随手撒出去,每个单体智能灰尘与相邻的灰尘建立数据通讯联系,然后所有或者大部分灰尘就结成一个无线网络,让网中任何两个灰尘之间都可以进行数据交换。
无线的,Mesh Networking的智能灰尘,其重要性体现在,为无所不在的网络覆盖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
无所不在的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这个概念,早在1988年就出现了。最初的想法是把眼镜,在手表,,钱包,衣服等等随身用品里,通通植入,然后相互联络组成一个区域网,称为个人区域网 (Personal Area Network, PAN)。想法虽然有趣,但是实现起来却遇到很多困难。智能灰尘的出现,使得无所不在的网络覆盖成为现实。
智能灰尘的无线的数据传输,实现方式有多种办法。在早期演示产品中,智能灰尘利用远红外和激光来实现无线数据传输。当然其它途径也可行,包括 WiFi,蓝牙等等。有没有可能利用3G这样移动网络呢?自然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使用了移动网络,还需要不需要Mesh Networking这种自动组网的方式呢?
其实人工构筑的移动网络和自动组网的Mesh Networking,这两种网络方式并不矛盾,两者并行不悖,而且相辅相成。
举一个例子。假设在的各个关节,绑上传感器。人体每一个动作,都可以由传感器。把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传给电脑,就可以在电脑中模拟出人体的各种动作。这样大家在玩网络游戏的时候,就可以摆脱传统的按按钮的方式,去控制电脑中的人物,而是真正地动手动脚。这样的玩法,更直观,更感同身受。问题是如何把各个传感器的信号传给电脑?一种方式是让每个传感器直接与电脑相连,另一种方式把每个传感器与中央信号采集器(Control panel)相连,中央信号采集器可以挂在腰带上,它负责收集各个传感器的信号,汇总后打包传给电脑。比较这两种方式,第二种更容易实现,也更有效率。
各个传感器与中央信号采集器的组网方式可以是Mesh Networking,而中央信号采集器与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可以通过移动网络。采用这种混搭的办法,可以充分扬长避短。既发挥Mesh Networking的灵活自动的优势,也回避Mesh Networking信息处理能力弱,电池消耗敏感的劣势。使Mesh Networking与移动网络相辅相成,取长补短。
对于移动运行商而言,Mesh Networking延伸了移动网络的触角,SmartDust等等终端设备突破了以往移动终端设备中只有一枝独秀的局面。
“1984”是一本政治幻想小说,发表于1949年。小说把“未来的”1984年的世界,描绘成了一个特务横行的专制的世界。所谓特务横行,并不像明朝的东厂西厂,也不像前苏联克格勃,而是到处布满监视器,这些监视器掌握在老大哥(The big brother)手里,用来对于每一个国民进行监视。
对于无所不在的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很多人有疑惑,担心会不会导致1984那样的特务恐怖发生。
我的看法如下,1. 老大哥不足虑,至少近期不足虑,因为技术不成熟。2. 我们需要老大哥,当然不是需要他去监视每个国民,而是需要借重他的xx,推动物联网的。
物联网技术上有待成熟。对于智能灰尘这样的微型设备而言,{zd0}的挑战在于电池。电池小了功率不够,太大了又造成智能灰尘体积太大,使用不便。充电的办法有多种。其中太阳能板的体积过大,转换功率有限,价格也昂贵。靠振动发电的办法,创意很好,但是技术不成熟。比较现实的做法是电磁波无线充电,但是仍然遗留不少工程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RFID分主动性(Active RFID),被动型(Passive RFID),和电池辅助被动型(Battery-assistant Passive RFID)三类。主动型的RFID是携带电池的,如车载的ETC电子收费卡。被动型的RFID不需要自带电池,例如WalMart使用的很多商品标贴,就内置被动型RFID。由于自身不携带电源,平时被动型RFID处于不工作状态。当外部出现RFID阅读器的电磁场时,被动型RFID被xx。普通被动型 RFID的可读范围有限,需要扩大可读范围时,可以考虑使用电池辅助被动型的RFID。
这三类RFID中,被动型RFID不受电池的困扰,价格便宜,所以前景最广阔。2005年1月,WalMart正式宣布它的{zd0}的100家供货商所提供的所有商品,一律使用RFID标贴。虽然轰动一时,但是几年的实践表明,问题不少。不仅成本增加,而且RFID信号的穿越能力差,隔着金属不行,隔着液体也不行等等。而且经常有人把标贴揭掉。
如果说对于RFID的每次读取和修改,都可以用传统的数据库来保存记录,那么对于SmartDust这样的传感器传来的,如潮水一般铺天盖地,而且源源不断的数据,重要的并不是保证每一笔记录都保证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重要的是及时地存放这些海量数据,以及进行有意义的数据挖掘。
鉴于这些技术问题有待解决,1984那样的特务恐怖,即便远期或许有可能,至少在近期内不会成为现实。
除了技术难题,商业利益的纠结也阻碍了物联网的推广。
譬如把RFID与手机结合,可以实现移动支付的功能,对于手机用户和商家都有利。移动支付有两类方案,{dy}类方案是改造手机,让手机内嵌 RFID卡,通常称为NFC方案(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另一类方案不改造手机,而是把RFID嵌入到SIM卡中。SIM卡内嵌RFID的做法又分两种,分别使用不同频段,13.56MHz低频和2.4GHz高频。
表面上看,这些方案的差别都是技术层面的,选择的标准似乎取决于各种方案的技术比较,包括可读范围,信号穿透力,抗震防水耐冷耐热的可靠性,以及成本等等。但是事实上,背后的决定因素是对商业利益控制权的争夺。
如果选用{dy}种方案,在手机内嵌入RFID卡,那么在支付过程中,交易信息通过RFID传给手机,手机通过无线网络,再经过互联网,最终与某银行帐号相连。从移动立场出发,它当然希望交易信息通过自己的无线网络来传递,以便掌握整个移动支付的信息流的控制权。但是这个方案无法保障这一点。因为一旦更换SIM卡,交易信息的传递,就有可能切换到另一家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网络。这样一来,移动运营商就丧失了支付信息流的控制权,沦为信息通道。
感知物联网( )是专业的物联网平台。投稿信箱:、合作QQ:1282320374、物联网QQ群:10593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