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婉的歌谣——我的旧书之三_烛火尚明_新浪博客

 

书名:《呼兰河传》

作者:萧红

版本: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1版1印

 

  无论对于萧红这位女作家还是对《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的心情都是很复杂的。因为这是我的家乡人描写我家乡的书。我与萧红都是喝着呼兰河的水长大的,我的家距离她的家只有十几里的路程。她的家我去过多次,挂着“萧红故居”这四个字牌匾的灰砖房是我们那里的圣地。我们呼兰之所以有点名气,全是沾了这个只活了31岁的弱女子的光。尽管家乡对于她而言,除了祖父和后花园外,并未给她留下什么好印象,而是数次给她带来伤害。但在20岁逃离家乡后开始颠沛流离生活的萧红,{zh1}蛰居香港,在无限寂寞的心境下,还是想起了家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于是便留下这部现代文学史的经典。

  我喜爱这本书,因为它的内容距离我的生活是如此之近。每每读到它,都会不禁想起我的家乡,我的童年。然而我实在不忍多读这部书,因为越读就越被感动,感动于萧红那无与伦比的文学天才所带给我的温情和暖意,同时就更加为她的早夭而痛心。如果萧红能再长寿一些,她又要带给我们多少佳作,为我们家乡人带来怎样的荣耀啊!好在她留下了这样一本书,也为我的家乡留下了一笔无可估量的宝贵遗产。

  这是一部很独特的书,可以说是一部长篇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长篇散文,甚至可以说是一部长篇叙事诗。因为整部作品并未有一条贯穿全书的主线,也没有一个主要人物,一切都是随意的,自然的,片片断断的生活记录。但却都是优美的,宛若呼兰河静谧的水流,又像河畔散发着清香的花草。茅盾先生对此书的定论已经被公认为最经典的解读:“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正如茅盾先生在《呼兰河传》序言中所说:“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时,心境是寂寞的。”这种寂寞体现在她的笔下,是一种平静的叙述,就好像一位邻家女孩在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所用的语言都是最朴素,最浅显的。毫无装饰,也毫无瑕疵。中国现代文坛的两大才女萧红与张爱玲都是年少成名,惊艳文坛。但两人的语言风格也是两种极端。张爱玲是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家闺秀,语言华丽而精致;而萧红更像个村姑,文风朴实得也像随处可见的野花。比之于都市里的鲜花,山间的野花也有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美。萧红的这部作品就是这样的一朵奇葩。

  在她的笔下,呼兰河小城是灰暗的,小城人民的生活是单调的。她用了两章的篇幅细腻地描写了这座小城的风土人情。无论是集中了全城精华的十字街,还是东西二道街,人们的生活都那样简单而安详。只有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子还能给这一潭死水的生活激起一点涟漪,提供一个看热闹的好去处,增加诸如买到的便宜猪肉是瘟猪肉还是大泥坑子里淹死的猪肉这样的谈资。于是春夏秋冬,生老病死,人们就这样简单的活着,简单的死。“呼兰河的人们就这样:冬天就穿棉衣裳,夏天就穿单衣裳。”这一切就像那个扎彩铺的伙计所回答的那样:“人活着为什么?”“人活着为穿衣吃饭。”“人死了呢?”“人死了就完了。”……

  而小城的精神生活却堪称丰富,“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而不是为人而做的。”这也为全书定下了凄婉的调子,也为后来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埋下伏笔。萧红所描写的是呼兰人民二十年代的生活。为我们留下了一副珍贵的市井风情画。我父亲读过我买的这本书后感慨地说:“萧红写得很细啊!这里的很多情景我小时候都见过。”不过到了我小的时候,这些精神的盛举就都湮没于历史风尘了。只有在过年时还扭一扭秧歌,但也早已没有了以往的盛况。至于跳大神,现在还没有绝迹,我们村里就有一位神汉。不过我并没有见过跳大神的场面,听别人的描述,觉得同《呼兰河传》中所描写的xx一样:“先说大神。大神是会治病的,她穿着奇怪的衣裳,那衣裳平常的人不穿;红的,是一张裙子,那裙子一围在她的腰上,她的人就变样了。开初,她并不打鼓,只是一围起那红花裙子就哆嗦。从头到脚,无处不哆嗦,哆嗦了一阵之后,又开始打颤。她闭着眼睛,嘴里边叽咕的。每一打颤,就装出来要倒的样子。把四边的人都吓得一跳,可是她又坐住了…… 。

