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章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二)
一、石器、动物人物陶塑、玉雕
二、陶器
陶器
陶器的出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加强了早期人类定居的稳定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一般选用粘土,经过成型、入窑火烧而成。中国最早的陶器资料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陶罐
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左右,食器1962年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出土口径20厘米、高18厘米,这件陶罐是迄今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型陶器之一。仙人洞下层出土的一些陶片,全为夹粗砂红陶,火候低,陶色不纯,厚薄不均,内壁凹凸不平,系用手捏制成器,制陶技术相当原始。
新时期时代早期陶器
裴李岗文化(前5500~前4900)
磁山文化 (前5400~前5100)
大地湾文化(前5200~前4800)
裴李岗文化(前5500~前4900)
河南新郑,陶器多为泥质或夹砂红陶,亦有少量灰陶,多用泥条盘筑法成型;器形有杯、碗、盘、钵、壶、罐等,其中以三足钵、双耳壶最有代表性;其纹饰有篦点纹、弧线纹、划纹、指甲纹、乳钉纹、绳纹等。
红陶双耳三足壶
红陶双耳三足壶,裴李岗文化,1978年河南新郑裴李岗出土,高13.9厘米,口径6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磁山文化(前5400~前5100)
河北武安,陶器除仍用泥条盘筑法外,还出现了捏塑法,陶质以夹砂为主,有红、灰、褐、灰褐等色陶器,同时出现了豆、盂、支架等新器形,部分器物表面饰有绳纹、篦纹、剔刺纹、划纹、乳丁纹等。
大地湾文化(前5200~前4800)
发现于甘肃秦安县大地湾,其陶器以夹细砂红陶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钵、三足罐等;另外大地湾文化陶器中,部分器物有外红里黑,或两面红中间黑的现象,较为别致;其纹饰有网状交叉绳纹、锯齿纹等。
红陶绳纹碗
红陶绳纹碗,大地湾文化,容器,甘肃秦安大地湾1期遗址出土,高7厘米,口径17.8厘米,甘肃省博物馆藏。
新时期时代中晚期陶器
遗址类型: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陶器种类:彩陶、黑陶、白陶、印纹陶
仰韶文化
分布: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年代:公元前5500-前3000年左右。
社会经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期,以农业经济为主,辅以采集、渔猎和饲养牲畜。
原料:细腻而有粘性的黄土;xx的赭石、红土或锰土。制作方法:泥条盘叠法、慢轮修整、直接捏塑
呈色:橙黄、红或红褐色;纹饰呈黝黑或殷红色。
彩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代表: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
器型:圆底或平底的盆、小口长颈大腹壶、圆唇直口鼓腹罐
风格:朴实厚重
彩绘纹样:动物纹(人面纹、鱼纹、 鱼鸟结合纹、 鹿纹) 几何纹
(写实纹饰-抽象几何纹)编织纹
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葬具,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这件彩陶盆是儿童瓮棺的棺盖。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这件陶盆上画有人面,人面两侧各有一条小鱼附于人的耳部。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以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鹿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盆 鱼鸟纹细颈瓶
彩陶船形壶
新石器时代,盛水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高15.6厘米,长24.8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几何纹彩陶钵、瓶布纹陶钵底部印痕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口径14.7厘米,这件陶钵的底部有布纹印痕,是制陶时把未干陶坯放在麻布上衬垫所致。布纹纹理粗细不均,粗线直径约
0.4厘米,细线直径约0.05厘米,反映出当时纺线、织布的水平低下。半坡遗址出土有许多纺线工具-陶
纺轮,用陶纺轮纺好一定量的线以后即可织布。当时人们织布使用的工具是水平式踞织机,又称“原始腰机”。
红陶小口尖底瓶
红陶小口尖底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汲水器,陕西临潼姜寨出土,高54厘米,口径6.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彩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代表:河南陕县庙底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的彩陶
器型: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
风格:挺秀饱满、轻盈而稳重
彩绘纹样:纹样多为两端相交组成的新月形、叶形、花瓣形纹(植物纹),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构成的三角形纹(几何纹),还有少量的动物纹和编织纹。
彩陶花瓣纹盆
陶花瓣纹盆,新石器时代,盛水器,仰韶文化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高12.2厘米,口径20.3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勾叶纹彩陶盆
植物纹彩陶盆
鱼鸟纹彩陶盆
彩陶鲵鱼纹瓶
彩陶鲵鱼纹瓶,汲水器,新石器时代,庙底沟类型,甘肃甘谷西坪出土,高38厘米,口径6.8厘米,甘肃省博物馆藏。
漩涡纹曲腹盆
鹳鱼石斧缸
新石器时代、陶质彩绘、器高47cm、口径32.7cm。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陶缸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鹳、鱼、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画面效果粗犷有力,绘画具有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造型特征,是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
