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8年,将会怎么样? kk夸克_老顽童_新浪博客

201056的《中国青年报》T3版上刊登了题为“28年后的生活猜想”文章,对2038年人类生活方式进行了猜想。

那么2038年,人类生活方式将会怎么样?

报纸不复存在

2043年{dy}季度,当{zh1}一个精疲力竭的读者扔掉{zh1}一张皱巴巴的报纸,那一刻将是新闻纸在美国的末日。”2005,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PhilipMeyer)用这个“幻象”说明了他的“报纸消亡论”。他预测,到2015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趋势线将触到0点;到2043年{dy}季度末,日报的读者也将归于零。日本《每日新闻》原总编歌川令三则明确指出,报纸消失的日子是2030年。

这些预言让报人们不爽,但情况的确很不妙:英国全国性报纸的发行量普遍下滑,日本的主流大报经营出现赤字,美国的报纸发行总量和广告收入双双下降,多家报纸停出纸质印刷版……

不过,在传媒大亨默多克看来,未来媒体大有发展且注重电子互动,读者将通过网络与记者和编辑进行讨论。随着手持终端能力的提高和无线网络功能的进一步强大,电子出版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发行到客户手持设备的终端上,报纸的“纸”可能不在了,但信息流转却加快了。

等到报纸消失的那{yt},《中国青年报》仍将出现在您手中——确切地说,是出现在镶入您掌心的LED屏里,为您奉上精彩报道。

石油消失

93号汽油已经涨到每升6.92元,而且看不到降价的希望,因为剩下的石油不多了。

20098月,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比罗尔向国际社会发出警报:“全球石油枯竭速度已超出预期,未来5年全球可能面临石油供应紧缩的危机。”这并非专家们的{dy}次警告,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有关石油总储量和可开采年限的预测已经多次被xx。统计显示,频繁发现大型油田的年代已经过去,欧佩克国家也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进一步提高产量,之后全球每年生产的原油会越来越少。

提起石油危机,人们首先想起的是燃料问题。其实不必担心汽车“趴窝”,科学家已经找到了石油的替代品,包括煤、天然气、太阳能、核能甚至是水。仅海底的“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就够人类使用1000年。

石油枯竭真正影响的是石化行业。现存用石油做原料制成的产品超过5000种,包括润滑油、石蜡、沥青、化肥、杀虫剂、人造橡胶、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洗涤剂等,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在的人们称呼石油为“液体黑金”,显示其质态和地位,那么,未来这一地位将由谁来取代?

零垃圾世界

垃圾围城是当下城市生活{zd0}的顽疾之一。除了一些可循环利用的垃圾会获得再生之外,其余废弃物都是通过填埋或燃烧的方式进行处理,难免会造成再次污染。塑料袋、饮料瓶被埋在地下,几十年都无法消解。而且,全世界的城市里垃圾的产生速度要远远超过垃圾的处理速度。

在未来,这个问题也许将不复存在,因为所有生活废物都可以得到妥善的处理和再利用,且这个过程在家庭就能实现。

并非遥不可及,已经有人开始尝试这一设想。上海世博园内的垃圾处理模式是,垃圾被丢进垃圾箱之后,会自动依次进入处理管道,在气力输送下到达压缩站,然后经过分离、压缩、过滤、净化、除臭等,最终排到制定地点。在反对垃圾焚烧最激烈的北京阿苏卫地区,有的社区已经开始自建堆肥装置消化厨余垃圾(还有一种方式是养蚯蚓),将其转化成高质量的有机肥,用于小区绿化。

垃圾在未来,也许就是“有机肥”的代名词,用于改造全世界的沙漠。

立体交通系统

每次碰上堵车,我都会幻想能够给车装上几个螺旋桨,然后悠然升起,在完成几个悬停、倒飞、翻跟头之类的夸张动作之后,绝尘而去。28年后,你xx有可能看到这种到处飞车的景象。

实际上,2009年美国某公司就已经研制出一款时速185公里的飞行汽车,而且该车配有各种xx科技装备,司机根本无须掌握像飞行员那样高超的驾驶技术。

下一步,飞毯、飞椅都该出来了,一套空中立体交通管理办法也相应出台,比如飞毯只能行进在第几百米到几百米的高空,飞椅该怎么左转,什么速度飞,都有规定。公共交通则xx是类似流水线或传送带的样子,遍布于城市各层高空的干道,换乘时启动升降系统。

