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畜牧业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
?
本世纪前20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为抓住机遇,加快畜牧科技进步与创新,深入推动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省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根据《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山东省畜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结合我省畜牧业科技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畜牧业科技发展回顾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全面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努力加大畜牧科技投入,逐步推进畜牧科技体制改革,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畜牧科技体系得到完善,科研转化推广能力不断增强,推动了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
(一)畜牧业科技创新获得重大突破。“十五”期间,全省共获得畜牧科研成果600多项,获奖成果400多项,其中获{gjj}奖5项,省部级奖9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近60项。先后培育出畜禽新品种(系)20多个,其中已有13个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莱阳农学院利用体细胞成功克隆日本和牛2头;曹县中大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克隆成功高产奶牛4头;梁山科龙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克隆出奶牛36头,其中荷斯坦种公牛2头、转基因奶牛14头;山东农业大学利用体细胞克隆奶山羊3只。全省研制出新型疫苗4种、新型饲料添加剂4种、新兽药14种;奶牛胚胎移植、畜禽标准化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处于全国{lx1};畜牧生产的数字化、疫情信息传输、畜牧业管理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取得新进展。畜牧业科技创新不仅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和活力,而且拓展了产业发展领域和路径。
(二)畜牧业科技推广成效显著。十五期间,我省通过重点推广肉牛肉羊育肥技术、瘦肉猪生产综合配套技术、规模养鸡生产配套技术、畜禽疫病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配合饲料加工及利用技术、种草养畜技术、家兔规模化生产配套技术等一大批先进实用技术,科学技术向生产转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全省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了70%,有效的提高了畜牧业整体生产水平。在猪鸡基本实现良种化的基础上,肉牛、肉羊的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45%和35%,单产6吨以上奶牛比重达到20%。畜禽单产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蛋鸡年产蛋量达到11.89公斤,比“九五”末提高2.46公斤;生猪出栏率达到173%,比“九五”末提高40个百分点;存栏猪头均产肉量达到128公斤。肉鸡饲料转化率达到了2.0:1,蛋鸡2.3:1,生猪3.2:1,均较“九五”末有较大提高。畜禽死淘率大幅度下降,大家畜低于1%,猪8%,蛋鸡12%,肉鸡6%。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1: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极大地提高了畜牧产业竞争力。
(三)畜牧业科技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五”期间,通过畜牧业科技体制改革,整合畜牧科技资源,加大投入力度,使畜牧业科技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全省与畜牧业相关的高等院校达到20多所,科研机构8处,全省各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2870多个,从事科技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16000多人,其中教授和研究员160多人、高级畜牧兽医科技人员1100多人。全省拥有实验研究、检验检测实验室1000多个,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5个,通过省级以上认证认可的实验室10个,畜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2个,大型科学仪器设备1万余台(件)。以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省农科院、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等科技教学单位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进一步得到加强。以县乡为基础、省市为先导、四级配套的畜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四)畜牧科技交流合作更加广泛。“十五”期间,我省畜牧科技交流合作,国际省际同时推进,引进来走出去同步实施,合作范围逐步扩大,交流深度逐步拓展,有效提高了全省畜牧科技水平。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一是在有计划引进畜禽良种、仪器设备的同时,畜牧业关键技术、经营管理、人才智力的引进得到进一步加强,与德国合作社联盟联合开展合作社研究与示范活动长足推进,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衔接更加紧密。二是和国外的科技合作项目不断增多。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莱阳农学院等单位先后同10多个国家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合作项目涉及生物技术、繁殖育种、营养饲料、疫病诊断、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山东农业大学与欧盟便捷基金会合作开展的“提高山东畜牧业健康养殖行动”,获得极大成功。三是国际间双向交流合作不断加强。国外每年来我省进行技术交流活动的专业人员达1000多人次。走出国门学习深造、合作研究、交流培训的科技人员也不断增加。在国内交流合作方面,依托农业良种工程、重大科技专项,聘请国家和外省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参与课题、指导科研;面向争取国家重大项目,积极与国家大院大所和有关省市合作,联合开展申报研究工作;以科技入户示范项目为抓手,邀请国家和省外有实践经验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取得显著成效。
