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新二站的作用与效益---(潜江市水利局)高先武

论老新二站的作用与效益---(潜江市水利局)高先武

2010-05-18 14:44:42 阅读58 评论0 字号:

 

 四湖地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富饶的江汉平原一颗璀灿的明珠,是国家粮、棉、油、渔主要商品基地之一。

合理而迅速开发四湖,对湖北在中部崛起,对振兴中华,将起重大的作用。

一、  问题的提出

1991年7月上旬,我市普降大到暴雨。7月9——11日,四湖地区三日降雨,有的超过五十年一遇(万福闸226毫米,老新站228.6毫米,均超过张金河站五十年一遇三日{zd0}降雨222.1毫米),有的接近百年一遇(莲市闸237.5毫米,接近张金河站百年一遇三日{zd0}降雨240.1毫米)。由于降雨强度大、面积广、时间长、沟渠湖塘全部暴满,干支渠堤全面防汛。全市110万亩农田,有87万亩受渍减产,有20余万亩存绝收改种。据不xx统计,全市倒塌房屋1531栋、5784间;水毁水利设施336处;有20余万人被水重重围困。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竟达到3.14亿元。这是我市百年罕见的水灾。

四十多年的水利设施在抗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电力排水站大显神威。

湖泊围垦、渠道淤塞(渠中浸泡黄红麻和迎水面耕种所引起)、机电设备老化,、工程效益衰减,固然是水灾造成损失的重要原因。但电排能力跟不上排涝需要,乃是直接、根本的原因。

由于外排能力严重不足,四湖中区的渍水目前主要下注洪湖,如果福田寺闸控制入湖流量,总干渠水位必然迅猛升高,总干渠两岸农田渍水不能自排。1991年7月,我市浩增垸、莲子垸、通城垸、四华垸等地一片汪洋,就是缺乏一级站排水所致。

二级站将农田渍水提到干支渠,如无一级站将其及时提出外江,则渍水在垸内恶性循环,灾情愈演愈烈。

治理四湖,首先要解决“水袋子”问题,解决“水袋子”问题,首先要迅速解决增加外排能力的问题,否则徒劳无益。

二、  兴建老新二站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为了准确掌握四湖地区特别是中区的排涝现状,以便针对性地治理四湖,对四湖地区现有排涝能力,必须作一详细的调查。笔者利用业余时间,搜集有关资料,并进行必要考证之后,提出“四湖地区排涝模数参考表”。期望对领导和同行决策有所裨益。

    

 

四湖地区排涝模数参考表

 

区别

承雨面积(K W)

一级站

湖泊调蓄

流量模数

装机(KW)

外排流量(M3/S)

流量模数

蓄水量(亿方)

折外排流量(M3/S))

外排内蓄已达

十年一遇

廿年一遇

上区

3240

16800

220

0.068

4

926

0.35

0.32

0.37

中区

5025

22400

437

0.087

5.93

1373

0.36

0.38

0.45

下区

1155

32940

430

0.372

1.37

317

0.65

0.46

0.54

螺山区

955

17600

186

0.195

1.13

262

0.47

0.43

0.51

小计

10375

89740

1273

0.722

12.43

2878

 

 

 

附注:⑴长湖水面142.6KM2,起调水位30.5米,1983年{zg}水位33.3米;

⑵洪湖水面348.3KM2,起调水位34.5米,1980年{zg}水位26.92米;

⑶上区、螺山区超过十年一遇,中区未达十年一遇,下区超过廿年一遇。

 

笔者一直认为,解决四湖中区的涝灾,手段有二:一是扩大蓄渍能力。对现有湖泊有计划地进行整治,勤蓄、多蓄;通过科学调水,提前腾空湖塘沟渠的库容。二是增加外排能力,这是解决渍水出路的关键措施。

本文将集中研究增加外排能力的问题。

从“四湖地区排涝模数参考表”可知,四湖中区排涝标准达十年一遇,尚缺外排流量100余秒立米;达二十年一遇,尚缺外排流量约450秒立米。为减轻水患,提高排涝标准,在四湖中区增建一级站,确定无疑,迫在眉睫。

湖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原定在四湖中区付家湾(监利新沟镇辖区)新建一座一级站(2800KW×4.Q=140秒立米)。截排总干渠伍场以上江陵,潜江汇集的渍水。这个规划是切合实际的。由于地、县(市)两级意见不尽一致,至今没有付诸实施。

在付家湾建站,引渠穿过监利新沟镇和荒湖农场。由于监利受益不大,很难挖通。我市建议将该站移于老新口兴建,以解决站址选择的矛盾。老新二站引渠,要压挖潜江农田4800余亩,损失是很重的;但该站建成后,田南可增加排涝面积370平方公里(内有耕地30余万亩),两相权衡,利大于弊。

