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的靠谱不靠谱》续集(6)不靠谱的理论研究_猫粮_新浪博客



   地铁里看见的美特斯邦威动画主题T恤广告,严定宪老师竟然也成为广告明星了


    这个系列衣服是必须买地,明天就进城去买黑猫警长地,希望有我能穿的XXXXXXXXXXXXXXXL号的

    2009年,在一个规格较高的全国动画教材评比中我目睹了终生难忘的一幕。由于该比赛由我们学院负责,所以全国的动画专业书籍与教材都集中摆放在我们学院的两间办公室里。面对堆积如山的近400本书我的{dy}感受是——别再写书了,更别写教材了,人家该写的都写了。但是具体负责整理资料的老师告诉我——错!更应该写书,因为好书寥寥无几,大部分都是互相“借鉴”的结晶。
    如果说中国动画创作现状是一片青黄不接的庄家地的话,那么中国的动画理论研究则是颗粒无收的荒漠。
我可以“矬子里拔将军”般地说出一堆现阶段看来还不错的国产动画片名字,但是面对下面这样的问题我经常会一脸茫然——“哪本中国人写的动画理论书还不错?谁写的动画评论靠谱?”。。。。。。郁闷!为什么我脑子里闪现的全是反面教材呢?
    如果说我们还对今天的国产动画抱有一线希望的话,那么国人对“国产动画理论研究”则早已绝望了。
    “中国有动画理论研究吗?!”——你可以尽情去想象说这句话时的口气,一切答案尽在不言中。


    不靠谱的动画理论研究
    造成中国动画理论研究一片空白的原因主要包括作者、读者、出版机构与社会环境四个方面。都有责任,谁也别跑。

不靠谱的作者
    首先说说责任{zd0}的作者。请注意我说的是“作者”而不是“学者”或“理论家”。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与理论、学术甚至道德没什么关系。
    中国动画理论研究的主要参与者——大学老师与学生们写专业文章或书的目的似乎只有一个——评职称、混xx。因此互相抄袭、内容雷同、沽名钓誉、泛泛而谈、言之无物之作比比皆是。
    当然与学生这个“弱势群体”比起来,老师们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jp}作者”都懒得自己动手复制、粘贴,叫学生写!美其名曰——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但署名权必须是老师们的!这似乎早就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秘密了。有良心的老师也许会给学生点稿费或把学生的名字也打上(但肯定要排在老师名字后面)。至于没良心的老师,哎~~~~~~~忒少儿不宜。
    我曾经看见一个本科不是学动画的研究生埋头苦干替导师写书,于是我好奇地问:
    “你懂这些专业知识吗?就敢写书?”
    “不懂。一边写一边自学吧。估计书写完了我也就懂了。”
    我曾经亲耳听见一位教授在公开场所恬不知耻地说:“学校就给我那么点钱,我的研究生又不多,叫我怎么写书啊?!”
    我真的很想问这位教授一句话:“是TMD你写书还是你学生写书啊?!你是TMD来赚钱的还是搞学问的?!”
    “蹲在墙角画小圈圈诅咒导师”的研究生们似乎也从中看到了商机,与其被动地被导师剥削,不如主动迎合市场需求。于是有学生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他们最近又帮XXX大学的XXX老师写了本书,教材!下个月上市!
当我询问是否有署名权时,他们很坦然地回答道:“当xx哪能署名啊!有钱赚就行呗。”
而这些纯属浪费纸张的印刷品大都以极其xx的教材身份闪亮登场。越是挂着“{gjj}重点项目”、“精品课程指定教材”、“大型动画理论系列丛书”字样的越是没法看。学生也不傻,课一上完,扔的{dy}个就是这些教材。于是我们经常可以在各个大学门口的废品收购站与二手书市场看到几乎全新的“学术著作”。

 