“十五”期间,我省畜牧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省份相比,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在对产业发展支撑上,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左右,比发达国家的70~80%低10~20个百分点,科技成果转化率为7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在科技创新上,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源头创新不足,还没有建立起与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在科技体制上,科技资源分散,科技与产业发展脱节,科技机制不活等多方面的问题还同时存在;在技术推广上,推广保障不完善,分配激励机制不灵活,推广队伍不稳定,推广能力不强大等多方面的问题,还制约着畜牧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在科技投入上,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建立起政府、企业、民间等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
二、畜牧业科技面临着巨大发展空间
“十一五”时期,畜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科技进步与创新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全面展开,国际经济科技的竞争与协作将继续加深。这些都会对畜牧业的科技发展产生巨大需求。
——提高畜牧业竞争力需要加快畜牧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关键是提高畜牧业竞争力;提高竞争力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与创新。要优化调整畜牧业结构,大力发展草食家畜,必须通过研究推广育种繁殖、饲料营养、疾病防制、加工流通等关键技术,形成支撑草食家畜产业化发展的技术体系。要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必须通过研究推广标准化生产、产地环境净化、质量安全控制等关键环节的技术,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保障。要提高畜牧业管理运行效率,必须通过研究推广数字化生产、信息互通共享、风险预警预报、市场准入监管等信息化应用技术,形成促进畜牧业资源整合、高效管理、平稳发展的技术支撑系统。
——实现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快畜牧科技进步与创新。我省人多地少,后备耕地资源匮乏,2005年末人均粮食占有量只有424公斤,资源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将长期存在。要保持下一步的产业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广辟饲料来源、发展三元结构种植、综合利用农副产品、饲料添加剂生产、优化饲料配方等方面,实现技术研究、开发、推广的突破,通过开源节流,不断丰富饲料供应,提高饲料转化效率。我省畜禽饲养量大,饲养密度高,年产畜禽粪污1.8亿吨,无害化处理率低,不仅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而且造成动物疫病传播,必须在选址布局、场区建设、养殖方式、生产工艺、粪污处理、农牧结合等关键环节上,实现技术研究、开发、推广的突破,才能为改善畜牧生产环境奠定基础。目前,我省畜牧从业者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难以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畜牧技术的推广、培训、示范,逐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使畜牧业发展走上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加快畜牧科技进步与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特别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对畜牧科技进步提出了新的更加迫切的需要。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30%,到“十一五”末将达到38%,建设现代农业最关键、最核心的是建设现代畜牧业;而畜牧业科技不断进步和全面创新,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畜牧业现金收入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22%,随着畜牧业的发展,这一比重还会不断提高;只有深入推动畜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增加畜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才能继续提高畜牧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支持新农村建设。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到处散落、乱堆乱放,是造成村容村貌不整、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根源,必须通过研究组装推广秸秆和粪污处理技术,推进秸秆和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才能实现循环发展、环境友好、村容整洁的目标。