彩陶双连壶
1972年,郑州市北郊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房基内出土,高20厘米,两壶并列,腹部相连处有一圆孔相通。两壶两侧各附一耳,圆腹平底。泥质红陶,红衣黑彩,器表布满平行线条,古朴流畅。在众多绚丽多彩的仰韶文化彩陶中,双连壶以其独特造型和新颖的构思,独压群芳,被誉为中国彩陶之冠,对研究原始社会的习俗和制掏艺术有重要的价值。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分布:1924年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其范围可达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区
★年代:公元前3300~前2900年
★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
★纹饰:人物纹;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 {zj1}有时代特征的为旋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
彩陶舞蹈纹盆
彩陶舞蹈纹盆,盛水器,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型,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高14厘米,口径28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彩陶人形浮雕壶
彩陶人形浮雕壶,新石器时代,盛水器,马厂类型,青海乐都柳湾出土,高34.4厘米,口径9.3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鸟纹壶
新石器,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的新石器文化,以彩陶制作闻名。此壶属马家窑文化中最早类型的彩陶,
黑彩绘画,构图疏朗,看似几何形的纹饰实为鸟纹的变形,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彩陶钵
彩陶钵,新石器时代,盛水器,马家窑类型,1975年甘肃临夏水地陈家出土,高10.4厘米,口径29厘米,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
彩陶筒形瓶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陶质彩绘。马家窑文化中曲线构成的旋涡纹饰是结构最复杂、xx而又有典型意义的几何纹饰之一。作为器物纹样的几何装饰手法,这件作品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中高超的构图技巧。
漩涡纹罐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分布:1924年发现于甘肃和政县(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半山地区,分布于甘肃及青海东北部
★年代:公元前2650~前2350年
★器形:短颈广肩鼓腹罐、单把壶、敛口钵、敞口平底小碗等
★纹饰:
锯齿纹、网纹及鱼、贝、人、蛙等形的纹样,以锯齿螺旋纹、波浪纹、锯齿纹最
为典型。另外,有的器物盖纽还被塑成人首形,形象较生动。
彩陶罐 彩陶瓮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分布: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省
★年代:公元前2350~前2050年
★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较之半山显得高耸、秀美。出现了单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
★纹饰: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
彩陶蛙纹瓮
彩陶蛙纹瓮,新石器时代,容器,马厂类型,青海柳湾出土,高52厘米,口径19厘米,青海省彩陶中心藏。
几何纹双耳罐
新石器时代 其他文化的彩陶
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其数量、规模和艺术水平已与上述文化类型有一定的差距。
白彩陶豆
白彩陶豆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公元前2500年)高29.3厘米 1974年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彩陶双体罐
新石器时代.彩陶双体罐,卡若遗址出土,夹砂黄陶,绘黑彩,双体纹饰各个相同,其一为折线纹,其一为菱形纹,器形独特。
彩陶筒形瓶
彩陶筒形瓶,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四川巫山大溪出土,高19.2厘米,口径6.8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彩陶带盖罐·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彩陶罐
高37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10厘米。1936年内蒙古赤峰地区蜘蛛山出土,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此罐为泥质红陶,整体接近竖向长圆形,乍看如直立蛋状,口微敛,方唇,粗颈,深腹近底部稍鼓。内凹小平底。口至腹中部间用黑彩绘对称的四片鱼鳞纹,每片以一竖条为中心,自里向外绘六条同心椭圆纹。器型优美简洁,为红山文化常见的风格。
圆底彩陶罐·沙井文化
夹砂红陶,高颈,双耳,扁圆形腹,圜底,施红褐彩。颈、肩、腹部饰细长倒三角纹、乌纹、间以弦纹、连续菱形纹。此罐是沙井文化典型器物,反映发当时草原游牧族的文化特点。
人体彩陶
甘肃省临洮县辛店镇出土。经考证,该彩陶瓶的年代大约为3200年前,属于马家窑文化辛店类型。其造型为甘肃彩陶中常见的鱼口瓶,高约30厘米,整个瓶身呈土黄色,两侧有两只对称的耳把,瓶上有两个人体图案,均以黑色颜料绘成。经考证,这种图案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
双大耳罐·齐家文化
红陶双耳罐,新石器时代,盛水器,齐家文化,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出土,高12.6厘米,口径10.7厘米, 甘肃省博物馆藏。
黑陶
在器物烧成的{zh1}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1928年,黑陶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原属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其文化遗存,考古学界称为“龙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其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这种典型的龙山文化,又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是继大汶口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分布区域以山东和苏北地区为主。