不靠谱的出版机构
    出什么书本来是出版社的权利,我无权过问,更何况好教材在什么时代都是稀缺的。但是如果出版社一味追求利润而xx忽视书(特别是教材)的质量就成问题了。本来上文提到的那些作者就够放纵自己的了,出版社这时候再如此“推波助澜”,后果可想而知。
    我曾经遇到一个知名出版社的约稿,他们希望我组织一批老师撰写一套动画教材。我很认真地倾听对方的要求,越听越不对劲,字里行间渗透着一个主题——越快占领市场越好。于是我问那个编辑:
“写书需要时间,一本书从构思到上市怎么也需要两年,更何况是一套书。你们现在这么着急,是不是想叫我粗制滥造一套书?市面上这种烂书太多了,学生就是看了这种垃圾教材后啥也学不会,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认真写书我会,胡说八道我不会。”
    这位编辑竟然大言不惭地说:“薛老师,何必说得这么直白呢?我觉得把‘粗制滥造’换成‘快速占领市场’更贴切。学生看完书能否学到东西、找到工作不归我们管,我只考虑我们的书能否赚钱。”
超级无语的我强忍怒气说了一句:“对不起,这种书我写不了,你找别人吧”,5分钟后这位编辑的MSN名字改为“现在的愤青真不少,我就遇到一个,真恶心”。。。。。。。。。。。。

 

不靠谱的读者
    按照常规,这篇文章一开始应该先阐述理论研究对动画创作的指导意义,从而引出不重视理论研究必将导致动画创作的失衡。但是,面对动画人我不得不违反常规而先来探讨一下“读书是否有用”这一早已有定论的问题。因为绝大多数动画人根本不读书看报,并美其名曰“我们是搞影像艺术的,文字只会限制我们的创造力”。面对这种观点我的教师职业病又犯了,于是不厌其烦地解释:“文学功底好的人不一定能做导演,但是所有NB的导演文学功底一定深厚”。其实所谓的“影像说”只不过是他们一种不负责任的说辞而已,这些人打骨子里就看不起“理论研究”四个字。我不止一次听到动画人说:“搞理论?!切~~~~~~~~~有P用啊?!有那功夫做点片子不好吗?”
    我给研究生开一门《实验动画》课,针对“动画创作”与“动画理论”两个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我留了不同的考试作业——或做个实验动画,或写篇相关理论文章,二选一。作业结果令我震惊,全班30人,没一个写文章的,全部做片子,不管自己是否具备专业基础,不管自己是哪个专业方向的。学生这种做片的冲动与对理论研究的轻视形成鲜明对比,看来这“谁搞理论谁无能”的谬论在学校这个本应是理论盛行的净土里也颇为流行啊。
关于读书对艺术创作的意义我不愿多讲,如果连这个都需要争论的话,这篇文章就没个完了。就说一句话:“全世界也没听说过哪个文盲成了大导演的。”
    在这里我想重点谈一下动画理论书对动画创作的意义,还是先讲个故事:有一次几个校外电脑动画培训班的学生来蹭我的课,上课前我对他们说“蹭课可以,但是事先提醒一下,我讲的是创作观念与理论,也许对于你们这种急需学门手艺的人来说帮助不大”。下课后我颇感歉意地对几个孩子说:“浪费你们时间了,是不是一点用都没有啊?”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说:“太有帮助了。我们培训班的老师从不讲这些,他只告诉我们怎么认菜单。我们倒是会叫动画角色动起来了,但是怎么才能动得好?什么叫好?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能做出好片子?前辈们做过什么好片子?这些问题老师从不讲,我们感觉自己就是个机器,只会操作软件。听完您的课我们思路一下开拓了!脑子飞快地转,一下感觉做动画这事真有趣!原来还可以这么做动画!”
    这就是动画理论研究的作用,竟然被几个来学技术的孩子领悟到了。理论并不是枯燥乏味、泛泛而谈的代名词,上面这个故事不正是理论研究的一种提现吗?

 

不靠谱的社会环境
    动画理论研究的健康发展除了研究者自身完善外,还需要读者与社会的支持。支持的前提是尊重理论研究,尊重真诚的学术工作者。
    认认真真写本书,一般需要2-3年,而出版社支付的微薄稿费根本不够吃饭的。这不是一个读书的年代了,看个动画片有10分钟够了,看一本书需要多少时间?看动画片可以免费下载,看书却要自己花钱买。换句话说,再优秀的动画理论书也比不上《鬼吹灯》的销量。试图通过市场销量养家糊口对于搞理论的人来说是天方夜谭。
那么好吧,我们勒紧裤带,只求个好名声总可以吧?答案是,没门。愿意出版动画大师、流派、历史等理论书籍而非动画技术使用手册的出版社、杂志社寥寥无几;全中国的动画节几乎没有一个设置理论研究的评选与比赛环节;动画院校的科研扶持力度小得可怜,领导{wy}关心的似乎只有做片子得奖;即使有科研似乎也只xx“动画产业”一个领域;最可悲的是就连自己人(动画师)也对理论工作者一脸鄙视与不屑。
    写一本书所付出的心血丝毫不亚于做一个动画短片,但是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肯定。于是乐于踏踏实实搞理论研究的人便越来越少,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形成了。

