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中国钢铁业领军企业宝钢,公开表态——铁矿石定价机制的变化基本已是大势所趋。
而在4月底,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公开表示,钢铁生产企业出于自身生产的需要,可以和三大矿山自行商议铁矿石的进购,宣告2010年的铁矿石谈判无疾而终。
这也意味着,作为大宗商品之主要成员,铁矿石的价格命运彻底交还给了那只“看不见的手”。而当有限的供给面对庞大的需求时,这只手下一步的动作,比较大概率的可能就是——涨价。
这似乎不仅是铁矿石自己的命运,包括石油,甚至煤炭,都被认为将迎来因2008年金融海啸而中断的上涨通道。
铁矿石:垄断战“刚需”
相对于2009年初的{zd1}谷,诸多大宗商品的价格已经创下40年来{zd0}飙涨——铜价与锌价涨幅皆超过一倍,涨幅较小的镍价涨幅亦超过四成。矿业类股价格大幅反弹,HSBC矿业类股指数同期有一倍涨幅。
展望2010年的矿业投资趋势,贝莱德(台湾)认为原物料族群(RAW MATERIAL,大宗商品的主要构成)仍将会是市场投资焦点。2010年上半年之前,预期矿业类股仍将呈现区间盘整,缓步走扬的格局。
目前铁矿石的生产主要被三大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垄断,这三大矿商生产的铁矿石约占全球的产量的70%,换言之,在相对刚性需求面前,三大矿商对于铁矿石价格有不容置疑的话语权。
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近期曾公开表示,由于外围经济的复苏,全球钢铁生产的恢复,今年全球铁矿石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市场。
以中国为例,IMF近期将中国2011年GDP增幅预期从3个月前预计的9.7%上调至9.9%,并且在报告中维持其在1月份给出的中国2010年GDP增长10%的预期不变。
而自2000年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对于铁矿石的需求大幅增加,国内产量无法满足需求,钢铁企业需要大量进口铁矿石,进口量连年递增——1999年,进口铁矿石占总量需求的28%左右;2008年,我国进口铁矿石达到4.44亿吨,同比增长15.8%,占比总需求量达到58.9%,成为世界上{zd0}的铁矿石进口国。
2009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创下了历史新高,累计达到6.3亿吨,同比增长41.6%。而在其中,大约80%甚至更多的铁矿石进口来自澳大利亚、印度和巴西。
在GDP强劲增长的背后,是席卷全国的基建热潮。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目前我国包括京沪高速铁路等在建铁路重点工程有277项,开工建设的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项目已超过40项,建设规模超过1万公里。而据铁道部的预计2010年到2012年,新线投产达到2.6万公里。在铁路建设中,铺设的铁轨对钢铁的需求是十分巨大的。而同时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从未减缓,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业对钢铁的需求也势必增加。
贝莱德(台湾)指出,中国自2003年起即成为全球原物料的超级VIP大户,对多项基本金属的使用量几乎都是全球{dy}。2009年中国政府祭出4万亿人民币的扩大内需方案以及高达10万亿人民币的宽松银行放款,对稳定原物料价格有相当大的影响。而在2010年,中国基本金属需求势必持续,实质面的成长亦逐渐由基础建设而扩展至房地产需求;工业化与城市化也将延升到二、三级城市,整体中国原物料的需求仍不容小觑。
石油:二季度涨价咒语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经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而石油极度的不均衡的分布,注定其市场的繁荣——一方面中东、俄罗斯、加拿大等部分地区石油资源储量丰富,每年出口大量的石油,另一方面,如美国、中国、日本等国在生产和生活中消耗大量的石油都需要倚赖进口。
从目前石油的分布和开采情况来看,中东、南美和俄罗斯是最主要的出口源,美国则一直是{zd0}的进口国,而从1993年转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也在逐渐提高。
