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外加剂行业发展之路_汇智客_新浪博客

与整个外加剂行业的大发展趋势相佐的,微观企业的这种被动局面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解读,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征:

1)传统型企业仍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上海的巨大内需型市场,培育了地域性本土企业,上海地域性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上海地区减水剂/泵送剂市场超过5000吨的19家企业中,只有格雷斯和浙江五龙和上虞联合三家非沪企业入围,膨胀剂销售超过5000吨的三甲,也只有武汉三源一家。

沪上企业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分享着伫立市场份额,这在其它行业已经不多见了,一方面,上海的企业注重研发和引进新技术,把握先机,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积淀的人脉关系在短期内难以撼动。而且,历经市场的培育,已经出具规模,前四位的沪上外加剂企业的减水剂/泵送剂的上海地区销量之和就近12万吨,占沪上1/4强。

初步分析,沪上企业列强,真正意义上的迈出上海,走出长三角的为数不多,这是值得xx的现象。

2)国际性和全国性企业正在进入

国际性背景企业,依托自身的资金实力、技术实力和管理实力,取得不俗业绩,经上海混凝土协会外加剂专业委员会调查,外资企业占总数的4.5%,却占据市场的18%的份额。

全国性企业也攻城略地,进入上海排行榜列强,正在打破沪上企业的一统天下局面,这些企业在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塘都市圈都有所斩获,可以推断,其他全国性企业进入上海也是迟早的事。

3)市场新进入者前赴后继

2005年,上海新增外加剂企业49家,本地企业22家,外地企业24家,外资企业3家,同期,退出市场的为8家,本市6家,外地企业2家。

这样高的行业集中度,仍然有这么高的市场进入者比例,并且市场退出者为数不多,这个现象只能说明,行业的壁垒不高。

市场壁垒主要体现在技术、工艺、资金,以及客户资源等诸多方面,企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退出显性成本(设备投入的淹没成本等)不高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于是乎用垫资强行切入市场成为新进入者的主要法宝之一。而这种现象,在房地产引发的建筑行业泡沫时期,危机并不凸现,而“国六条”的进一步推出,导致行业的资金链紧张,首先殃及的就是这些新进入的配套企业。

3 问题症结探索

我们注意到,从高校科研机构到企业组织,整个行业的研发风气正健,生机勃勃,纷纷致力于在产品的差异化上,构建{lx1}的技术高地。

行业内企业也非常注重自我宣传,一些企业也在自身形象的包装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如浙江五龙和武汉三源,注重自身的知名度提高,做出不懈的努力。

企业的个性鲜明,诉求明确,不仅有利于行业内部的沟通,对产业链的下游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如格雷斯将自己定义为“不仅是产品的供应商,更能提供整合解决方案”,注重帮助客户提高生产效率,并以此建立业务并且提高利润。

可以看到,在产品的品牌和命名上,一些企业也独具匠心,除了商标注册的保护外,还给自身的产品系列赋予了个性化别名,如三瑞将环保型聚羧酸超塑化剂命名为VIVID,以更加便于与下游企业的沟通。

但是总体而言,整个行业的企业在企业经营理念的发掘和提炼,形象塑造和传播,品牌意识和策略,产品诉求和推广等四个层面,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改进和提高。

问题之一:缺乏行业的全局观

注意力局限于直接下游企业,而忽视最终客户的沟通和影响不足,更多局限在卖产品,而不是卖整体解决方案。作为混凝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外加剂,在为最终客户提供降低成本、提高作业效率,以及改善材料性能方面起作用,是最终客户的建筑工程中有着重大影响力和商机,并没有被行业的所认识,所以在与最终客户得到有效沟通,得到认同方面十分薄弱,所以只能沦为被选对象,缺少话语权。