黑陶作为山东龙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与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辉创造。
黑陶蛋壳杯
黑陶蛋壳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山东日照出土,高26.5厘米,山东省博物馆藏。
黑陶蛋壳杯·龙山
黑陶豆·龙山
黑陶双耳杯·龙山
黑陶碗·龙山
新时期时代 其他文化的黑陶
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
黑陶高足杯
黑陶高足杯,新石器时代,盛酒器,屈家岭文化,河南浙川黄楝树出土,高19.5厘米,口径7.5厘米,河南省博物馆藏。
黑陶贯耳壶
黑陶贯耳壶,盛水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江苏吴江梅堰出土,高15厘米,口径7.2厘米,南京博物馆藏。
黑陶壶
黑陶壶,盛水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1983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高1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黑陶釜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炊具,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高25.5厘米
釜是与灶配套使用的炊具,用于煮食。这件黑陶釜的底部已部分脱落,从脱落的痕迹可以看出这件黑陶釜是,用泥片贴筑法制成的。泥片贴筑法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普遍使用的一种制陶方法,先把陶泥弄成片状,再把陶片层层相贴,直至贴筑成器形。
白陶
用高岭土烧制,质地洁白细腻。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因制作技术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细,烧制火度的掌握也恰到好处,因而使所烧器物愈加素净可爱。白陶的器形多为生活用品,有壶、卣、簋等。其纹饰主要吸取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如兽面纹、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其装饰方法有刻纹和浅浮雕两种。白陶的装饰往往遍布器物全身,构图严谨而富于变化。白陶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使用的一种生活器皿,至西周已渐消失。
印纹陶
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依其烧制温度的低高,又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前者又有泥质与细砂质之分,多呈红褐、灰白、灰等色,多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以前;后者因烧制时温度较高,故胎质坚硬,呈灰色,系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起来,其出现年代约在商代以后。印纹陶的器形大多为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有瓮、坛、罐、盂、钵、杯、盘、豆、簋、尊等器皿。制作方式为手制、模制和轮制。
印纹陶
其纹饰是用印模在作好的坯胎上捺印出来,最初只是出于防止器物变形,有加固陶坯的目的,故早期的印纹陶上多留有布纹、席纹和绳纹的痕迹,后随技术的提高和人们审美能力的发展,逐渐使纹样趋于丰富、精美。印纹陶的纹样均为几何形,主要有水波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其纹饰多与器形相协调,如曲折纹、云雷纹、回纹等较粗犷的纹样,多用于瓮、坛及较大的罐等。而小件的盂、钵等多饰以米字纹、方格纹等细密、秀美的纹样,其中尤以商、西周、春秋时期的纹饰线划均匀,结构严谨,且富有韵律感。
指甲纹罐·半坡
陶器
陶器的出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加强了早期人类定居的稳定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一般选用粘土,经过成型、入窑火烧而成。中国最早的陶器资料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陶罐
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左右,食器1962年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出土口径20厘米、高18厘米,这件陶罐是迄今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型陶器之一。仙人洞下层出土的一些陶片,全为夹粗砂红陶,火候低,陶色不纯,厚薄不均,内壁凹凸不平,系用手捏制成器,制陶技术相当原始。
新时期时代早期陶器
裴李岗文化(前5500~前4900)
磁山文化
大地湾文化(前5200~前4800)
裴李岗文化(前5500~前4900)
红陶双耳三足壶
红陶双耳三足壶,裴李岗文化,1978年河南新郑裴李岗出土,高13.9厘米,口径6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磁山文化(前5400~前5100)
大地湾文化(前5200~前4800)
红陶绳纹碗
红陶绳纹碗,大地湾文化,容器,甘肃秦安大地湾1期遗址出土,高7厘米,口径17.8厘米,甘肃省博物馆藏。
新时期时代中晚期陶器
遗址类型: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陶器种类:彩陶、黑陶、白陶、印纹陶
仰韶文化
分布: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年代:公元前5500-前3000年左右。
社会经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期,以农业经济为主,辅以采集、渔猎和饲养牲畜。
原料:细腻而有粘性的黄土;xx的赭石、红土或锰土。制作方法:泥条盘叠法、慢轮修整、直接捏塑
呈色:橙黄、红或红褐色;纹饰呈黝黑或殷红色。
彩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代表: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
器型:圆底或平底的盆、小口长颈大腹壶、圆唇直口鼓腹罐
风格:朴实厚重
彩绘纹样:动物纹(人面纹、鱼纹、 鱼鸟结合纹、 鹿纹)
