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打与泰国拳的比较浅析之二(转载)_无聊才读书_新浪博客

中国散打与泰国拳的比较浅析

◇  j b

                                 (西安体育学院   武术系)

 

摘要:从中国散打和泰国拳术的发展渊源出发,对中国散打和泰国拳术的结构体系和技术特点通过观看中泰拳术对抗赛,进行数据统计比较分析,给正在努力走向世界申请成为奥运正式比赛项目的中国散打提供借鉴。

   关 键词:中国散打   泰国拳术   拳术比较    借鉴

 

3.中国散手和泰国拳的结构体系分析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根基深厚,虽经数千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盛行不衰,可见其旺盛的生命力。而散手作为武术的分支,更是把传统套路中的实用技术有选择到集于一身,使其不受门派所限,脱离套路所束,形成了实用性极强的搏击技术,为广大海内外武术爱好者所喜好。更重要的是散手运动的重技艺健身,轻攻击伤害。恰恰符合了体育运动的健康、娱乐宗旨。而泰拳由于历史原因所致,在体现凶猛、实战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让人们感觉到了一点血腥味,这一点也有所违背体育运动的真正目的。好在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缺陷,也想通过彼此交流,寻求改进。但其充分的实用价值确实吸引着大量的习练者。如把这两种实力较强,差异较大的搏击术进行对抗的话,将会有怎样的结果呢?中泰两国搏击的直接对话使得这一谜团有了答案。

2001年12月5日中方应泰方之邀赴曼谷皇家广场迎战职业泰拳。此日也是泰国国王的生日,可见泰方对此场比赛的重视程度。比赛规则由双方多次谈判达成一致,都可用拳、肘、脚、膝和摔攻击对方。禁击部位包括喉、颈、后脑、背、裆。用摔法时,不可把对手摔出场外。场上裁判由双方共同执法。中方队员是从九运会的武术决赛中选出,泰方队员都是本级别的金腰带获得者。

     中泰双方队员各技术的攻击次数及成功率如表:(表格2)

                 表2   中泰双方队员各技术的攻击次数及成功率

                                                                                                   

级                            技术名称及成功率(%)                                                 

      拳  成率  踹  成率  蹬  成率  鞭腿  成率 摔 成率 肘 成率 膝成率                                                            

56   中    25  48      60   46   59        67   40  28    0

kg   泰    47  28        33    11   55       20     20  52  64

60   中    13  23      50              50    29          100

kg   泰    10  80                  17    35           67  8    88

65   中    32  41   13    69     50     47    38   11  18           100

kg   泰    35  23      100    17     50    60              67    67

70   中    63  48   33    76   6    67     30    77   20  20     33   

kg   泰    30  37               67    45                0

75   中    16  38   11   82      100       60    50           

kg   泰                          11    55                 29   90

合计中   149 43    68   72    57   56    92    54    80  25     33    100

     泰   126  32      67   13   15    156   50     20    13  39   96   71

                                                                                   统计数据显示应为中方以点数获胜,但现以临场判决为准

  

  

3.1  中泰拳术技术比较分析

     从附表和附图可以看出,拳击、鞭腿的攻击次数和成功率双方较为接近。中方在侧踹、正蹬和摔法上占显著优势。泰方在肘击和膝撞方面占显著优势。中方的成功率平均值略优于泰方。中方成功率55%,泰方成功率41%。但在与泰拳对抗时成功率不能代表一切。如膝撞,中方2次攻击,成功率为{bfb}。而其在攻击力度、次数方面远不及泰方,并不能构构成有效威胁。

      附表显示,中方仅以点数获胜。在比赛中,中方除使用摔法使对手倒地外,未出现在重击的情况下使对手倒地。而泰方在获胜的四场中就有两场在第二局就已击倒对方获胜。9月份的广州之战泰方虽是2:5败北,但两场都是以击倒获胜,可见泰拳的特点所在。在拳击方面,也出现以重拳击倒中方队员一次,其力量之威猛名不虚传。

      中方队员技术复杂、全面。在如此激烈的比赛中偶尔也有转身的攻击动作,可惜收效甚微。这也证实了个别队员的心理素质值得肯定,但方法要注意改进。中方摔法刚开始能较好地克制泰方的进攻,但由于体力原因,第二局以后已无法显示优势,反而过早地消耗了体能。中方攻击力度略逊于泰方,再加上泰方队中极强的抗击打能力,所以除摔法外,很少有击倒对手的现象。泰方队员则以正面攻击为主,一拳一势紧逼对手,使对手无喘息之机。

