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节水:东北市场潜力巨大_我本布衣_新浪博客

 点评:大庆市2008年制定了《大庆市百亿斤粮食产能规划》,规划到2012年,建成旱田膜下滴灌400万亩(300万亩玉米,100万亩经济作物),旱田喷灌300万亩、水田104万亩。2008—2009两年,分别建设完成了23万亩和50万亩,2010年计划发展106万亩。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增产增收的效果明显。有效益就会有动力!

 

 

 

大庆市地处黑龙江省的西部,辖五区四县,幅员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7万,其中农村人口146万,耕地总面积1072万亩(其中:旱田986万亩,水田86万亩)、草原1034万亩、水面405万亩,是黑龙江省商品粮、绿色食品、畜产品和水产品的生产基地之一。

一、 大庆市高效节水农业发展情况

大庆市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工作,起步于2005年,主要内容是发展以旱田喷灌和玉米膜下滴灌为重点的设施农业。五年来累计投入8亿元,建成旱田喷灌380万亩,玉米膜下滴灌73万亩。大庆市之所以下大力气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气候水文环境所迫。大庆市境内无xx水系,多年平均降水量440mm,蒸发量1600mm,气候特点是“十年九旱”,干旱缺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解决干旱问题上,大庆市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经历了打小井坐水种,解决出苗问题;打深井进行垄灌、沟灌、漫灌,解决苗期干旱问题;配套白龙及输水管,解决长距离输水问题。随着水源井数量的增加,每逢重旱,地下水位就会大幅下降,局部地区地下水补给不足,小井常发生集中吊泵现象,大井虽然能出水,单眼机井的漫灌控制面积仅在70亩左右。多年实践证明,粗放的灌溉模式成本高、效益差,不走高效节水这条路子,干旱这一制约农业发展的症结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二是发展现代农业所需。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诸多要素中,水是最基础、最关键的因素。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特别是发展玉米膜下滴灌这样的高效节水项目,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一方面项目建设需要连片种植、规模经营,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小规模生产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个项目综合组装了水利、农机、农技、农艺等现代设施与技术,项目建设本身不是设施与投入的简单累加,而是对传统农业的一场革命,是提高农民、提升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有效载体。三是广大农民所盼。几年来,通过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其增产增收的效果明显。以玉米膜下滴灌为例,广大农民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八方面的作用。①增产。膜下滴灌玉米保苗4200—4500株,平均单产2000斤,比常规玉米增产1000—1100斤。②节水。单眼机井控制面积,滴灌可达500亩,喷灌为250亩,漫灌为70亩;滴灌的亩用水量是喷灌的1/2,漫灌的1/7。③增温。年可增加有效积温240度,延长生育期10—14天。④保墒。覆膜土壤0—14cm耕层含水量,比常规地块高出14%以上。⑤节肥。追肥期间可提高肥效利用率20%以上,同时可防止土壤盐渍化。⑥省工。膜下滴灌实现了免铲免耕,管理定额由25亩/人,提高到200亩/人。⑦提质。收获期膜下滴灌玉米的成熟度好,平均含水量比常规玉米低8%以上(09年常规玉米34个水、滴灌玉米23—16个水),籽实质量普遍高出常规玉米一个等级以上。⑧增效。每亩膜下滴灌的水源、设备、地膜及常规栽培管理等全部成本为570元左右。按亩产2000斤,每斤0.6元计算,亩收入1200元,纯收入630元;与常规玉米亩均纯收入210元比,增加400元以上。几年来,通过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广大农民尝到了甜头,盼望政府增加投入,扩大高效节水项目区范围,不断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二、大庆市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及玉米膜下滴灌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是抓规划实施。先后出台了两个规划。2004年制定了《大庆市旱涝保收田建设总体规划》,重点是推进旱田喷灌,2005—2009年累计打机电大井7741眼,利用原井5094眼,配套喷灌设备12835套,建设喷灌项目区380万亩。2008年制定了《大庆市百亿斤粮食产能规划》,规划到2012年,粮食产能达到100亿斤以上,用不足全省6%的耕地,实现全省10%的产能。主要思路是,在全市1072万亩耕地中,将适宜发展节水灌溉的804万亩农田,打造成结构为“431”比例的高效节水农业基地,即建成旱田膜下滴灌400万亩(300万亩玉米,100万亩经济作物),旱田喷灌300万亩、水田104万亩。届时,全市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5%。按照这个规划,大庆市把发展玉米膜下滴灌,作为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强力推进,2008—2009两年,分别建设完成了23万亩和50万亩,2010年计划发展106万亩。