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葬具,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这件彩陶盆是儿童瓮棺的棺盖。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这件陶盆上画有人面,人面两侧各有一条小鱼附于人的耳部。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以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鹿纹彩陶盆
彩陶船形壶
新石器时代,盛水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高15.6厘米,长24.8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几何纹彩陶钵、瓶布纹陶钵底部印痕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口径14.7厘米,这件陶钵的底部有布纹印痕,是制陶时把未干陶坯放在麻布上衬垫所致。布纹纹理粗细不均,粗线直径约
0.4厘米,细线直径约0.05厘米,反映出当时纺线、织布的水平低下。半坡遗址出土有许多纺线工具-陶
红陶小口尖底瓶
红陶小口尖底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汲水器,陕西临潼姜寨出土,高54厘米,口径6.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彩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代表:河南陕县庙底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的彩陶
器型: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
风格:挺秀饱满、轻盈而稳重
彩绘纹样:纹样多为两端相交组成的新月形、叶形、花瓣形纹(植物纹),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构成的三角形纹(几何纹),还有少量的动物纹和编织纹。
彩陶花瓣纹盆
陶花瓣纹盆,新石器时代,盛水器,仰韶文化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高12.2厘米,口径20.3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勾叶纹彩陶盆
彩陶鲵鱼纹瓶
彩陶鲵鱼纹瓶,汲水器,新石器时代,庙底沟类型,甘肃甘谷西坪出土,高38厘米,口径6.8厘米,甘肃省博物馆藏。
漩涡纹曲腹盆
鹳鱼石斧缸
新石器时代、陶质彩绘、器高47cm、口径32.7cm。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陶缸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鹳、鱼、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画面效果粗犷有力,绘画具有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造型特征,是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
彩陶双连壶
1972年,郑州市北郊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房基内出土,高20厘米,两壶并列,腹部相连处有一圆孔相通。两壶两侧各附一耳,圆腹平底。泥质红陶,红衣黑彩,器表布满平行线条,古朴流畅。在众多绚丽多彩的仰韶文化彩陶中,双连壶以其独特造型和新颖的构思,独压群芳,被誉为中国彩陶之冠,对研究原始社会的习俗和制掏艺术有重要的价值。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分布:1924年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其范围可达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区
★年代:公元前3300~前2900年
★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
★纹饰:人物纹;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 {zj1}有时代特征的为旋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
彩陶舞蹈纹盆
彩陶舞蹈纹盆,盛水器,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型,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高14厘米,口径28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彩陶人形浮雕壶
彩陶人形浮雕壶,新石器时代,盛水器,马厂类型,青海乐都柳湾出土,高34.4厘米,口径9.3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鸟纹壶
新石器,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的新石器文化,以彩陶制作闻名。此壶属马家窑文化中最早类型的彩陶,
黑彩绘画,构图疏朗,看似几何形的纹饰实为鸟纹的变形,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彩陶钵
彩陶钵,新石器时代,盛水器,马家窑类型,1975年甘肃临夏水地陈家出土,高10.4厘米,口径29厘米,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
彩陶筒形瓶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陶质彩绘。马家窑文化中曲线构成的旋涡纹饰是结构最复杂、xx而又有典型意义的几何纹饰之一。作为器物纹样的几何装饰手法,这件作品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中高超的构图技巧。
漩涡纹罐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分布:1924年发现于甘肃和政县(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半山地区,分布于甘肃及青海东北部
★年代:公元前2650~前2350年
★器形:短颈广肩鼓腹罐、单把壶、敛口钵、敞口平底小碗等
★纹饰:
为典型。另外,有的器物盖纽还被塑成人首形,形象较生动。
彩陶罐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分布: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省
★年代:公元前2350~前2050年
★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较之半山显得高耸、秀美。出现了单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
★纹饰: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
彩陶蛙纹瓮