     比赛前,泰方独具特色的祷告仪式,体现了泰拳手对泰拳的迷信和虔诚。

3.2.  中国散打的技术特点   

     中国散打主要以踢、打、摔、拿为主,动作变化多样,强调技术的综合性,鼓励多花样、精彩;以灵活多变的腿法和独特的快摔技著称。(见表3)其踹腿能力(使用次数比145:2)和快摔技术(使用次数比27:6)使对手防不胜防,与泰拳形成鲜明的对比;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中国散打的比赛不象泰拳那样凶残,在规则制定上中国功夫的擒拿术以及肘、膝技都被禁用;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散手的发展程度,不能xx体现中国功夫的原创性;但它确保了比赛的安全,目标定位是以点数取胜,达到将散打作为一项竞技体育项目推广的目的。

            表3   首次中国功夫与泰国拳争霸赛前五场比赛技术统计

                                                                                                    

  场次      级  拳法  鞭腿  蹬腿  踹腿  摔法  膝法  肘法  动作总数  比赛结果

中国/泰国  别                                                                                                  

{dy}场     60    23/    2/     5/     32/     0/    2/     0/      64/       3/

 (女)    kg        20                36          68        0

第二场     54    20/    18/    0/     22/     3/    1/     0/      64/       2/

 (男)    kg     12    27                         73     1(击倒胜)

第三场    58     4/     5/     0/     43/     16/   4/     0/      71/       3/

 (男)   kg     18     35                24         77        0

第四场    66     30/   15/     0/     38/     7/     0/     0/      90/      3/

 (男)   kg     14     45                         66       0

第五场    71     24/    22/    1/     10/        0/     0/      60/       0/

 (男)    kg         50                        74       3

                                                                                                      

      散手寓技击于体育之中,它不但属于体育范畴,而且反映了武术的特殊本质——技击性。然而又区别于致人伤残的技击法。散手技法是以增强体质、交流技艺、提高技术水平为出发点取舍动作和使用方法。对抗性为散手的基本特征,它互以对方技击动作随机转移,并斗智、较技。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渐变化发展而成。因而它不同于其它搏击术,主要技法以“远踢、近打、贴身摔”为主,xx不同于泰拳的头顶、肘击、膝撞。中国散打注重“点数获胜”,要求快速灵巧,战术组合灵活多变。

3.3    泰拳的结构体系和特点  

泰国拳的技术结构体系是构造泰国拳整体技战术运用的基础,相应的技术结构,决定了泰国拳的技术特点,即泰国拳的功能。只有深入地分析其内在结构,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泰国拳的技术特征。泰国拳的技术体系与中国武术散打一样,主要是以攻防技术为主,辅之以相应的摔法。在攻防技术运用过程中,泰国拳更加注重进攻,而其防守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进攻。

泰拳的独特之一就是运用四肢的拳、肘、膝、脚合共8个攻击部位,做单势或连环于不同的角度打击人身各处要害部位,技术的发挥全无限制。这种拳术没有套路,xx着眼于实战技术的组合运用,特别是擅长腿击、肘击和膝击,除对手档部外,要向其身体任何部位发起进攻,攻击力之猛锐,足令对手非死即伤。

       在泰拳的搏斗中,拳手们善于用多种技术来打败自己对手,其中有强劲凶猛的肘、膝以及变化多端的拳招、腿法,但泰拳{zj1}威力的进攻方式是肘击术、膝撞法腿击术,他们在格斗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泰拳中,常致伤人而又可作为防御重创对手的部位,那就是肘。其撞击力非常厉害,实战中常于膝招配合交替使用,上砸下撞,左击右冲,上下联击,极难防守。被击中者,轻则骨断胃裂,重者有生命危险,故素有“摆命肘”之称。肘同样也是良好的防守武器,用肘部挡脚、消拳、砸膝容易得手,并使敌方腿膝麻木,失去战斗力。

       泰拳的膝招动作,屈膝叠腿,使膝部突起,形成攻击的力面,着力于膝的上部,专用于近距离格斗,经常攻击人体的肋腹和胸腹部,甚至下腭、面部,令人防不胜防,威力xx,是致命的杀手锏。