据国家能源局近期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生产原油1.89亿吨,净进口原油却高达1.99亿吨,原油进口依存度首次超过警戒线50%,达到51.29%。
国际能源署(IEA)之前曾表示,随着世界经济从严重衰退中复苏,2010年的全球石油需求将创历史新高。近期国际能源署更是把对今年的石油消费增长预测提高到每日增加170万桶,总需求达到8660万桶,创下有记录以来的{zg}水平。
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走下坡之前,世界石油需求的{zg}纪录是2007年的每日8650万桶。
石油的重要性以及分布的不均衡造成许多国家过于依赖进口,国际油价也因此不断高涨。自二战以后发生过三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也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现在的每桶80多美元,{zg}点是甚至已经接近150美元。
近10年以来,国际油价总体保持一个上升的态势,在金融危机之前曾创下接近150美元的高价,但是金融危机之下油价一落千丈,一度下跌到接近30美元的水平,而近期也曾一度突破80美元,逼近90美元。
根据能源总署统计,今、明两年新兴国家为原油需求成长主因,贡献度逾九成,经合组织(OECD)国家能源需求在连续四年下滑后,2010年随着经济复苏、原油需求终于成长。
施罗德世界资源基金经理陈同力指出,油价近期冲破每桶85美元压力区,依过去九年来统计,第二季油价上涨机率有八次之多,加上全球经济复苏确认,北半球的“开车旺季”,原油的需求攀升,油价将获稳定支撑。
而根据陈同力的分析,金融海啸期间许多原油上游计划被取消或延后,全球能源公司2009年在石油与天然气上游的资本支出,较前一年减少19%、约逾900亿美元,衰退幅度是过去10年之首见,预期此将不利今年下半年原油的供给,供给失衡将推升油价,这股推升油价的动能,预料将会维持较长的时间。
黄金高价幻象
xxx说:“货币xx不是金银,但金银xx是货币。”
虽然黄金的货币功能现在已经被纸币取代,但其作为重要的避险和保值工具依然是许多投资者的{sx}。
虽然在经济危机中黄金由于其避险功能而价格一度攀升。在2008年3月,黄金价格上升至超过1000美元,而当下更是攀升至1200美元的高位。
尽管如此,仍有分析人士指出,倘若考虑到货币发行引起的通胀因素,黄金实质对名目价值仍然低于1980年1月21日850美元/盎司的高位很多——考虑到通胀因素后,1980年的高位大约等于以2007年美元计的2400美元/盎司。
另一个有利的信息是,黄金的需求仍在稳步增长。
目前世界黄金的需求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各国官方的储备、工业及首饰用金和投资需求。其中,投资需求是黄金市场需求来源的重要部分。每当美元贬值、油价上升时,黄金需求量便会有所增加;股市上涨吸引大量资金,黄金需求可能会相应减少。而首饰业平均每年对黄金需求的比重达到65%左右,是黄金整体需求的重中之重,主要集中在印度、中国、中东等国家及地区。
东亚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陈柏轩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我们对黄金的长期走势看好。从需求角度来看,印度和中国对黄金需求巨大,而近期中国、印度经济都发展迅速。印度和中国作为全球前两大黄金消费国,金融危机之后不论是消费还是投资需求都十分巨大。”
近期世界黄金协会发布的中国黄金市场报告则称,在珠宝消费及黄金投资的带动下,未来十年中国黄金需求将翻番。目前中国是排在印度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黄金市场,也是黄金消费增长最快的市场,过去五年中,中国黄金需求的平均增长速度达13%。
北京经易金业副总经理黄金高级分析师陈进华表示,随着金价的走高现在对黄金的投资需求正在增加,之前投资需求仅占黄金总需求的30%,但是现在投资的需求已经达到了50%,“投资需求的增加会进一步带动金价的走高。”
不过嘉盛在二季度展望里则警告:金价自去年12月以来已是高点,影响黄金价格的主要风险在于之前黄金的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受当时的低息环境的影响;但是鉴于美联储等央行将开始升息,黄金可能持续面临压力。
风险因子
大宗商品并不总是天使。
2008年的暴跌露出它恍如“撒旦”的峥嵘——中国进口铁矿石到岸价从约1600元/吨暴跌到不足600元/吨;原油则从近150美元跌到30美元区域。
