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人贾岛追寻隐者而不遇,在松树下问了童子,才知道他师父采药去了。采药,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情趣,更是一种追求。其实,早在上古,就已经有一串串不知疲惫的足迹深入深山丛林寻觅佳药了。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以医民恙。他带{lx1}民完成了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田耕的历史转变,实践了从蒙昧到文明的过渡,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跨越。中华大地博大精深的中药和中医文化,就在那一串串足迹中萌发了,扩展了,传承了。于是,有了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一串串闪光的名字……
作为千年药都,渭河源一直是中医药发展的摇篮。
作为千年药都,甘肃省一直是中药材生产的沃土。
“鸟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此山即现在的鸟鼠山。鸟鼠山之南,绿荫深处有清泉。眉眼盈盈,波光流转,这就是三眼泉。这里古松森森,流水潺潺。在绝峰峭壁之下,三眼清泉如品字一般,两两相望,喁喁细语,故又名之“品字泉”。三眼泉的涓涓细流,流出了一条蜿蜒千里的长河;三眼泉的波光里,倒映着中华文明斑斓的底色;三眼泉的细语里,荡漾着华夏文化的千古回响。
千年药乡就是在这山、这水、这河的孕育呱呱坠地的,渭河源蕴含着一身天地精华,散发着一身山川灵秀。顺着这条山,沿着这条河,最让人神往、让人眷恋、让人骄傲的,还是千年药乡的名贵药材以及这里发达的药材产业。
早在一千年前,名药当归就已经走出深山老林,步入千里沃野,从一个野生野长的“野孩子”变成了人工培育的“大家闺秀”。它终于走出了山川的沉寂,开始喷发出积聚已久的能量。当归以及她庞大的家族成员,红芪、黄芪、党参、柴胡、大黄、贝母等200多种中药材,从岷县一直辐射、扩散到了渭源、文县、武都、礼县、宕昌、陇西、定西等市县。仅以岷县为例,全县土地面积35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2.75万亩,而其药材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25万亩以上,年产药材4.6万吨,其中当归1.3万吨。其重点贸易产品当归,享誉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70%。当归产业,真正成为了岷县乃至甘肃的特色产业,也成了农民致富增收的通途和农村经济起飞的强力马达。
致富密码破译了,我们终于走到了一个可以为之骄傲、为之欢呼的产业时代了!2006年,{dy}届当归节成功举办,人们前所未有地{dy}次为当归“过生日”;2008年,第二届当归节又在岷县圆满举办,国家科技部及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海内外的近500家客商云集洮河。节会开幕当天,举行了投资经贸洽谈签字仪式,共签约金额就超过了5亿元人民币。从此,当归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故事,自己的xx,还有了自己的博物馆和橱窗;千年药乡也开始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渭河源中药种类多、产量大、有特色,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粗略测算,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资源多达1600种,有276种药材被列入全国重点品种。如今,甘肃省中药材产业链条长,增值潜力大,具有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的优势。目前,全省当归年产量约2800万公斤,约占全国的90%;党参年产量约1500万公斤,约占全国的70%;红芪年产量约500万公斤,约占全国的40%;大黄年产量约4700万公斤,约占全国的60%。甘肃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已达150万亩,居全国前列。每年,都有数十万吨的药材源源不断地从甘肃流向全国,走向世界,其出口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三;每年,都有20多亿的收入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流向甘肃,壮大了中药材产业,充实了农民的腰包。
为促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甘肃省决定从2009年开始,每年投入5000万元发展中药材产业。通过扶持发展,计划到2012年,全省中药材产值提高50%,带动主产区农民收入增加30%。在不久的将来,药材产业即可成为整个甘肃的骄傲!
“把甘肃建成全国重要的中药材加工基地!”这是响彻陇原大地的一个响亮的口号,它已经吹响了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号角。西部大开发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一系列政策规划的实施,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向中药产业的倾斜,为中药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的药业尤其是甘肃的药业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了广袤的国际市场;甘肃的中药创新、中药产业升级以及中药的现代化进程正在加速前进……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千年药乡已经在过去的漫长历史中沉睡、酝酿得太久了,“陇货精品”现在已经到了振翅高飞的时候了!
药材活了,当归、党参、黄芪……
土地活了,岷县、渭源、陇西……
历史活了,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
文化活了,“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中国黄芪之乡”……
千年药乡容光焕发,西北药都神采奕奕。渭河源的荣耀,渭河源的名片,一张张金光闪烁,渭河的清流把它们穿在了一起,连成了一片,并被错落有致地贴到了“渭河源”的橱窗里。在这一张张名片里,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