——提升科技整体水平需要加快畜牧科技进步与创新。进入新世纪,畜牧业科研攻关、组装推广步伐逐步加快,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深入,今后一个时期的数量积累和水平提升将进一步加速。畜牧科技作为整体科技的组成部分,发展的本身就是对科技进步创新的贡献。畜牧业作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需要在二者的结合上进一步加大生物育种技术、转基因克隆技术、生物疫苗技术、利用生物反应器生产{tx}xx技术、利用发酵和酶工程生产添加剂技术、数字化生产和信息化装备技术等多项高新技术的攻关和产业化。设施畜牧业是动物、建筑、机械、光电、信息等技术工程的结合体,随着集约化生产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技术研究和融合。控制动物疫病还是建立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中间环节,需要围绕人畜共患病和野生动物向人类传播的疫病,开展联合攻关研究和防治技术的推广,共同构筑起公共安全屏障。
三、“十一五”畜牧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十一五”畜牧业科技的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只有进一步增强促进畜牧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紧迫感、责任感,明确基本思路,把握发展原则,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畜牧业科技现状、畜牧产业发展需要、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要求,“十一五”期间,我省畜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两个转变,深入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xx未来”的科技方针,全面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大力开展重点领域科技攻关,不断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积极推动畜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继续强化对畜牧从业者的培训,切实做好畜牧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再创新,着力加强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科技资源配置,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畜牧业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形成满足发展现代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畜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体系。
(二)基本原则
1、重点突破的原则。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整合各方面的资源,集中组织开展带动性强、关联度大、作用突出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加强产业发展急需、综合配套性强、带动作用突出的先进实用技术推广。
2、统筹兼顾的原则。既要狠抓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努力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牧业高新技术,又要狠抓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畜牧科技含量;既要注重遵循科技发展规律,推动科技进步,又要注重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促进体制创新;既要依靠政府的扶持投入、政策激励发展畜牧科技,更要依靠社会力量,特别是畜牧企业推进技术创新。
3、协调推进的原则。在科技发展布局上,畜牧业部门科技要在与国家整体科技布局搞好衔接的同时,省里要重点组织好关键技术研究、先进技术集成和重大技术推广,市县要切实把精力放在组织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在创新方式上,处理好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的关系,走内外结合的创新路线。在科技资源配置上,强调全省一盘棋的思想,整合资源,优化配置,鼓励和推进区域之间、产学研之间的科技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4、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近期与长远的关系,坚持支撑发展与xx未来相结合,提高畜牧业科技满足需求和超前发展的能力,按照提高畜牧产业综合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畜牧强省的要求,科学规划,超前部署,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新兴产业,实现畜牧业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为现代化畜牧强省建设提供强力的科技支撑。
(三)目标
1、科技体系建立健全。形成与现代畜牧业发展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相适应的知识创新、推广服务、技术创新和支撑保障体系。全省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
2、研究攻关快速突破。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一批成果,科技创新水平继续保持国内{lx1},部分领域达到国际{lx1}或先进。
3、推广转化深入推进。畜牧业技术推广队伍进一步健全,推广能力明显提高,成果转化应用速度不断加快。畜禽良种覆盖率、饲料转化率、畜产品加工增殖率大幅度提高。畜禽发病死亡率明显下降。
4、科技改革取得进展。畜牧科技与产业发展的结合进一步密切,畜牧业科技资源整合的机制进一步完善,畜牧业科技推广的活力进一步增强,畜牧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建立起与新时期畜牧科技进步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5、科技能力得到加强。畜牧业学科带头人、科技创新团队、技术推广机构相配套的人才队伍得到壮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畜牧企业和生产应用单位的畜牧业科研推广机构得到健全;畜牧业科研推广设施设备得到完善,设施设备开放共享机制进一步建立。
