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zd0}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中国有3到3.5亿的吸烟人群,男性的吸烟率超过50%,每年由于吸烟造成的死亡达到约120万。吸烟所造成的近期和远期国民健康与经济损失巨大。
这些年,我们为了推动戒烟,采取了不少办法,也取得一定效果,但总体来说,不理想,特别是吸烟年龄在变小,新烟民增多。
为此,大家提出许多建议,如每包烟税收加一元、不吸烟奖励和严加管理等等,这些当然是可以考虑的。但我们以为,当下,“丑化”吸烟形象,可能是一种较易执行、推广、有力和有效的推动戒烟之法,应该引起重视,立即采用。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在国家没有全面禁烟的时候,在合适的场合,并征得周围人同意,成人选择吸烟,同样是一种权利,应受到保护和尊敬,其形象也不宜被过分或肆意地丑化,应有一个度。
可我们的现状是,吸烟行为不仅没有被丑化,而且美化的过分,令人忧虑。
例如,在我们的影视上,刑警队长不腾云驾雾,好像是破不了案的;领导不夹一支烟,好像就没能力。时尚的,智慧的,勇敢的,风趣的,有钱的,有势的,海归的,白骨精的,大概都离不了吸烟这“{dy}道具”。文学作品也不甘寂寞,军旅作品把香烟歌颂为“战士嘴边的小太阳”云云。
再例如,我们香烟盒虽然也打上“吸烟危害健康”等警示,但在精美的图案设计中,成了一种无足轻重的提示,甚至有些幽默。我们的烟名品牌正气凛然,使人骄傲和陶醉—中华、云烟、牡丹、甚至“中南海”,就连洋烟名,我们也慷慨的很—“万宝路”、“云丝顿”等等。香烟盒图案也占着祖国最美丽的风景,甚至贵为“国家名片”。
与戒烟宣传相比,“美化”吸烟真可谓丰富多彩和生动有力。
这样做的后果很不好。对孩子的误导,调查证明,不吸{dy}根烟对一个人终生戒烟有决定性作用,可令人遗憾的是,现在许多男孩,甚至女孩参加过成人仪式后,{dy}件事就是去买一包烟,大家忙不迭地分着吸,以示自己成人了。
中国青少年吸烟者已高达500万。在吸烟学生中,,,,,,,,,,,,,,有41.5%的学生认为男人吸烟是成功、有男子汉风度、时髦的表现。
用“丑化”吸烟推动戒烟的实效,在许多国家已得到证明。如他们把烂肺、烂牙和骷髅等醒目的警示图标印上烟盒,限制烟盒图案的美化;在影视和戒烟宣传片中,把吸烟者描述成“失败者”,形象猥琐落魄;街头吸烟点与垃圾箱一体,吸烟时必须凑着垃圾箱,形象很不恭。
这样做,的确有效,在欧美国家,在许多场合,吸烟者不受欢迎。白领在办公室外吸烟后常常立即漱嘴除味。各路名人明星都标榜自己不吸烟。
我们的烟名响和烟盒美,有些是“历史遗留问题”,从头再改也难,,,,,,,,,,,,,,但至少在推新品牌时要有严格限制,禁止再把祖国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和可爱动物等作为商标,不能再让吸烟傍靠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符号了。
要我们的文艺作品不美化和渲染吸烟,也不能仅靠个人的自觉,,,,,,,,,,,,,,要尽快出台有关可行规定,违者必究。
还要特别警惕文艺作品把女性吸烟与女性独立、自尊和个性解放结合起来,误导一代女孩,影响民族素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一些烟草公司就玩过这些东西,结果危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