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料细度 不难理解,生料磨的越细,颗粒尺寸越小,比表面积越大,组分之间的接触面就越大,同时表面质点的自由能也越大,使得扩散和反应机会增多、能力增强,因此固相反应加快。但是,生料磨的越细,其粉磨电耗就越高,细度磨到多少合适,应该根据各厂的实际情况,找一个{zj0}的平衡点。 就现在一般的分解窑来讲,对于烧成熟料,小于100um的方解石和小于55um的粗粒石英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此过细的粉磨没有意义,我们的重点应放在抓少数大颗粒上,做到既要能烧又要省电。 大多数水泥厂的生料细度以考核 当 当 当
二、液相量 水泥熟料的主要矿物硅酸三钙是通过液相烧结进行的。 在高温液相作用下,硅酸二钙和游离氧化钙都逐步溶解于液相中,以离子的形式发生反应,形成硅酸三钙,水泥熟料逐渐烧结,物料由疏松状态转变为色泽灰黑、结构致密的熟料。 在硅酸盐水泥熟料中,由于含有氧化镁、氧化钠、氧化钾、硫酐、氧化钛等易熔物,其{zd1}共熔温度约为 既然液相量与化学成分有关,那么在配料上将如何控制呢?根据以往的经验,先定义为 L= 式中L、A、F、M、R分别表示水泥熟料的液相量、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钠和氧化钾的合量。 水泥熟料的烧成在现阶段的工艺条件下(预分解窑),液相量一般控制在20~30%的范围内。 这个范围是对所有水泥厂而言的,就某个厂来讲显然是太宽了,各厂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出适合自己厂情的{zj0}控制范围。
三、液相黏度 前文提到液相黏度影响着硅酸三钙的形成,黏度小,有利于液相中质点的扩散,能加速硅酸三钙的形成。 那么,如何控制液相黏度对熟料烧成的影响呢? 我们知道,影响液相黏度的因素有温度和化学成分,我们同样先把温度定义为 再通过一定条件下的实验,测得每种组分在该温度下的液相黏度与其含量的关系,然后把他们加起来,就可以得到该熟料的一个有关“液相黏度”的值了,这个值与配料有关,可以人为控制。 值得说明的是,这个加起来所得来的液相黏度值,并非该熟料真正的的液相黏度,因此加一“准”字以示区别。但对于大工业生产来讲,重在控制其变化趋势,控制其稳定性远比控制其{jd1}值来得重要,因此有这么个加起来所得来的“准液相黏度”概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生产。 根据在一定条件下的有关实验,建立起来的有关因素与液相黏度的一些关系如下。虽然这些关系是有条件的,但我们可以先甩开条件,仅看看某因素对液相黏度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力度,也已经是很有意义了。 液相黏度与铝率(AI2O3/Fe2O3)的关系: η1=0.77P+0.92 液相黏度与碱(K2O和Na2O)的关系: η2=0.35R+1.65 液相黏度与三氧化硫(SO3)的关系: η3=1.64-0.38S 液相黏度与硫酸碱(K2SO4和Na2SO4)的关系:η4=1.75-0.25Q 液相黏度与氧化镁(MgO)的关系:η5=1.42 η5=1.30 (MgO>3%) 该水泥熟料的“准液相黏度” :η=η1+η2+η3+η4+η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