四、“十一五”畜牧业科技发展重点
立足已有的优势和基础,着眼于未来发展需要,围绕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加强源头创新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积极推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全面提升畜牧业科技对现代畜牧业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支撑能力。
(一)畜禽良种领域。按照建立现代畜禽种业体系的要求,集中开展畜禽遗传资源调查评定、畜禽品种创新培育、高效繁殖技术、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应用,加快畜禽新品种推广应用和更新换代的步伐,实现畜禽品种获得由引进为主向培育为主、畜禽品种培育由传统技术为主向现代技术为主的转变,为发展现代畜牧业奠定基础。
——畜禽遗传资源调查评估。开展畜禽品种资源调查,摸清现有畜禽品种的数量分布、品种特性、利用状况;对地方畜禽品种开展种质特性研究和遗传距离评估,确定开发利用方向;对引进畜禽品种的生产应用效果进行全面跟踪调查评定,筛选出适合构建我省畜禽种业体系的主要品种;系统开展畜禽品种资源保存技术和种质资源评价标准体系研究,逐步建立畜禽种质资源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
——畜禽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以畜禽保种场和畜禽良种场为依托,与省内外有关科研教学单位联合开展畜禽优异基因挖掘、利用和创新的技术研究,采取细胞工程、基因鉴定、分子标记、核技术等现代育种手段与杂交选育等传统育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按照“生产性能好、产品质量优、抗病能力强”的要求,培育肉牛、肉羊、生猪和优质肉鸡新品种(系),争取“十一五”期间再有20个畜禽新品种(系)通过国家审定。
——畜禽高效繁殖技术研究应用。在鼓励科研教学单位积极参与和自主开发畜禽繁殖基础研究的同时,组织有关方面力量重点进行人工授精关键技术、胚胎移植及产业化技术、性别控制应用技术、{dj0}优秀个体克隆技术的研究攻关。加强畜禽高效繁殖技术组装集成,加快推广应用步伐。
——良种良法组装配套与推广。以新培育和引进的畜禽良种为基础,配套开展饲养营养、生产环境、健康养殖、疫病防治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在畜禽良种场、商品养殖场、科技示范场等多个层面进行良种良法的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逐步实现畜禽商品养殖的规范化和高效化。
(二)畜禽养殖领域。围绕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建立现代畜禽养殖方式,大力开展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生产、清洁化运行等方面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动畜禽养殖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
——畜禽养殖场选址布局。研究各类畜禽的养殖密度、畜禽养殖场布局,及其与疫病发生流行控制的关系,提出各类畜禽饲养密度控制标准和养殖场选址布局原则。把调查研究成果与原有的畜禽养殖场舍选址布局要求、建设标准、密度控制原则结合起来,制定成布局建设操作规范,提出畜禽养殖准入标准,为畜牧业区域化发展和调控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畜禽养殖设施装备。加强畜禽养殖场工艺材料、环境调控、智能化控制、节能节本和清洁化生产等设施技术的研究;组织畜牧设施设备生产场家、大型畜禽养殖企业、科研教学单位,依托技术研究成果研制开发新型畜禽养殖设施设备;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等多种形式,加快对畜禽养殖场的技术更新改造和装备步伐,逐步建立畜禽养殖的工业化生产模式。
——畜禽养殖环境控制。在注重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迁移、降解机理,微生物处理机理,检验检测新技术等基础研究的同时,着力开展农牧循环利用、污染物减量化排放、沼气生产和沼渣沼液利用、污水达标处理排放、有害气体控制等实用技术的研究。把畜禽粪污处理、病死畜禽处理、活畜运输与疫病防治结合起来,制定各类畜禽养殖场污物处理、环境控制技术规程。通过一段时间的推广,争取畜禽养殖环境有一个根本好转。
——畜禽标准化养殖。把各项技术研究成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以畜禽生产、疫病防制、环境控制和检验检测为重点,及时提出制定相应的畜牧业标准,进一步完善畜牧业标准体系。把各种标准及时转化成明白纸,全面推进畜牧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
(三)疫病防控领域。面向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增强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水平,以主要动物疫病防控和xx残留控制为重点,加快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与推广应用,实现畜禽疫病由就病防病向综合防控、质量安全由被动监管向主动控制的转变。
——动物疫病基础研究。以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和主要畜禽常见病为重点,依托重大科技专项,组织有关方面的科技力量,开展病原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疫病传播途径及发病机理研究,逐步建立相对完备的疫病、流行病学数据库。同时,配套开展高效多价、新型生物疫苗、疫病快速诊断方法、xx化学合成关键技术等相应的应用基础研究,为动物疫病防控提供理论与技术基础。
——新型高效xx制剂研制生产。组织省内疫苗生产厂家,通过与科研教学单位的合作,研制生产高效多价生物疫苗,特别是在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的研制开发上取得突破,基本实现“可免必有苗、有苗必高效”的目标。组织大型兽药厂开发安全高效低残留的新型兽药,重点开发专用原料药、兽药新剂型、中兽药及复方制剂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供应,推动我省由兽药生产大省向强省的跨越。
——检验检测技术研究应用。围绕提高疫病诊断速度和诊断准确性,开展疫病诊断新技术及辅助诊断专家系统研究,加快疫病诊断试剂盒、生物芯片和快速诊断仪器的研制,加强实验室检验检测关键技术的研究和相关技术的组装配套。同时,加强产地环境检测、免疫效果检测、生产过程质量检测、畜产品中xx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形成完善配套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体系。与检验检测技术的研究创新相适应,进一步加强人员培训,完善规章制度,加快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畜牧兽医检验检测水平。