尤其是,大宗商品尤其是铁矿石和原油作为原物料而言,其价格时刻受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货币、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
比如,近期于其不利的消息是中国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由于房地产产业链长,会影响从建材到家具、家纺用品众多产业的需求,最终影响到对铜、钢材等大宗商品的需求。
而在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复苏的形势转好,财政刺激政策的退出也是时间问题。
嘉盛的二季度展望表示,如果欧英经济出现二次衰退的迹象愈来愈明显,或是对于美国的乐观预期错误,新兴市场与商品的上涨则可能停顿。G7国家整体缓慢的复苏将导致全球复苏的强度减弱,而鉴于过去一年流入新兴市场与商品的投机部位浓厚,骨牌式的抛售将可能出现。
IMF近期的报告也指出,油价近期升至每桶70至80美元以上,反映出了人们对于全球经济增长将提速的预期。但也同时警告称,OPEC可能会通过增产来限制这种上涨。
嘉盛还在二季度展望里指出,在过去几年,油价倾向于第二季度上升,而且目前对于全球复苏的预期也支持此一预期。但是,原油供给持续高于季度的平均值,需求则可能下修,尤其如果中国成功降温经济成长的话。油价将小幅走高,但最终仍因供需的基本面而走低。
“跷跷板”定律失灵?
货币是商品价值的衡量——商品的价值提高,则货币相对贬值,商品的价值减少,则货币相对升值。
而有关大宗商品价格,向来都与美元走势息息相关——美元强则商品跌,美元弱则商品涨。
然而,市场的价格脉搏并不可能被简单的数学定律所左右。
一个眼前的例子是,因受欧元区受债务危机影响,近期欧元不断下跌,而美元指数则出现不错的上涨。与此同时,大宗商品价格纷纷走低,而黄金的价格却反而与美元同样上涨。
对此,招商证券相关报告指出,美元目前作为单一的国际通行货币,越强势表明美国政府享有的铸币权越大,而这种铸币权因为美国经济并没有相应的复苏加以支撑,高位的美元增强了美国政府以泛滥的流动性来变相降低其对外债务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增加,导致了类似金、银、铜等稀缺性商品的保值功能增强。
虽然金价目前离前期高点较近,但在欧元表现较差的基础上,即使在目前价位下也表现出一定避险保值功能。当欧元区经济恢复较快,数据较好的时候,市场选择了欧元作为来规避美元贬值的风险,当欧元区可能出现大范围的债务违约和非主权货币风险时,就相当于在这没有任何纸币可以和美元抗衡的时候,市场选择了金属货币。
与此同时,近几年新兴市场与ETF黄金需求不断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金价的上涨。
而在另一方面,黄金以外的大宗商品如石油和铁矿石,其价格因素同样复杂。
“像石油、铁矿石这样的资源,它们的供给是有限的或者说可控的,而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对它们的需求量十分巨大。如果美国经济一直保持目前的强劲势头,美元指数也可能保持上升的走势,但是随着经济复苏,对石油等大宗商品的需求的增加同样可能使油价和美元指数同时上涨。”一位分析师表示,“所以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自然不能{jd1}的按照美元指数的涨跌来计算。”
煤炭,下一个“铁矿石”?
“中国需求”正成为左右大宗商品价格的关键因素。
错过了原油、错过了铁矿石,谁将接棒下一波的大宗商品价格狂欢?
4月20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一篇名为“全球煤炭市场迎来‘中国时刻’”的文章,指出2009年中国首度成为煤炭净进口国(自存在可靠记录以来)。包括用于发电的动力煤(thermal coal)和用于炼钢的炼焦煤(coking coal),中国去年进口煤炭1.04亿吨。而在2003年,中国净出口煤炭多达8000万吨。
该文章同时提到的一个令人遐想的事实是,1994年初,国际能源机构(IEA)曾发布“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首次在年度基础上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这个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少注意的信息,在几年后改变了石油市场和全球经济。
那么,下一个会是煤炭吗?