 


提升中国动画理论研究水平的几点建议
    (1)固守学术操守、端正学术风气
    这话其实是废话,就跟人要孝敬父母一样无须写成标语,贴在门口,逮谁跟谁显摆。
做人是需要有良心的,做学问是要有底线的。比“犬儒”再不上档次的就是“犬”了。
曾经有动画公司找我写文章捧捧他们的新片,一个字一块钱。我的回答是:“你们的片子如果真好,不给钱我也会写。你们的片子如果很烂,给我多少钱我也不会捧臭脚。”(于是损失稿费+得罪人)
    在策划《动画馆》系列丛书之初我曾经有一个极其远大但又几乎无法实现的理想:每一本动画国别史的作者不仅应该懂得他所撰写的那个国家的语言、文字以便阅读外文资料,而且{zh0}在那个国家待过一年以上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了解那个国家之所以能产生这种动画的社会、人文、历史甚至民族性格等方面的背景与原因。试想,一个既不懂日语又从没去过日本的作者与一个精通日语又在日本旅居多年的作者撰写同样一本《日本动画》,你会相信谁说的?
    但是显而易见,这一要求太xx了,国内没几个作者能符合这一标准。就算有这样的人,估计也不屑于纸上谈兵,早做片子赚大钱去了。尽管梦想遥不可期,但我还是要抛砖引玉、“以身试法”——我会英语、我在英国留学近两年。于是我花了3年时间写了一本32万字的书——《英国动画》。
    写这本书我很开心,也没饿死,更没有炫耀的意思,这是一个老师应该做的。xx而已。
所谓端正学术风气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说做起来更简单——说真话、实话、人话;不要说瞎话、官话、套话。多做基础性研究,少说只有自己懂、貌似高深莫测其实P玩意没有的“学术用语”。中国的动画理论研究还处于唐僧取经的初级阶段,悟空、八戒还都没拜师呢,你叫唐僧一人降妖除魔?先虚心把人家的经验教训、成功案例学明白了再惦记着拍自己的《阿凡达》。不要急于表达自己所谓的“独到观点”而动不动就往“中国元素”上瞎扯,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你的观点自然会形成。一个连法国、中国动画史都不了解的人,非要写《法国动画风格与中国动画风格之比较》,您认为这事儿靠谱吗?中国动画理论研究本来底子就薄,咱就别干那空中楼阁的事情了。

 

(2)充分发掘高动画专业研究生的科研潜力
    与本科生相比,动画专业研究生的理论研究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毕竟有一大批外语、新闻、文学专业背景的学生跨专业考了进来,这无疑为理论研究打下了最起码的基础。
每年我都会收集我们学院动画专业硕士毕业论文名单,寻找基础好的文章,帮助他们联系杂志发表,甚至继续深入细化,出版为专著。几年下来积累了不少还不错的论文,并且帮助两名研究生出版了学术专著《世界游戏制作大师》(2009年出版)、《妙手偶得——中国定格动画简史》(2011年出版)。不要小看这区区3万字的毕业论文,虽然稚嫩,但是很多选题极具研究价值,例如:
《法国动画的历史与现状》、《Jiri Trnka和Jan Svankmajer偶动画研究》、《中国大陆动画外包加工研究》、《保罗。德里森和他的独立动画》、《STUDIO 4 ℃的得探究与借鉴》、《从<圣斗士星矢>看日本二十年商业画片的创意与运作模式》、《从动画角色到玩偶设计》、《普瑞特帕恩动画艺术研究》、《北京动漫产品专卖店经营研究》、《以玩具为基础的动画片运营模式研究》、《国内手机动画的生产与营销现状分析》。。。。。。