——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继续加强各类畜禽疫病防治技术的组装配套,不断完善疫病免疫程序等相关技术规程。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上,把技术要求和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起来,制定一系列强制性技术规范,提高防控专业化水平。在畜禽常见病防治上,要调动兽医防疫人员和畜禽养殖者等多方面积极性,以种畜禽场、规模养殖场、畜禽养殖小区为重点,制定实施疫病综合防治方案,把各项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综合应用到生产管理中,加快动物疫病净化进程。加强对畜禽养殖过程xx使用的指导,加大高效低毒低残留兽药的推广力度,规范兽药使用,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饲草饲料领域。面向提高饲草饲料的供给与转化和降低畜牧业生产成本,加强饲料资源开发、添加剂生产、配合饲料推广应用,实现消耗型生产向精细化发展的转变。
——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种植。围绕建立“三元”秸秆种植模式,开展优质牧草饲料作物种质资源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强化新品种、新品系及杂交品种的选育,推动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提升加工、贮运设施装备和技术水平,建立三元结构种植模式技术评价体系。同时,加强种植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开展不同地区优质牧草饲料作物种植试验示范,逐步实现专业化种植、产业化发展。
——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继续加强农作物秸秆生物处理、机械加工、保存储藏、配合使用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对农副产品和加工品下脚料进行开发研究,提高利用生物技术获得蛋白资源的能力;切实搞好利用新技术开发的新饲料资源的饲养试验研究,不断提高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熟化配套水平。以奶牛养殖场区应用和专业化处理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作物秸秆处理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秸秆青贮利用数量和水平;以农副产品、加工品下脚料开发利用产业化和改进饲料配合技术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丰富饲料资源的供给。
——饲料添加剂生产。围绕提高饲料转化率,保障饲料安全,深入开展饲料添加剂生产使用关键技术研究。针对单项饲料添加剂来源不足,开展精细化工合成和利用本地生物资源提取单项饲料添加剂研究开发;针对现有饲料添加剂功效不高,加强发酵、生物酶、包被技术等在生产饲料添加剂方面的研究开发;针对开发生产功能性畜产食品,进行专门化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研究应用;针对现有饲料添加剂安全水平较低,加快高效低残绿色饲料添加剂研究生产。
——配合饲料推广应用。继续深化饲料添加剂和配合饲料优化配方技术的研究,促进配合饲料的本土化、高效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配混和饲料生产使用技术的推广,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试验示范等形式,不断加大配合饲料生产技术在饲料厂特别是中小型饲料厂的推广应用;通过提高配合饲料质量、搞好配套服务、加强示范推广,不断扩大配合饲料使用覆盖面,提高畜禽养殖效益。
(五)产品加工领域。面向增强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化经营,开展产品加工、储运保鲜、设施装备等方面技术研究应用,实现畜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
——畜产品加工应用技术基础研究。组织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山东轻工食品学院等教学单位和有关科研单位科技资源,开展畜产品质量形成生理生化基础,质量评价与分级,质量检验检测,生物、信息、制造等高新技术在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通过畜产品加工应用技术研究,为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提供支撑,为畜产品加工能力的增强提供储备,保持山东畜产品加工的{lx1}地位,推动畜产品加工大省向加工强省的跨越。
——新产品开发与副产品综合利用。以畜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积极开展畜牧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不断推进畜禽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肉类加工,一方面要在产品多样化、精细化、方便化上实现突破,另一方面要在功能产品和特优产品开发上取得进展。奶类加工,既要继续加强液态奶产品的开发,不断增加花色品种,又要着手奶酪、黄油等奶制品的研究开发,填补市场空白。蛋品加工,要积极开展合资合作,尽快在保鲜分级、食品原料开发、生物素提取等方面取得突破。副产品综合利用,要坚持“吃干榨尽”的原则,突出利用畜禽下货和奶犊牛血清开发高附加值生化生物制品,争取在产业化开发利用上迈出新步伐。
——畜产品保鲜与质量分级技术。在继续熟化畜产品加工保鲜、嫩化、排酸等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畜产品运输和销售环节的保鲜技术攻关研究,逐步形成产、运、销相配套,支撑新型物流业态的保鲜技术体系,推动流通销售方式的转变。大力开展畜产品质量分级和检测技术研究,尽快制定畜产品质量分级标准和检测评价准则,进而推动优质优价经营体系的建立,为畜牧业发展开辟更大空间。
——畜牧加工设施装备。按照“自动化、专业化、实用化、成套化”原则,组织多个学科、多方面的力量,开展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牧草生产、兽药生产、贮藏运输等设施设备制造技术研究,加快相关设施设备开发制造的进程。通过加强畜产品加工业、饲料加工业、兽药生产行业和饲草生产加工行业技术改造、设施装备,全面提升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
