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gjj}湖泊要想改名,自非易事。明知难为而为之,费力更改一个流传千百年的湖泊名称,根本原因是因为“骆马”音同“落马”。那么,“骆马”这个名字到底从何而来?它的本意到底是什么?与“落马”有关系吗? 市政协负责编纂《宿迁水韵》的朱伯俭先生曾专门查阅过这方面的资料,他认为,骆马湖成名的传说很多,但查阅正史,宋之前均无记载,最早的历史记载见于《宋史》。 《宋史·高宗本纪》载:“绍兴五年(1131)四月金将度淮,屯宿迁县骆马湖。”可见,“骆马湖”这个名称已经叫了879年以上。 当时的骆马湖规模虽然与现在无法相比,但根据史书记载,那时的骆马湖和如今一样也是水肥草美之地,不然,入侵的金兵不会在此屯兵驻扎,养马休憩。《大金国志》中称当时的骆马湖为“乐马湖”。相应的,在《宋史》中也有“马乐湖”的记载。 由杨永杰和萧延年先生撰写的《骆马湖原名路马湖》一文中,对骆马湖的名称考据颇多。按照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骆马湖,《明史·地理志》称为“骆马湖”,明万历《淮安府志》称为“洛马湖”、“络马湖”。各种名称虽多,但语音仍然是一直围绕着“骆马湖”,民间当时流传得最多的也应是这个名字。据明末xx书画大家董其昌书《淮安府浚路马湖记》记载:“路马湖俗讹称骆马湖,今正之。”依此可以看出,当时真正的官方名称“路马湖”倒不为人们所熟知。 按照《骆马湖原名路马湖》的研究成果,古代,将君主驾车的马叫作路(读“骆”音)马,而古人用字写词时,往往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后人将被代替的字称为本字,而代替本字的字为通假字,“骆”、“络”等字都是“路”的通假字。这种说法值得重视,“路马”也被称为“龙马”,“路马湖”一说,与本地流传甚广的骆马湖由来的传说有暗合之处。据传说,很久以前,天宫中的小龙马出生时,惊天动地的长嘶惹怒了正在做寿的王母娘娘,王母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下令斩死小龙。老龙马决定替子赎罪,被打下人间,落于宿迁马陵山西边。老龙马落地时,四条腿深深地陷入泥中,身子把地面压了几丈深。后来玉皇大帝赦免了老龙马的罪,把它召回天宫。这里就剩下一个马脊背形的洼塘,常年积水,人们称之为骆马湖。 明万历《宿迁县志》还把骆马湖称为“落马湖”,这个名称虽流传时间很短,但联想这个传说可以看出,这里的“落马”意指龙马从天而降,而绝非如今人们所理解的“落马”———从马背上跌落,意味着失败。 骆马湖具备一定规模,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当时,漕运是主要的运输方式,清朝政府为保漕运而下决心治河。康熙任命两江总督于成龙为河道总督,于骆马湖大兴河工,在窑湾建“竹络坝”,让京杭大运河水位高时减水入隅头湖(今骆马湖西北部湖面);在郯城禹王台修建石坝河土坝,阻断沭河水进入沂河、骆马湖,防止骆马湖水位过高危及运河漕运;并且重新开凿了今北起泗阳县众兴镇南至淮安市的中运河。经过持续多年的治理,骆马湖渐成排洪、济运的枢纽,保障漕运的“水柜”。但是,获得这种保障的代价是,骆马湖下游的百姓屡受水患的祸害。 康熙之后,乾隆六次南巡,每次都驻跸宿迁,每次都亲临骆马湖、六塘河和中运河沿线巡视。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初春,乾隆首次南巡,来到宿迁{dy}件事就是巡视骆马湖,写下《骆马湖》一诗:“济运输天瘐,防霖安地行。相机资蓄泄,惟谨度亏盈。州渚江乡趣,凫鸥春水清。六塘东达海,切切念民生。”皇帝名诗为“骆马湖”,可见,此时,“骆马湖”已是{jd1}的官方称呼,而且,自此之后,历史记载只有“骆马湖”一个名称,再无其他别称。 1957年10月,江苏省实施“宿迁大控制”水利工程,也就是“骆马湖水库枢纽工程”或“骆马湖宿迁控制线工程”。经过当时的宿迁县10万干群历经8个多月的艰苦奋战,1958年6月,终于胜利完成了全部工程。接着,湖边百姓按照县委安排大迁移,分散到全县各个乡镇,骆马湖蓄水正式开始了,形成了今日骆马湖的规模。“誓叫淮北变江南”的大规模“旱改水”开始了,宿迁水利工程开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骆马湖下游水患得以xx,宿迁百姓迎来了五谷丰登的新生活。时至今日,从骆马湖边转移出来的群众虽然分散居住到了各地,但谈起自己的家乡,他们总是饱含深情地说:“俺是骆马湖人!” 人们之所以对骆马湖有着深深的依恋,是因为这片清清的湖水养育了勤劳、善良、质朴、淳厚的宿迁人。名称有时真的只是一个符号,但当它承载着一个地区的文化演变与发展历程,甚或是寄托着个人的家国情感时,这个名称会蕴涵着特殊的意义,显得深沉而庄重,让人情有独钟,挥之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