 

(3)提高动画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及扶持力度
    呼吁出版社与杂志社提高稿费与版税,同时重视动画理论研究而不要仅仅xx动画制作技术方面的选题;各个动画节应设置理论研究评选环节并设置奖金;科研机构应大幅度提高理论研究经费,不应做个短片可以拿10-20万资助,而辛辛苦苦3年写本书,求爷爷、告奶奶地申请科研经费,{zh1}却一共就给一万块钱,还告诉你这是历年来扶持力度{zd0}的一次。
    在此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对《动画馆》的大力支持,这是一家很靠谱的出版社。至于靠谱的杂志我推荐《触动》(已停刊)、《数字娱乐技术》(CGM)、《文化月刊——动漫•游戏》。

 

(4)创办真正的纯理论学术杂志
    名字我都想好了——《动画艺术》,季刊。网络全国优秀的动画理论工作者与师生做一本真正有品位与学术价值的专业杂志。老师们评职称再也不用低三下四地去《中国数学》之类与动画毫无关系的“xx期刊”上发表文章。目标——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大本营《电影手册》!动画人应该有自己的声音与评论家。
    但是这个计划几乎是痴人说梦,因为国家早就不批新刊号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是恳请现有的动画杂志不要只刊登电脑动画技术文章,适当拿出一部分篇幅开设动画理论专栏与连载。呼吁相对成熟的影视类专业杂志(例如《电影艺术》、《当代电影》这样历史悠久的xx学术期刊)也为动画理论文章提供一定空间。毕竟动画是电影的一种形式,借助成熟的影视杂志提携动画理论研究名正言顺并且互惠互利。

 

(5)一辈子的《动画馆》
    以下文字是我作为《动画馆》系列丛书的主编在每本书前必须说的,不管那书是不是我写的。
    我策划这套系列丛书的初衷很单纯——这些选题都是我自己想写的。我要有时间、有能力,才舍不得叫别人写去呢,咱这不是没那本事嘛。与其自己憋着好选题写不出来,叫那主意烂肚子里,不如叫有能力的人写。真要写出好书,对地球人都有好处,起码我再写书需要参考资料时有现成的书看了。就跟那广告词说的一样“你好,我也好”。
    《动画馆》系列丛书试图囊括与动画相关的所有领域的内容,比如说已经出版的《怪谈——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世界游戏制作大师》、《世界玩具经典——公司•历史•大师》等专著。之所以做这件事是因为我一直认为仅仅把动画自己那点事儿弄明白对动画艺术与产业的长期发展远远不够,必须搞明白与动画貌似无关却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其他艺术门类与产业状况才能使中国动画真正强大起来,例如:动画和玩具、动画和漫画、动画和电子游戏、动画和儿童文学、动画和电视、动画和电影{tx}等等。只有把这些兄弟艺术门类与产业链的历史、特点、运营模式、成功经验、代表人物、经典案例以及它们与动画的关系研究透,动画艺术与产业才能立体与清晰。
    因此,《动画馆》系列丛书将是一辈子的活儿,一年能推出一本我就很开心了。开放性、独创性、不断更新与补充是这一系列产品的特点。当然,动画历史、流派、大师等方面的研究也是该系列丛书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选择作者的标准很简单——有能力与激情,人品好。ACGT(1)是很时髦的东西,你叫老教授写“凉宫春日”玩具为什么“萌”倒一片男人,这不是明摆着为难人家吗?所以我不在意作者的专业背景与学历,只要对动画及动画周边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语言表达能力强,有激情,想和读者分享自己的感受,确实够“宅”,并且不指望通过写字发财就可以加入。现在几本书的作者就有在校学生,年纪都不大,但是他们确实是超级ACGT发烧友,这是所谓的专家学者们不具备的。
    《动画馆》系列丛书的宗旨是:{dy},每本书阐述的主题都应与动画有关;第二,每本书的内容都应与中国该领域现状有关。比如说我会要求《世界玩具经典——公司•历史•大师》的作者阐述玩具与动画的关系以及中国玩具业现状。
    之所以强调这两点是从该系列丛书整体构思出发的:强调与动画的关系是为了“点题”——这是《动画馆》丛书,如果说的一切都和动画没关系,那岂不是笑话。另外,该丛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中国动画走出低谷,那么内容必须与中国国情有关。你可以单独拿出一章写,也可以打散了在行文中体现,总之作者一定要带着这两个观点创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该丛书整体论调统一而不至于像蒸散了的窝头一样单摆浮搁。
这一系列丛书中很多内容将是国内相关领域的“{dy}本”。说它是“{dy}本”绝不代表它如何了不起,只是想告诉读者——万事开头难,对该丛书中不成熟的地方请多多包涵。