有人或许会担心,到时候恐怖分子岂不是只要召集一个车队就可以撞掉摩天大楼?这xx是杞人忧天。{dy},到那个时代,人类还需要挤在在摩天大楼里办公吗?第二,遇到危急情况,楼早就飞起来躲开了。

记忆芯片植入人脑

10年前,电影《骇客帝国》曾引发无数人的遐想,当男主角需要学习生化、格斗、枪械等知识技能的时候,只需要把一根棒子插入他的后脑勺,传输一段数据,他立马就学会了相应的本领。

是啊,发明一个可植入人体的记忆芯片,把这些知识存入人脑,人需要什么就存什么,那多省事儿。

事实上,有机物质分子早在2005年就已开始进入电脑集成电路系统,相当于10万分之一硅片集成电路的蛋白质集成电路,据说运转速度已远快过人脑的思维速度:电脑生物元件不仅密度比大脑神经元密度高100万倍,信息传送速度也比人脑思维速度快100万倍。看起来,让生物体成为信息传递的载体xx有可能在未来实现,就像电影《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的生物可以借助“接口”传递信息一样。

有人说,承载着人类喜怒哀乐的个人经历还是不要复制、粘贴的好,否则人类就真的成为流水线上的标准件了。也有人说,如果某种特殊的感受也能借助“接口”植入脑中,像看电影,却比电影的体验更加真实、刺激,那么这芯片还能够成为畅销商品。

近视眼镜成为古董

数十年后,孩子们可能只能在课本或博物馆里见识并猜想近视眼镜的作用,因为到那时,近视这种疾病也许已经消失了。

2001年英国研究者发现,近视遗传率高达0.89,也就是说近视主要受基因控制,与后天因素关系不大。差不多同时的丹麦研究者也得出了相似结论。几年前就有科学家表示,近视诱发基因已经找到,不仅可以使近视眼矫正到人们印象中的1.5,还可以让人们的视力变成2.03.0。今后有望通过对此基因的控制来xx近视。

少了一种疾病,就少一种物品,甚至少了一些由此而生的文化细节:中国一代人所熟悉的“眼保健操”之歌将无用武之地。但让这种虽不致命但很普遍的疾病消失,是很多人实实在在的小愿望。

春运成为历史名词

在每年某段40天左右的时间里,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在这个地球上规律性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中国的“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zd0}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

春运或许能在未来消失,有几点理由: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8年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是城市;仅有的一些乡村和城市的差距会缩小,很难出现大规模蜂拥至别处就业的现象;那时户口壁垒早就成了历史名词,人们在哪儿就业,就在哪里安家,在哪儿过春节;再说,这两年“年味儿”已经越来越淡,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以后全人类都是工作2天歇5天,人们经常走动,没必要赶在“春节”扎堆儿回家了。

如果你觉得上述情景类似说梦,那么至少有一点是确定的:交通在发展。今年313,铁道部副部长王志国曾表示,到2020年中国铁路的营运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形成一个全国快速客运网,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人便其行、货畅其流”不成问题。

春天没了

2010年刚开头,一场酷寒席卷了北美、欧洲和亚洲的部分地区,结果积雪还没有化尽,科学家们又做出了新预测,据说随着寒冷彻骨的开头而来的,是炎热的一年。

春天在哪里?

除了极冷,炎热,2010年开年以来极端气候频发,地震、火山异常活跃,大的自然灾害不断,这不禁让人想起6年前,英国《观察家报》披露的一份美国五角大楼“秘密报告”。这份题为《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报告,对21世纪因全球变暖引发的全球气候突变进行了分析,并预测说,到2020年,欧洲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今后20年内,全球气候将发生突变。夏季风在为中国带来降水的同时,也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水汽蒸发冷却作用的降低,会引起寒冬延长,夏季气温升高。

有一首儿歌这么唱:“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这里有红花啊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到了28年后,且不论湖水、红花、绿草或小黄鹂,未来小朋友们的眼睛里可能再也分不出什么是春天。也许昨天他还穿着防寒服雪地靴,去同学家吃火锅,回家前提前电子遥控暖风装置,可今天中午他就热得必须穿着短裤T恤游泳吃冰淇凌。仅仅睡了一夜,冬天过去了,夏天就这么来了。而花开草长鸟语雁鸣芳菲尽的春天呢?

以上只是对28年后人类生活的一些方面进行了猜想,但已经可以看到,随着新科技、新工艺的涌现,人类的世界真可谓是“日新月异”!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2038年,将会怎么样? kk夸克_老顽童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