二是抓资金落实。在旱田喷灌上,大庆市采取“三个三分之一”的办法,即市财政投入三分之一,用于统一招标喷灌机组及水泵等主要设备;县(区)财政配套三分之一,用于新打井补助及动力配套;乡村和受益群众自筹三分之一,用于新打井建设。2008—2009年累计投入资金5.3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资金1.6亿元,县区及群众自筹3.7亿元;在玉米膜下滴灌上,大庆市采取市里投一块、县区及群众筹一块、争取国家和省里补一块的办法,2008—2009两年累计建成73万亩,总投资2.56亿元,其中国家和省支持7300万元(水利专项资金5000万元、农开专项资金2300万元),市投7300万元,县区和农民自筹11000万元。

三是抓质量监管。采取统一招标采购等综合措施,严控节水设备质量。特别是在发展玉米膜下滴灌上,为降低成本,保证质量,通过招商的形式,引进培育了10家滴灌设备生产企业,在大庆建厂生产,工程造价由2003—2007年的360元/亩,降到280元/亩。制定了《大庆市玉米膜下滴灌产品质量标准及要求》,建立了三级检测体系,采取企业自检、技术监督部门抽检、市水务部门巡检的方式,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对出现问题的产品,整批次予以销毁,保证滴灌设备达到质量要求。

四是抓指导服务。通过集中培训、分片培训、实物安装培训,印发技术手册及光盘等形式,保证了玉米膜下滴灌和喷灌技术的普及推广。同时,各级水利、农业等部门组成40多个技术指导组,进行巡回指导;滴灌设备生产企业每1000亩,派一名技术人员,开展全程服务,保证了工程作用充分发挥。

五是抓合作体系。为了促进项目建设开展,组织设备生产企业与农民联合起来,组建节水协会或合作社,建设高效节水项目区,发展集约规模经营,优化了种植结构,提高了比较效益,使项目区成为了建设一处,发展一片,带动一方的惠民工程。

六是抓组织领导。市里成立了由分管领导牵头,水务、农发、财政、农委、质检、电业、金融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部门之间职责明确、分工协作,共同推进。各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并与市里签订目标责任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环扣一环的建管组织和责任机制。

 

 

 

 

大庆市地处黑龙江省的西部,辖五区四县,幅员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7万,其中农村人口146万,耕地总面积1072万亩(其中:旱田986万亩,水田86万亩)、草原1034万亩、水面405万亩,是黑龙江省商品粮、绿色食品、畜产品和水产品的生产基地之一。