从2006年《世界动画电影大师》出版到今天,《动画馆》系列丛书已经有7本书上市,共计约250多万字:
(1)《世界动画电影大师》(ISBN:7-81085-560-3):薛燕平 编著 2006年1月出版(约48万字)
(2)《非主流动画电影:历史、流派、大师》(ISBN:978-7-81085-992-9):薛燕平著 2007年7月出版(约39万字)
(3)《世界游戏制作大师》(ISBN:9787811274318):李浩 著 2009年6月出版(约30万字)
(4)《怪谈——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ISBN:978-7-81127-643-5):周英  著 2009年7月出版 (约25万字)
(5)《英国动画》(ISBN:978-7-81127-896-5):薛燕平 著 2010年5月出版(约32万字)
(6)《世界动画电影大师(第2版)》(ISBN:978-7-81127-897-2):薛燕平 著 2010年5月出版(约33万字)
(7)《世界玩具经典——公司•历史•大师》(ISBN:978-7-81127-893-4):李默谦 著 2010年5月出版(约20万字)
    另外还有3本书已经签订了出版合同,正在撰写之中(以下书名都为暂定):《妙手偶得——中国定格动画简史》、《世界xx{tx}艺术——公司.经典.技巧》、《台湾动画》。而《如烟往事——中国动画加工简史》一书的策划正在进行之中,马上也将签订合同。
    四年来,从我一个人孤军奋战到作者团队不断扩大;从单纯介绍外国动画理论到开始系统梳理中国动画自己的事情;从起初的“学院派”作者到越来越多的业界同仁出现在作者名单上,《动画馆》丛书已经在国内动画圈产生一定影响。我希望用一辈子时间把它做成有良心、高质量、不浪费纸的“动画xxx”。
    当我老得走不动路时,看着满满一桌子《动画馆》丛书,我希望自己能“恬不知耻”地感慨一下:“这就是传说中的世界动画全史吧?”
欢迎符合《动画馆》丛书要求的作者带着优秀选题加入我们的团队,有版税、独立署名权。

 

(6)编纂《动画译馆》系列丛书
    与其自己憋得脸红脖子粗也写不出像样的东西,不如引进、翻译国外优秀的动画理论著作。开发《动画馆》系列丛书的姊妹篇——《动画译馆》丛书的想法由来已久,怎奈有这种实力的出版社寥寥无几。为了这个想法我已经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比如从上千种英语动画理论书籍中精选出100多本;结识了一批靠谱的翻译人员(基本都是本科外语专业,研究生动画专业)。这些即懂外语又懂动画的跨专业人员像大熊猫一样凤毛麟角,可遇不可求。在此,作为主编我隆重“招商引资”——哪家出版社有兴趣发行《动画译馆》丛书请联系我()。
在引进国外图书的同时,该系列丛书还可以把把优秀的中文动画理论书籍输出到国外,叫全世界了解中国动画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结尾:
    这又将是一篇得罪人的文章。
    因此再次声明那些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搞理论与创作的动画人不属于本文论述范畴。
    我绝不是一味吹捧理论研究而忽视实践创作,二者同等重要。这就如同我从没说过动画只能给成人看,只是因为大家都在强调动画片是小孩子的专利,所以我才不厌其烦地说成人其实也可以看动画片。大家都认同的事情就没必要强调了,因此请不要对号入座、满地找骂。


    备注:
(1)ACGT是我创造的一个专业名词,即Animation(动画)、漫画(Comic)、电子游戏(Game)和玩具(Toy)的综合简称。其实这一称谓在日本非常流行,一般用为ACG。我认为玩具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因此把Toy增加了进去,便成了现在的ACGT。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动画的靠谱不靠谱》续集(6)不靠谱的理论研究_猫粮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