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遗产--民间艺术】


【非物质遗产--民间艺术】

【赵州 背灯挎鼓】

  赵县南寺庄背灯挎鼓起源于清圣祖康熙三年,迄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

    表演者每人背一盏特制的伸向头顶的瓜形灯、腰间挎一面小鼓而得名,是一种民间古体乐舞表演形式。为了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传承人白凤山与村子里的几个热心人一起,对赵州背灯挎鼓进行了整理改进,由动作粗放的街道表演形式提升为舞台表演形式,改变了过去清一色的男子表演,吸收了多名女队员,其表演激扬向上,有凤凰展翅、金龙闹海、大得胜、雀恋窝等。时逢喜庆节日,他们集聚在广场或大街上挎鼓举拔,起舞狂欢,鼓拔齐鸣,声震十里,背灯闪烁,气氛热烈,深受群众欢迎。多次参加全市文艺汇演并获奖,同时还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优秀节目。目前背灯挎鼓已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南寺庄村乡亲们的骄傲。

    赵州背灯挎鼓以其风格独特、传承久远、气势宏大、轻便灵活、诙谐有趣闻名遐迩,表演者与观赏者融为一体,喜庆热闹,红火热烈,共同享受着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喜悦。

【常山战鼓】

  常山战鼓是正定民间表演艺术的优秀代表,源远流长,久负盛名,早在战国时期已具雏形。因正定在历史上为常山郡(三国名将赵子龙故里),故而得“常山战鼓”之名。

  常山战鼓是由演奏打击类乐器组合而成的民间锣鼓,其编制小则几十人,大至几百人不等,套路多样,品种丰富,曲牌繁多,大多由独立的锣鼓段子连缀组合而成,共9系72套之多;其表演方式为边击乐边舞蹈,鼓手腾挪跳跃,鼓钹上下翻飞,造型丰富,技术精湛,气势雄浑,舞姿优美。

  常山战鼓伴随多种民俗活动而形成并发展,多用于婚寿嫁娶以及节日典礼,是农村民间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山战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表演曲牌及套路基本为当地所特有。传承严格,有家传和以师带徒两种方式。

  常山战鼓是正定古城鼓、舞文化的重要遗存,对其加以保护不仅有助于了解研究我国民间鼓乐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对深入研究地方民族文化、民间习俗也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价值。












郑重声明:资讯 【【非物质遗产--民间艺术】】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