一、 大庆市高效节水农业发展情况

大庆市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工作,起步于2005年,主要内容是发展以旱田喷灌和玉米膜下滴灌为重点的设施农业。五年来累计投入8亿元,建成旱田喷灌380万亩,玉米膜下滴灌73万亩。大庆市之所以下大力气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气候水文环境所迫。大庆市境内无xx水系,多年平均降水量440mm,蒸发量1600mm,气候特点是“十年九旱”,干旱缺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解决干旱问题上,大庆市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经历了打小井坐水种,解决出苗问题;打深井进行垄灌、沟灌、漫灌,解决苗期干旱问题;配套白龙及输水管,解决长距离输水问题。随着水源井数量的增加,每逢重旱,地下水位就会大幅下降,局部地区地下水补给不足,小井常发生集中吊泵现象,大井虽然能出水,单眼机井的漫灌控制面积仅在70亩左右。多年实践证明,粗放的灌溉模式成本高、效益差,不走高效节水这条路子,干旱这一制约农业发展的症结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二是发展现代农业所需。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诸多要素中,水是最基础、最关键的因素。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特别是发展玉米膜下滴灌这样的高效节水项目,有利于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一方面项目建设需要连片种植、规模经营,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小规模生产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个项目综合组装了水利、农机、农技、农艺等现代设施与技术,项目建设本身不是设施与投入的简单累加,而是对传统农业的一场革命,是提高农民、提升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有效载体。三是广大农民所盼。几年来,通过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其增产增收的效果明显。以玉米膜下滴灌为例,广大农民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八方面的作用。①增产。膜下滴灌玉米保苗4200—4500株,平均单产2000斤,比常规玉米增产1000—1100斤。②节水。单眼机井控制面积,滴灌可达500亩,喷灌为250亩,漫灌为70亩;滴灌的亩用水量是喷灌的1/2,漫灌的1/7。③增温。年可增加有效积温240度,延长生育期10—14天。④保墒。覆膜土壤0—14cm耕层含水量,比常规地块高出14%以上。⑤节肥。追肥期间可提高肥效利用率20%以上,同时可防止土壤盐渍化。⑥省工。膜下滴灌实现了免铲免耕,管理定额由25亩/人,提高到200亩/人。⑦提质。收获期膜下滴灌玉米的成熟度好,平均含水量比常规玉米低8%以上(09年常规玉米34个水、滴灌玉米23—16个水),籽实质量普遍高出常规玉米一个等级以上。⑧增效。每亩膜下滴灌的水源、设备、地膜及常规栽培管理等全部成本为570元左右。按亩产2000斤,每斤0.6元计算,亩收入1200元,纯收入630元;与常规玉米亩均纯收入210元比,增加400元以上。几年来,通过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广大农民尝到了甜头,盼望政府增加投入,扩大高效节水项目区范围,不断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二、大庆市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及玉米膜下滴灌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是抓规划实施。先后出台了两个规划。2004年制定了《大庆市旱涝保收田建设总体规划》,重点是推进旱田喷灌,2005—2009年累计打机电大井7741眼,利用原井5094眼,配套喷灌设备12835套,建设喷灌项目区380万亩。2008年制定了《大庆市百亿斤粮食产能规划》,规划到2012年,粮食产能达到100亿斤以上,用不足全省6%的耕地,实现全省10%的产能。主要思路是,在全市1072万亩耕地中,将适宜发展节水灌溉的804万亩农田,打造成结构为“431”比例的高效节水农业基地,即建成旱田膜下滴灌400万亩(300万亩玉米,100万亩经济作物),旱田喷灌300万亩、水田104万亩。届时,全市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5%。按照这个规划,大庆市把发展玉米膜下滴灌,作为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强力推进,2008—2009两年,分别建设完成了23万亩和50万亩,2010年计划发展106万亩。

二是抓资金落实。在旱田喷灌上,大庆市采取“三个三分之一”的办法,即市财政投入三分之一,用于统一招标喷灌机组及水泵等主要设备;县(区)财政配套三分之一,用于新打井补助及动力配套;乡村和受益群众自筹三分之一,用于新打井建设。2008—2009年累计投入资金5.3亿元,其中市财政投入资金1.6亿元,县区及群众自筹3.7亿元;在玉米膜下滴灌上,大庆市采取市里投一块、县区及群众筹一块、争取国家和省里补一块的办法,2008—2009两年累计建成73万亩,总投资2.56亿元,其中国家和省支持7300万元(水利专项资金5000万元、农开专项资金2300万元),市投7300万元,县区和农民自筹11000万元。

三是抓质量监管。采取统一招标采购等综合措施,严控节水设备质量。特别是在发展玉米膜下滴灌上,为降低成本,保证质量,通过招商的形式,引进培育了10家滴灌设备生产企业,在大庆建厂生产,工程造价由2003—2007年的360元/亩,降到280元/亩。制定了《大庆市玉米膜下滴灌产品质量标准及要求》,建立了三级检测体系,采取企业自检、技术监督部门抽检、市水务部门巡检的方式,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对出现问题的产品,整批次予以销毁,保证滴灌设备达到质量要求。

四是抓指导服务。通过集中培训、分片培训、实物安装培训,印发技术手册及光盘等形式,保证了玉米膜下滴灌和喷灌技术的普及推广。同时,各级水利、农业等部门组成40多个技术指导组,进行巡回指导;滴灌设备生产企业每1000亩,派一名技术人员,开展全程服务,保证了工程作用充分发挥。

五是抓合作体系。为了促进项目建设开展,组织设备生产企业与农民联合起来,组建节水协会或合作社,建设高效节水项目区,发展集约规模经营,优化了种植结构,提高了比较效益,使项目区成为了建设一处,发展一片,带动一方的惠民工程。

六是抓组织领导。市里成立了由分管领导牵头,水务、农发、财政、农委、质检、电业、金融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部门之间职责明确、分工协作,共同推进。各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并与市里签订目标责任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环扣一环的建管组织和责任机制。

 

附件:

 

 

 

 

据大庆市有关资料,膜下滴灌玉米耕作栽培生产模式与传统的玉米耕作栽培生产模式相比较,投入产出及效益情况分析对比如下。

一、投入分析

1、玉米膜下滴灌栽培生产模式亩均生产成本约576元,具体构成情况如下:

(1)水源工程投资:按1眼井成本费40000元,总使用年限20年,灌溉面积300亩计算,平均每亩成本费7元。

(2)管带投资:按当前价格,每年每亩滴灌带需投入60元,首部工程、干支管设备按使用年限5年计算,每亩需投入38元,两者共计98元。

(3)农业机械联合作业费:秋整地、春起垄、深施肥、覆膜、播种、收获、清残膜,每亩共需100元(随油价升降可能有波动)。

(4)种子成本费:按每亩需种子3~5斤,每斤6~10元计算,约为30元/亩(机械单粒播种每亩需种子3斤,每斤10元;人工播种每亩需种子5斤,每斤6元)。

(5)肥料成本费:每亩施底肥108.5元/亩(二铵:20公斤/亩×3.2元/公斤=64元/亩;硫酸钾:10公斤/亩×4元/公斤=40元/亩;硫酸锌:1.5公斤/亩×3元/公斤=4.5元/亩),追肥49.5元/亩(尿素:25公斤/亩×1.98元/公斤=49.5元/亩),合计158元/亩。

(6)农药成本费:除草剂锈去津250毫升需4元/亩;乙草铵100毫升需3元/亩(不含杀虫剂和xx剂),共计7元/亩。

(7)农膜成本费:5公斤/亩×14元/公斤=70元/亩(宽度130厘米、厚度0.007~0.008毫米)。

(8)灌溉成本费:玉米生育期灌3次,有井有电需30元/亩(用柴油机需90元/亩)。

(9)人工管理费:50元/亩(按每人管理500亩,主要任务为放苗、浇水、压膜、除分蘖、去除无效小穗、割除垄沟大草、站秆扒皮凉晒等促早熟措施等)。

(10)其他费用:26元/亩(主要用于秋季测产等费用及不可预见费)。

2、常规坐水直播玉米栽培生产方式亩均成本约300元,具体构成如下:

(1)水源工程:一眼井成本费4万元,总使用年限20年,覆盖效益面积300亩,平均每亩成本费7元;

(2)种子成本:平均亩用种子4斤,1斤平均6.5元,需26元/亩;

(3)肥料成本:平均亩施底肥、追肥40公斤左右,需80元/亩;

(4)机耕费成本:主要用于灭茬、起垄、铲趟,需24元/亩;

(5)播种成本:主要用于坐水、机械费用,需30元/亩;

(6)农药成本:13元/亩;

(7)人工费:主要用于播种、覆土、间苗,共需25元/亩;

(8)灌溉成本:一次浇灌25元,共浇灌2次,共需50元/亩;

(9)收获成本:45元/亩。

二、投入产出对比分析

玉米膜下滴灌平均亩产2000斤,大田直播玉米平均亩产1000斤,平均亩增产1000斤,而且膜下滴灌玉米品质好,产量高。相关计算方法如下:

1、玉米膜下滴灌按照市场收购价格0.6元计算,一亩产出1200元;大田直播玉米按照市场价格0.51元计算,一亩产出产出510元,玉米膜下滴灌比大田直播玉米每亩平均增收690元。

2、玉米膜下滴灌平均亩成本576元,大田直播玉米平均亩成本300元,玉米膜下滴灌比大田直播玉米亩成本增加276元。

3、玉米膜下滴灌平均亩纯收入624元,大田直播玉米平均亩纯收入210元。

根据以上分析,玉米膜下滴灌比大田直播玉米亩纯收入增加414元。此外,膜下滴灌玉米秸秆产量也比常规玉米增产,可通过秸秆固化等形式变相升值。

三、效益分析

玉米膜下滴灌整体效益表现为八大方面:

1、增产:玉米滴灌地块平均亩产可达2000斤,比常规玉米增产1000—1100斤;如遇灾年,增产效果更为明显。

2、节水:滴灌比喷灌节水50%,滴灌比漫灌节水86%,节水效果显著。

3、增温:年可增加有效积温240度,延长生育期10~14天。

4、保墒:覆膜土壤0—14cm含水量比常规地块高出14%以上。

5、节肥:追肥期间可提高肥效利用率20%以上。

6、省工:膜下滴灌实现了免耕免铲,管理定额可由25亩/人增加到200亩/人左右,同时可防止土壤盐渍化。

7、提质:据测算,膜下滴灌玉米收割期平均含水量比常规玉米含水量降低5%左右,籽实含水量降低,并可提前成熟。

8、增效:膜下滴灌玉米亩保苗可达到4200~4500株,比常规玉米多1000株以上。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大禹节水:东北市场潜力巨大_我本布衣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