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是觉得主持人要怎么样去树立自信,怎么样来说服别人,怎么样在镜头前不卑不亢。甚至说,主持人树立的不仅仅是自己的那份自信,更有党、政府的威信在其中。所以一段时间里,主持人都是一种高姿态来略俯视一般的受众。现在时代变了,大众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发达,人们的平等和自由也都有了空前的提高。所以,主持人的俯视视角越来越小,甚至狠多档节目中都近乎有了平视的视角。当然很多人说这是亲民、缩小了与受众间的距离。但是,我觉得这并不是一种好现象,甚至令人担忧。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很难再像十年前一样坐在桌前昏黄的灯光下读一本书、看张报纸、听听广播评论、看看电视戏曲、电视科普类的节目。而更多的人把电视作为了一种不太好玩、甚至是不太发达的游戏机和娱乐器来用。之前的广播电视定位“鼓舞人、教育人”的提法好像淘汰、被out了。看准,是被out!
原因很简单:市场竞争、媒体的商业化运作和人们越来越浮躁的心。
很多人现在已经很浮躁了,加之媒体的“推波助澜”,这种浮躁的心也越来越严重。不想多说,单单从最近刚刚结束的大学生朗诵艺术节——齐越节的比赛来说。很多人在演、在装、在造、在做。已经脱离了播音创作基础。
归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内容充实的篇幅长。
2。内容不充实的听众不爱听。
3。内容充实、篇幅短小的作品少。
4。人们对于表演还没有真正意义上成熟的认识,因此很多演技拙劣的作品都被搬上了舞台。
就目前的《朗读学》中,朗读者和文章作者的身份而已,朗诵者的身份、定位就不应该是现场当事人的身份,撑破天也就只能是个旁观者的身份。“我就是”和“我就在”两种不同的朗诵者角色定位给作品的创作就带来了很大的偏差。这也就不禁想起了很多艺考的孩子在不懂朗诵的时候,选择的自备稿件都是在“演”,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来讲述。也就把播音基础创作中调动感情的方法“情景再现”变成了“实况再演”。仅仅从这么一个角度来讲,很多的不符合要求、从“矬子”里头拔出来的“将军”就这么堂而皇之地成为了成品,最终也成了模式化的一个开端。接着,铺天盖地的这样的作品就顺势而来。导向的错误太可怕了。
究其根源,很多人没有一颗恬静的心再去思考,也没有耐心去看完一个好的作品,更没有动心地因为一个作品而流泪。浮躁,太浮躁了。今天晚上我本来不想写了,可是觉得这份浮躁在心里,自己就睡不安,还是想梳理清晰了,才能放心睡。
遥控器是掌握在我们受众的手中,没错。我不是一个一般的受众,因为我们身兼双重角色,借用传播学理论中的话来说,我们不仅仅是传播者同时又是受传着。别人可以做到哈哈一乐算了,而我们不能,因为这就是今后我们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不能也跟着大家反复拨弄着手中的遥控器,从而在良莠不齐的广播电视节目中迷失了自己。因为,我们也是一个准传媒人。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