为尽快改善四湖中区、特别是伍场以上总干渠的排水条件,兴建老新二站势在必行。

在付家湾或老新口建站,有两个明显的弱点:一是没有较大湖泊调蓄,直排效益较差;二是扬程高,出流少,不够经济。必须对站址进行科学的选择。有同志提出,在洪湖新堤建站,抽洪湖水,扬程低;用新堤大闸作防洪闸,可减少工程投资;中区渍水继续泄入洪湖。有同志提出来,有北口、施港、白庙或中革岭建站,分排监利、洪湖渍水,减少洪湖入库流量,腾出洪湖为江陵、潜江蓄渍。有同志主张在老新口或付家湾建站,截排江陵、潜江渍水,可减轻对监利、洪湖的洪涝威胁。从说纷纭。

在老新口(或付家湾)、北口、施港、白庙或中革岭建站,符合“等高截流”治水原则,应有计划付诸实施。在新堤建站,流程长,“远水难救近火”,潜江、江陵很难受益,尚待进一步研究。

在老新口建站,直排总干渠伍场以上的农田渍水,可收立竿见影之效果,是其他泵站所不能替代的。

在得到准确洪水预报之后,上区田关泵站(2800KW×6,Q=220秒立米)和中区老新二站同排长湖滞水,腾空长湖,给上区防洪排涝创造有利条件。

在大雨即将降落之前,开启老新二站,腾空总干渠伍场以上20条干支渠(江陵九条,潜江十一条)和三个湖泊(返湾湖8.3平方公里,冯家湖4.8平方公里,白露湖5.53平方公里)的库容,可基本弥补没有湖泊调蓄的弱点,实现一站多用。

由此得出结论:兴建老新二站(一级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三、老新二站的作用与效益

1991年7月,四湖中区连降暴雨,共产渍水约15亿方。除洪湖调蓄8亿余方;其余渍水,由老新(800KW×4,Q=35秒立米)、新沟(800KW×6,QW=52秒立米)、半路堤(2800×3,Q=110秒立米)和高潭口(1600KW×10,Q=240秒立米)四处一级站提排出江,排水历时约18天。

由于渍水浸泡日久,我市田南有8.2万亩绝收改种(占耕地面积15.3%),有23万亩受渍减产,棉花、芝麻损失更大。

老新二站建成后,将大大改善中区的排涝条件,老新二站作用有三:

1、可减轻田南渍涝损失。

老新二站,削减了福田寺的过闸流量,如在总干渠五岔河以上建一排水流量为450秒立米的节制闸,并适时关闭,由老新二站抽排总干渠渍水,则五岔河以上总干渠水位将很快跌落,沿岸渠道可以自排,部分二级站不需开机,群众的排涝开支将因此减少,田南的农田损失将因此减轻。

2可抑制二级站的盲目发展

近几年,各地为了抢排农田渍水,不顾规划要求,盲目兴建二级泵站,使二级站畸形发展,目前,五岔河以上总干渠两岸二级站装机已达48000千瓦(其中:潜江29000千瓦)超过一级站装机容量若干倍。1991年7月11日,总干渠张金水位30.14米,万福闸水位29.61米,徐李闸水位29.56米,刘渊闸水位29.25米,均超出历史同期{zg}水位0.8——1米,而且居高不下,就是二级站偏多所造成的。

老新二站建成后,总干渠沿岸排水条件大为改善。田南除个别特低地区须建小量二级站以外,一般不宜再建,将二级站的耗电,转供一级泵站,可大大提高排涝效益,由于二级站电能的节省,排涝期间,工业向农业让电相应减少,极有利于工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3、可克服“一水淹数县”的积弊。

老新二站建成后,下泄洪湖渍水减少,监利、洪湖增加自排机会,降低泵站扬程,去掉心腹一患。

 老新二站建成后,我市田南总干渠排区44.79万亩农田(其中水田30.87万亩,旱田13.92万亩)肯定将不同程度的增产,水田每亩平均增产稻谷按75公斤计算,可增收粮食2315万公斤,旱田每亩平均增产棉花按25公斤计算,可增收棉花6.96万担。两项共创产值3000万元(其余未计)。老新二站及其配套工程投资,计需资金5000万元,两年就可收回全部投资。

老新二站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瞩目,该站建成后,粮库进水,房屋倒塌,交通中断,停课、停产,群众被水围困的现象,必将大大减少。

总之,老新二站的作用与效益是巨大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迟建好。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敬望各位领导和专家,不吝批评批正。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论老新二站的作用与效益---(潜江市水利局)高先武】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