(六)生产管理领域。面向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和调控监管水平,组织开展数字生产、信息管理、质量追溯、预警预报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应用,实现畜牧业生产管理由粗放向精准的转变。
——数字化生产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数字畜牧业技术,结合我省畜牧业发展实际进行研究开发,逐步建立畜禽营养代谢计算机模拟系统、牧草饲料作物生长计算机仿真模拟系统、畜禽数字化精准养殖系统、畜禽疫病专家诊疗软件系统等,在大型畜禽养殖场、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集中种植地区示范应用,并逐步在中小型种植养殖企业进行推广,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
——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针对畜牧生产、市场开拓、质量安全控制的要求,开发畜禽良种、养殖情况、畜禽标识、防疫检疫、xx使用等方面的登记系统,并建立信息互通互联平台。在此基础上,逐步把畜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相关信息纳入进来,建立覆盖畜牧产业全程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技术系统,与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相配套,共同支撑起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畜牧业监督管理支撑技术。根据畜牧业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具体执法监管的需要,组织力量开发研究市场准入信息登记系统、诚信守法信息登记系统、执法实施信息登记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畜牧业远程监督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实现各级执法监管互联互动,增强监督管理统一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为实现畜牧业依法管理和推动畜牧业管理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风险预警预报技术。总结分析多年来畜牧业市场波动、疫病风险发xx展的成因与规律,运用经济、管理、控制、信息等多方面技术,开发研制畜牧业风险和公共安全预警预报系统。利用网络技术与进出口检疫检验、外经外贸、公共卫生等部门进行联网,逐步实现信息互换共享。在对多方信息进行综合统计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及时向生产经营消费者提供发布预警信息,提出应对指导措施,促进畜牧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五、“十一五”畜牧业科技发展的对策措施
完成“十一五”时期畜牧科技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投入,深化体制改革,搞好队伍建设,增强创新能力,强化推广培训,不断完善畜牧业科技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畜牧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善于把握当前畜牧科技发展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强化一把手抓{dy}生产力的意识,强化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观念。各地要在省里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制定本地区科技发展规划,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工作。要充分发挥宏观协调和管理职能,组织和集成社会创新资源,统筹规划、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与推广项目,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要制定系统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包括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促进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政策,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加强科研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等,营造畜牧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首先要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财政对畜牧科技的投入,其增长速度应不低于正常性财政收入项目的增长速度,要使畜牧科技投入比重与畜牧业在农业、国民经济所处的比重相对应。畜牧业重大工程项目,如无规定疫病区建设、秸秆养畜示范项目、畜禽良种工程等要在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科研专项经费,用于项目相关的科研工作。其次,要调动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对畜牧科技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企业等社会力量在畜牧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大型畜牧企业、畜牧科技企业要将经营收入中的一定比例用于研究开发工作;允许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资成立畜牧业科技基金会,专门支持畜牧业科技研究、开发、推广和奖励畜牧科技人员。同时,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市场体系,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源对畜牧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积极吸引国外的资金投入我省的畜牧科技事业。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参与的多元化畜牧业科技投入体系,把畜牧业科技建立在雄厚的资金基础之上。