一个合理的推论是,由于中国巨大的市场,随着中国对某些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该产品的价格也会因此而水涨船高。正如铁矿石,近10年来,中国在世界铁矿石交易市场所占比例从10年前的16%猛增至70%,而铁矿石的价格也一再大幅上涨,近期随着中钢协与三大矿商的谈判不了了之,中国钢企只能接受日韩达成的接近{bfb}涨幅的价格。
价格所受的影响在当时往往并不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随着中国的进口需求越来越大,价格一般都会大幅飙升。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前,国际石油市场十分低迷。1993年,中国日均石油进口量仅3万桶,如今中国日进口石油500万桶,相当于科威特和委内瑞拉两国产量之和。旺盛的能源需求推动中国不断扩大石油进口,如今已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随着中国石油进口量和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国际石油市场也迅速进入高油价时代。
类似的,随着中国铁矿石进口的猛增,短短几年内国际铁矿石价格也翻了几番。
那么,煤炭真的会成为下一个“铁矿石”?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煤炭进口量多达1.25亿吨,比2008年增长211.9%,出口2240万吨,同比下降50.7%,净进口量超过1亿吨。作为世界上煤炭产量{zd0}、煤种最全的国家之一,我国正从煤炭出口国向煤炭进口国快速转变。
实际上,去年中国净进口煤炭1.04亿吨,与大约33亿吨的中国煤炭产量相比不算多。但是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这种从净出口到净进口的转变却意味深长。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去年全球通过海运进行的煤炭交易总量为6亿吨,中国的购买量超过五分之一。在全球其他地区的钢厂和火电厂受经济衰退而需求锐减之时,中国的需求推高了全球的煤炭交易。这一趋势今年仍在继续,2010年{dy}季度中国煤炭进口同比跃升226%,达4,440万吨。
英国《金融时报》的同一篇报道还称,澳洲动力煤价格(业内基准价格之一)今年已飙升至每吨100美元以上。矿商们已与日本公用事业企业签订2010-2011年度合约,将以每吨98美元向它们供应动力煤,比上年提价40%。在炼焦煤方面,矿商们和钢铁生产商已敲定4-6月季度的价格为每吨200美元。
国际能源署也在{zx1}的年度《世界能源展望》中指出:“随着中国从煤炭净出口国向净进口国转变,中国在世界煤炭市场上预期仍将具有主导影响。”该报告还同时指出,到2030年,中印两国将消耗全球三分之二的煤炭。在1980年,两国煤炭消耗量仅占全球产量的五分之一,目前这一比例已升至二分之一左右。
然而,对于国内煤炭净进口问题,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煤炭行业分析师李廷有不同意见。
他指出,虽然煤炭和铁矿石、石油一样,都是重要的资源,但是它们之间并没有可比性。相对而言中国的石油储量少,而铁矿石的质量也是很低的,只能通过进口弥补需求的不足。而同期中国的工业化还要很长时间,未来很长时间这样的状况不会改变。
但是中国的煤炭储量非常丰富,质量也很高;去年只是因为山西煤矿进行资源整合,国内煤价较高,而同期国际煤价下跌70%,相对而言国际煤价更具有价格优势,导致部分买家舍近求远选择进口煤炭。
安信证券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2008年10月国内煤价(以大同动力煤(热值6000大卡)坑口价为例)持续上涨,并在2008年7-10月突破600元/吨,三年间涨幅超过两倍!此后,受经济危机影响煤价一度下跌至405元的低谷,
但很快扶摇直上,到4月下旬已经达到465元(如图1)。
而在同期,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FOB(热值6700大卡)价格在2005年-2008年7月间,从50美元攀升到超过190美元,暴涨近3倍。但在经济危机期间,则一度暴跌到约60美元,跌幅近7成。
“随着国内国际价格的拉近,净进口的局面可能会有所改变。”他说。
不过李廷也同时指出,相对于历史价格以及市场需求而言,国际和国内煤价都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我最近在玩和讯财经微博,很方便,很实用。
一句话,一张图,随时随地与我分享理财心得与亲历见闻。
点击以下链接xx,来和我一起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