  从第三章开始,萧红用她蘸着淡淡忧伤的天才笔触写了自己的童年,对于家的回忆。在她看来,家是荒凉的。在第四章她反复四次地说“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而她用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语言呈现的却是栩栩如生的田园画卷: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萧红笔下的后花园是如此纯净自然,富有诗意。而如今萧红故居的后花园已经找不到这种感觉。一切都是人工所为,和城市里的人工绿化没什么两样。也许是生活越来越现代化,纯真的东西就离我们越远。我特别喜欢这一段描写:
   “我家满院子是蒿草,蒿草上飞着许多蜻蜓,那蜻蜓是为着红蓼花而来的。可是我偏偏喜欢捉它,捉累了就躺在蒿草里边睡着了。蒿草里边长着一丛一丛的天星星,好像山葡萄似的,是很好吃的。我在蒿草里边搜索着吃,吃困了,就睡在天星星秧子的旁边了。蒿草是很厚的,我躺在上边好像是我的褥子,蒿草是很高的,它给我遮着荫凉。”

  可能外地人不知道“天星星”是什么东东。它其实是一种野生的植物,我们叫它“黑星星”,因为它大多是黑颜色的。结的果实非常小巧,软软的,吃到嘴里有一股甜甜的味道。而在院子里捉蜻蜓,躺在蒿草丛中休息乘凉,这也是我小时候最惬意的生活。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是否还能有这样美丽的童年时光,总之这样的生活经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

  从第六章开始,这本书里面的几个主要人物便轮番登场。这其中有性情古怪,吹吹呼呼,却时常偷盗,而又死要面子的有二伯;有幼小憨厚却被封建愚昧害死的老胡家团圆媳妇;有不惧苦难,生命力极其顽强的冯歪嘴子。这些人物都是平凡的,但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透过他们也能看到呼兰河小城里的人们生活的方式:既保持着原始的精神传统,又有着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诚如茅盾先生所言:“也许你要说《呼兰河传》没有一个人物是积极性的。都是些甘愿做传统思想的奴隶而又自怨自艾的可怜虫,而作者对于他们的态度也不是单纯的。她不留情地鞭答他们,可是她又同情他们。”

  茅盾先生进而又对萧红做了批评:“如果让我们在《呼兰河传》找作者思想的弱点,那么,问题恐怕不在于作者所写的人物都缺乏积极性,而在于作者写这些人物的梦魔似的生活时给人们以这样一个印象:除了因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这些人物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乐,在这里,我们看不见封建的剥削和压迫,也看不见日本帝国主义那种血腥的侵略。而这两重的铁枷,在呼兰河人民生活的比重上,该也不会轻于他们自身的愚昧保守罢?”

  对于茅盾先生的这段评论,历来颇有争议。对萧红推崇备至,曾将《呼兰河传》改编成电影剧本的xx作家白桦先生就颇不以为然。他认为中国人民受压迫和受侵略的根源就在于自身的愚昧和保守。况且每个作家都只能写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现在看来,茅盾先生的这段评论显然不客观,明显带有“左”的色彩。而实际上萧红所写的《生死场》是中国现代{dy}篇抗日题材的小说。这说明萧红绝不是一个局限在自己狭小圈子里的作家,她是在以另外一种诠释的方法为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呐喊。只有二十几岁的萧红,无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上都要{lx1}于同时代的女作家,正如鲁迅所预言的:“萧红是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在这部经典长篇的{zh1},萧红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相对积极的人物——冯歪嘴子。他的媳妇王大姑娘病死时,给他留下了两个孩子,大的四五岁,小的没出生多久。所有的人都认为这回他非完不可了,都等着看他的热闹,而冯歪嘴子却大大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他坚持着把自己的两个孩子一点点抚养长大。“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

  这个人物尽管被茅盾先生认为只是原始性的顽强,但实际上能保持这种“原始性的顽强”也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这让我想到余华的小说《活着》,里面的主人公福贵家中所有的亲人都死了,只剩他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头子,但他依然活着,而且活得有滋有味,把他的所有情感寄托在一头牛身上,用所有死去的亲人的名字来称呼这头牛。因此无论是冯歪嘴子还是福贵所要告诉我们的都是活着的可贵。人要学会忍受,只有忍受才能活着,只有活着,才能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呼兰河传》{jd1}是一部积极的,对人有所帮助的小说。
  萧红在结尾处留下的这个人物也似乎别有寓意。她在短短的一生中活得是很艰难的:除了小时候和祖父一起度过了几年快乐时光外,其余时间都是在凄婉与哀愁中度过。一个弱女子生存上的坎坷,感情上的一再受伤。一生犹如无处安家的候鸟一直在飞,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家园。从呼兰到哈尔滨,再到青岛、上海、日本、武汉、临汾、重庆、香港。她一直在漂泊,直至魂消香江。她渴望活着,临终前还疾呼:“平生尽遭白眼冷遇 ,身先死 ,不甘 !不甘!”然而天妒红颜,她的离去是中国现代文学永远的痛,而她的《呼兰河传》则必将超越时空,与世长存。

  {zh1},我们再重温这部小说的结尾,再次感受这位早逝天才的语言魅力吧: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xx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房里的磨官,至今究竟如何,则xx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凄婉的歌谣——我的旧书之三

 

 

                  凄婉的歌谣——我的旧书之三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凄婉的歌谣——我的旧书之三_烛火尚明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