问题之二:销售管理缺乏机制

在企业的网站和宣传广告上,大量出现以个人名义和手机电话为特征的宣传方式,这是销售管理缺乏管理系统,只能依赖个人——销售明星的境况,作为体制健全企业,其销售体系更多依赖机制,而不是个人的能力和人脉,才能得到模式的复制,得到过程的控制。也就是说,可能从一个区域性公司迈向全国性性,甚至全球性企业。

问题之三:同质化现象严重

同质化表现在企业形象和产品诉求两个层面。企业形象宣传上,几乎雷同地表现为获得ISO9000认证,总资产规模达到多少,产品提供的项目有哪些,等等。产品性能宣传上,强调外加剂大类,或是强调自己提供减水剂、泵送剂等,对于最终客户而言,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别究竟何在?不得而知。

问题之四:管理机制滞后

当前在上海市场拼打企业,企业的重心在新技术的引进和销售投入强化,这是所有经营企业的基本功。但如何规划企业长治久安,如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样,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期间参差不齐。组织构架和人员配置,更倾向于比拼资源、价格、赊销等,忽视以影响最终客户导向的经营意识。因而受制于下游集成环节,成为危机转嫁的{zh1}一棒。

4 未来的趋势和对策

作为混凝土外加剂行业的经营决策者,必须看到自身行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从根本上跳出同质化的怪圈,超越竞争,形成自身经营特色。

一方面,要看清未来外加剂在混凝土扮演的角色,包括在整个建材领域中对未来建筑业的地位影响,塑造自身企业不仅具备四两拨千斤的意识,更具备四两拨千斤的能力。

另一方面,向优秀的业内企业,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更多地还要向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学习经营之道。可以看到Intel如何从一个个人电脑的部件供应商,一举成为电脑硬件行业的xxx,最终成为制定行业标准,操纵电脑利润的高手。也可以发现杜邦如何舞动“莱卡”,让善男信女们惠顾旗下的成品厂商。

外加剂市场的巨大成长空间,以及宏观调控的紧箍咒,给外加剂行业带来极好的洗牌良契机。外加剂企业如何在未来发展中,谋取自己的一片天。除了技术创新外,还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dy}、 推动行业协会,发挥新时期的特有角色功能。作为产量规模仅为40余万吨外加剂行业,有识之士已经依此于2004年成立外加剂专业委员会,行业的推进有了良好的建设环境和提升的基础。如何从常规的协调业内企业,规范行业,沟通信息等基础功能之上,尝试着将自己的职能,进一步向最终用户、技术意见{lx}(建筑行业设计单位)、下游应用单位(搅拌站等)进行有目的、有系统、分步骤的传播、教育工作,将外加剂在建筑材料的有效应用、提高xxx、提高作业效率等方面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传播,如出版宣传手册、参加展会、参加行业活动等。这方面国际上的世界黄金协会和国际铜业协会(ICA)的运作值得借鉴。

第二、围绕客户需求和体验,重建业务模式。引进提前介入的经营理念,将整个业务延伸到以降低成本、提高性能和提高施工效率为核心的咨询服务方案。整个业务模式因此展开,团队建设也就水到渠成。技术力量向前延伸,真正与竞争者形成差异化,而且是难以模仿的差异化。从根本上,需要xx自己的目标客户是谁,他们xx什么,需要是什么,他们的决策机制和影响人,才能从业务设计到品牌传播上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建立品牌经营为核心的策略体系。对自身经营的使命,业务领域,给客户的价值等,做系统梳理,就是说,要明确,自身的客户是谁?想向他们传达什么核心内容,真正做到:“清晰而又稳定的形象、明白而又动人的主张”。当你的企业名可以联想到行业,可以联想到你传到的价值,你就离成功不远,当你的企业可以成为行业代名词,你就离隐形{gj}不远了。

总体而言,外加剂行业中的企业非常注重技术研发,因为外加剂技术的更新和行业发展速度一样日新月异,但我们还需要补上市场研发的一课,才能有效构建自身的业务体系,行业内企业整体才会得以提高,也真正意义上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才使得我们基业常青。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混凝土外加剂行业发展之路_汇智客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