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闻纪事》:电影的文学故事- Mtime时光网

    有个疑问总在脑海中盘旋:何谓一部好电影呢?这里的“好”是该如何界定呢?

 

    现今,人人都在谈论电影的艺术性,认为,电影是一门不同于文学的,且有关声、光、电的综合艺术。文学,则是以文字为基础,间接引发读者想象力的记录性语言艺术。文学的存在意义,不仅在于语言魅力的“起、承、转、合”,而更关乎它对自身文化体系的记录与传承。而,电影,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动态影像技术,渐渐从娱乐产品过渡为娱乐与思想兼顾的文化艺术。不同于文学的是,它可直接将具体的影像画面展现于观影者眼前,通过动态的形象直达人类的视觉中枢。如此种种。

 

    只是,文学与电影的关系,仿佛又总是那般暧昧不清,时而亲密似情人之间,时而相差犹如情敌。而这种千丝万缕的交错与隔离,注定了评介电影好坏的特殊性。

 

    你可以认为,诸如《变形金刚》这类商业性很明确的电影,无法与如《白丝带》这样纯艺术的电影比艺术价值。并且,两种不同类型的电影,似乎也不存在可比性。但,作为电影本身,或者说,作为一种文化价值的体现,哪一个更具备普世性的作用亦很明显了。只是,很多时候,“曲高和寡”并不是一个褒义词。(提及以上两部影片,并非针对影片本身,而是作为电影类型的代表。)毕竟,电影的受众群体是普罗大众,而非代表性强的小众影评人。当然,很多范儿十足的文艺青年可以故作深沉地来评价说商业电影太爆米花、太快餐,而艺术电影才是人类真正渴求的精神食粮。然而,文艺青年们忘了,观影者,即便是普普通通的工人阶级,都会有独自的思考能力。他可以感受到《穿普拉达的女王》所体现的真善美,而这种“商业”与“艺术”的结合便是最有力度的润物无声。同时,他更会清楚如《杜拉拉升职记》这种伪商业片,才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赝品,毫无填补类型的价值。

 

    所以,商业片不怕它很商业,只要简单的故事透出了复杂的主流文化价值。而文艺片不担心它太文艺,只要放下艺术的高傲姿态,去简单地讲述一个复杂的故事。如此这般,任何电影,能否被观者接受,关键还是在于是不是讲述了一个可被接受的文学故事。

 

    也许,很多文艺片,并没有讲一个很利索的故事,而更在乎去营造一种怀旧的氛围,如王家卫的大部分影片。又或者说,这类影片,只是导演自身的意淫,而正是这种意淫却偏偏引发了众人的共鸣。而像《天水围的日与夜》、《岁月神偷》这种文艺片,也没有安守本分地讲一个“起因、经过、结果”完整的故事,却被无数人追捧,原因更在于导演本身的功力与修养,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而已。

 

    另一方面,至于那些话题性颇强的电影,其本身的质量是否会被这些话题所掩盖呢?如《丑闻纪事》,同时兼顾了xx、师生恋、婚外情、同性恋,如此强大的攻势很容易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窠臼。然而,影片中两位女主角却以彪悍的演技将电影的故事性提升好几个档次。因此,电影的质量又重新盖过电影带来的话题。则像《月满轩尼诗》这种靠话题演员来吸引眼球的电影,除非是影片本身质量过关或演员演技级别很高,其实很容易被口水淹没。而《叶问》这种典型商业片代表,只要将其类型片的优势发扬光大,再加上制作者的诚心创作,脱颖而出也非难事。

 

    一言以蔽之,一部好的电影,或者说一部好看的电影,它的“好”便是营造可知、不可知的氛围,踏实地讲一段可观、可想的文学故事,而与类型无关。

 

    然而,至始至终,各自心中的那把好与坏的标杆,也只不过是观者自身修养与价值观的体现罢了。

 

    ---写于电影《丑闻纪事》观影后

郑重声明:资讯 【《丑闻纪事》:电影的文学故事- Mtime时光网】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