彩陶蛙纹瓮,新石器时代,容器,马厂类型,青海柳湾出土,高52厘米,口径19厘米,青海省彩陶中心藏。
几何纹双耳罐
新石器时代 其他文化的彩陶
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其数量、规模和艺术水平已与上述文化类型有一定的差距。
白彩陶豆
白彩陶豆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公元前2500年)高29.3厘米 1974年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彩陶双体罐
新石器时代.彩陶双体罐,卡若遗址出土,夹砂黄陶,绘黑彩,双体纹饰各个相同,其一为折线纹,其一为菱形纹,器形独特。
彩陶筒形瓶
彩陶筒形瓶,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四川巫山大溪出土,高19.2厘米,口径6.8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彩陶带盖罐·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彩陶罐
圆底彩陶罐·沙井文化
夹砂红陶,高颈,双耳,扁圆形腹,圜底,施红褐彩。颈、肩、腹部饰细长倒三角纹、乌纹、间以弦纹、连续菱形纹。此罐是沙井文化典型器物,反映发当时草原游牧族的文化特点。
人体彩陶
甘肃省临洮县辛店镇出土。经考证,该彩陶瓶的年代大约为3200年前,属于马家窑文化辛店类型。其造型为甘肃彩陶中常见的鱼口瓶,高约30厘米,整个瓶身呈土黄色,两侧有两只对称的耳把,瓶上有两个人体图案,均以黑色颜料绘成。经考证,这种图案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
双大耳罐·齐家文化
红陶双耳罐,新石器时代,盛水器,齐家文化,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出土,高12.6厘米,口径10.7厘米, 甘肃省博物馆藏。
黑陶
在器物烧成的{zh1}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1928年,黑陶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原属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其文化遗存,考古学界称为“龙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其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这种典型的龙山文化,又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是继大汶口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分布区域以山东和苏北地区为主。
黑陶作为山东龙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与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辉创造。
黑陶蛋壳杯
黑陶蛋壳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山东日照出土,高26.5厘米,山东省博物馆藏。
黑陶蛋壳杯·龙山
黑陶豆·龙山
黑陶双耳杯·龙山
黑陶碗·龙山
新时期时代 其他文化的黑陶
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
黑陶高足杯
黑陶高足杯,新石器时代,盛酒器,屈家岭文化,河南浙川黄楝树出土,高19.5厘米,口径7.5厘米,河南省博物馆藏。
黑陶贯耳壶
黑陶贯耳壶,盛水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江苏吴江梅堰出土,高15厘米,口径7.2厘米,南京博物馆藏。
黑陶壶
黑陶壶,盛水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1983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高1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黑陶釜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炊具,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高25.5厘米
釜是与灶配套使用的炊具,用于煮食。这件黑陶釜的底部已部分脱落,从脱落的痕迹可以看出这件黑陶釜是,用泥片贴筑法制成的。泥片贴筑法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普遍使用的一种制陶方法,先把陶泥弄成片状,再把陶片层层相贴,直至贴筑成器形。
白陶
用高岭土烧制,质地洁白细腻。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因制作技术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细,烧制火度的掌握也恰到好处,因而使所烧器物愈加素净可爱。白陶的器形多为生活用品,有壶、卣、簋等。其纹饰主要吸取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如兽面纹、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其装饰方法有刻纹和浅浮雕两种。白陶的装饰往往遍布器物全身,构图严谨而富于变化。白陶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使用的一种生活器皿,至西周已渐消失。
印纹陶
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依其烧制温度的低高,又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前者又有泥质与细砂质之分,多呈红褐、灰白、灰等色,多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以前;后者因烧制时温度较高,故胎质坚硬,呈灰色,系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起来,其出现年代约在商代以后。印纹陶的器形大多为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有瓮、坛、罐、盂、钵、杯、盘、豆、簋、尊等器皿。制作方式为手制、模制和轮制。
印纹陶
其纹饰是用印模在作好的坯胎上捺印出来,最初只是出于防止器物变形,有加固陶坯的目的,故早期的印纹陶上多留有布纹、席纹和绳纹的痕迹,后随技术的提高和人们审美能力的发展,逐渐使纹样趋于丰富、精美。印纹陶的纹样均为几何形,主要有水波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其纹饰多与器形相协调,如曲折纹、云雷纹、回纹等较粗犷的纹样,多用于瓮、坛及较大的罐等。而小件的盂、钵等多饰以米字纹、方格纹等细密、秀美的纹样,其中尤以商、西周、春秋时期的纹饰线划均匀,结构严谨,且富有韵律感。
指甲纹罐·半坡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