(三)加快体制创新,增强畜牧科技发展活力。要通过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维护市场秩序,合理配置基本生产要素,提高畜牧科技的发展质量。畜牧业科技管理部门要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改变工作方式,向畜牧业科技企业提供高效率的公共服务,为畜牧业科技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要大力运用市场、财政、金融、法制和文化等各种手段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成为先进科技成果的主要应用者,技术创新的主要投入者和创新人才的主要吸纳者,新技术的主要创造者和知识产权的主要拥有者,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xx者和先进管理模式的开拓者。加快现有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改革,发挥其在畜牧业技术推广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农村基层科技推广组织。强化以县域为单位的高效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先进技术的进场入户率,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增强畜牧业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培育和壮大新的畜牧业科技推广模式,大力推动畜牧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从事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畜牧业专业技术协会和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这些机构在畜牧业科技推广中的主导作用。采取鼓励措施和政策,促进畜牧业科技成果技术市场的形成,并对从事畜牧业技术转化和开展技术服务的企业或组织实行政策倾斜,促进畜牧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畜牧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合作组织、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新型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
(四)重视人才培养,造就高水平的畜牧科技队伍。必须牢固树立“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观念,加强人才支撑和保障机制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畜牧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鼓励科技人员敢于创新、善于创新,通过分配、产权、社会价值激励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才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加大科技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切实提高科技人员尤其是业绩突出的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依托各类科技园区、重大项目和重点建设工程,用产业聚集人才,以项目吸引人才,靠事业留住人才。要充分发挥各行各业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完善科技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建立起项目实施与人才培养同步发展的新机制,造就支撑畜牧业科技创新的人才队伍。要按照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的模式,抓紧建设一批科研基地、技术开发基地、成果推广基地,推动科技人才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发现和引进一批{yl}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打破论资排辈现象,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鼓励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要加强科技推广与人才培训,充分利用现有培训渠道,通过农业学校、网站、技术讲座、函授、自xxx、研讨会等形式,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畜牧技术骨干队伍,提高畜牧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的能力。加大农民科技与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培养大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造就高水平的畜牧专业技术工人,使他们基本达到现代化畜牧和新农村建设对人口素质的要求。
(六)促进合作交流,实现畜牧科技资源优势集成。搭建畜牧业科技基础条件、科技资源及科技合作交流的平台,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共建共享机制及服务体系,{zd0}限度地发挥现有各类科技资源的效益。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在全力推进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文章,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扩大和深化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通过对外合作、与国家大院大所合作、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全球性与区域性的双边或多边大型国际研究计划,引进技术、智力及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逐步缩小我省与发达国家畜牧的科技差距,提高畜牧业科技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快我省由畜牧业大省向畜牧强省转变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