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收藏应走出三个误区(成春到)_《币邮之路》---------三泉斋的空间_ ...

      本稿刊载于《》报2010年3月下旬,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谢谢!

  近年来,随着一、二、三版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和国际金、银价格的上涨,收藏清晚期和民国时期的银元,已成为一些钱币收藏爱好者的收藏重点。有些有实力的收藏家和富起来的企业家,不惜花重金收购、收藏银元,使银元的市场价格一涨再涨。有的地方银元已呈供不应求之势。不过,有的人在收藏银元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三个误区,必须加以防止和纠正,自觉走出这些误区。

  应走出的{dy}个误区是,用橡皮擦和布等擦去银元表面的自然包浆。清晚期和民国时期铸造的银元,距离今天时间长的已有百余年,短的也有六十多年。由于长时间被空气氧化,或因保管不善,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埋入地下等,银元的表面都会有一层自然包浆,如黑色的氧化层、绿锈等。这种自然包浆,虽然使银元的光泽受到影响,却是银元本来的自然美。但是,有些收藏银元的爱好者为了使银元有光泽,便用学生使用的橡皮擦或布等,反反复复擦去银元表面的自然包浆。这样做,银元虽然有光泽了,可是自然美却没有了。更何况在若干年之后,银元表面还是要被空气氧化的,还会出现自然包浆。因此,用橡皮擦和布等将银元表面的自然包浆擦掉,是不必要的,是得不偿失,无需如此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应走出的第二个误区是,不加区别地用称重来判别银元的真假。对银元进行称重,是区别银元真假的方法之一,但不是{wy}的方法。在清晚期铸造的七钱二分和民国时期铸造的一元银元,大多数的重量为26.8克左右,但并不是{jd1}的,有的在铸造时就重量不足,如清造币总厂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铸造的“光绪元宝”,重量只有26.1克;奉天省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铸造的“光绪元宝”,重量只有26.2克;江南省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铸造的“光绪元宝”,重量只有26.3克;更有甚者,吉林省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和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铸造的“光绪元宝”,重量仅有24.9克;在民国时期,银元重量不足更比较普遍。由此可见,不加区别用重量在26.8克左右来判别银元真假是不科学的。事实上,银元是流通货币,在流通过程中会有磨损,使用时间越长、流通频率越高,磨损的程度就越严重。因此,一枚长期使用过的银元,重量如果比原来减少0.3克至0.5克,是很正常的,不能对重量达不到26克以上的银元,就怀疑的假的。例如以上所列举的几种银元,经过长期流通,目前重量虽然只在25.8克左右,只要银色、版别、包浆、声音都对,也应当是真的。

  应走出的第三个误区是,怀疑所有xx银元都是假的。不错,在xx银元中确实有假。这是因为有些人为利益所驱使,仿制xx银元比仿制普通银元获利多,少则十几倍,多则几十倍,所以,就不择手段仿制xx银元,致使假的xx银元充斥市场。收藏者一不小心,就会上当受骗,更何况有些假的xx银元,确实是用真的白银仿制的,判别比较困难,容易将假当真。在此情况下,有人就不愿收藏xx银元,这在情理之中。不过,在今天的银元市场上,真的xx银元仍然是有的,有些品种的数量还不少。只要把握住比大小、看银色、鉴图文、听声音、称重量、辨包浆等综合方法,就能把xx银元的真假分出来。就一般情况而言,假的xx银元,是用真的xx银元制模仿制的,直径一般要比真的小一些,有的虽不比真的小,但边廓比真的宽;假的xx银元,含银量比真的低,敲击的声音尖而长,重量也比较轻,只有25克左右;假的xx银元,有的图文不够清晰,有的图文浮于表面;假的xx银元,大多是前几年、十几年仿制的,成色比较新,无老旧的自然包浆;等等,若能仔细辨别,分清真假并不困难。不能因为xx银元有真有假,就连真的也不收藏。毕竟收藏一些xx银元,才能提高自己收藏银元的档次。

  收藏银元若走出这三个误区,就能使银元收藏更上一层楼,就能收集、收藏到更多、更好的银元。




郑重声明:资讯 【银元收藏应走出三个误区(成春到)_《币邮之路》---------三泉斋的空间_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