       泰拳的脚上功夫,是泰拳最主要的技法,适用于中、远距离攻击,腿击在搏斗中的威力是相当凶猛的,素有“铁脚”之称,在一场格斗中,若谁一旦被对方踢中,胜负就可以立刻定音。

泰国拳在进攻技术的组成中,腿法成了主要的进攻手段,其次是拳法、膝法和肘法,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近年来的有关泰国拳的各类比赛的技术统计中得到验证。(表4)

                          表4   1999年泰王杯泰国拳手各级别进攻技术分类统计

                                                                                                    

 级别  中量(72.5kg)中级  次中(69.8kg) 次中(66.6kg) 次轻(58.9kg)合计                                                                                   

泰拳手   129           154       175            201            142           801

腿法      82            99        74             60             76            391

比例%   63.6          69.3       42.3          29.8             53.5          48.8

拳法      11            42        82             76             16            227

比例%    8.5          27.3       46.9          37.8             11.3          28.3

膝法      20            11                    48             39            124

比例%   15.5           7.1        3.4          23.9             27.5          15.5

肘法      16                   13             17              11            59

比例%   12.4           1.3       7.4            8.5              7.7           7.4

                                                                                                   

从表4的技术统计资料来看;腿法进攻技术使用频率占48.8%,其次是拳法占28.3%,第三是膝法占15.5%,第四是肘法占7.4%,这与比赛选手及对手的具体情况有关,腿、拳进攻均在双方有一定的距离时运用,实战中双方从对峙到进攻的情况最多,这决定了腿、拳的进攻次数。而肘、膝的攻击则在近距离时运用,双方贴近或缠抱的情况相对较少,于是膝、肘的进攻亦相对较少。泰国拳的这种缠抱后肘、膝攻击被称为“内围”技术,在比赛中屡见成效。泰国拳在练习时采用腹式呼吸来增强抗击打能力,比赛时多采用立体进攻。泰国拳在比赛中进攻凶狠、硬打硬架、意志顽强,以及其特有的“内围”技术,充分调动身体可利用的各个部位,参加攻防的行列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技术体系。

3.4    中国散手和泰国拳在各项技法上的比较(见表3)

3.4.1    拳法

    中国散打出拳次数比泰拳多(137/56),但欠缺力度;在4次比赛中,中方总共有9人次输拳选手,其中有3人(54kg季广州,60kg王进峰,65kg格日乐图)是被对手重拳所挫(技术性击倒),说明泰拳的拳法准且拳重;相反,我们战胜对手(17人次)全部只靠点数胜出,无一人次能以技术性击倒对手获胜;这与两国竞赛规则有关,散打以点数制胜,从这点上看,泰拳的拳法优于散打拳法。

3.4.2    腿法

 中国散打的腿法内容丰富,花样多,灵活,尤其以侧踹腿(145/2)令对手防不胜防,腿法的战术运用也比泰拳腿法灵活,纷繁多变的组合腿法,往往令泰拳手眼花缭乱,防不胜防;由于泰拳规则规定禁用摔法,因此泰拳的腿法攻击较高,易被中国选手的快摔摔倒;但泰拳腿法的攻击力度和抗击打能力优于散打腿法。总的来说,散打的腿法优于泰拳的腿法。

3.4.3     肘、膝法

    中国散打的肘技术被规则禁止使用;而泰拳的肘、膝技术简朴、实用、对抗性强,泰拳手临场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程度高。在几次比赛中,肘、膝(75/7)技术几乎成了泰国拳手的“专利‘。中国队的9名输拳选手中,其中的4名选手(52kg徐丁,60kg王进峰,65kg丁大伟,75kg苑玉宝)都是被对方的重膝所挫,(技术性击倒);而在澳门的热身赛中、苑玉宝又一海外侨胞被对手的重肘所挫而被教练放弃了这场比赛而失败。

3.4.4摔法

摔法是中国散打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合拳法、腿的摔法是中国散打的特长;由于在泰拳的比赛中禁用摔法,所以,与中国散打相比,摔法成了中国散打的“专利”(27/6)。但面对优秀的职业泰拳手,凌厉、凶狠、雨点般的肘、膝攻击技术,使某些摔法技术难以有效地发挥,尤其如近身弯腰的抱摔,教训更深刻,在2001年的12月5日在泰国举行的比赛中,中方大部分近身的摔法都被泰方重膝所破,{zh1}消耗了体力,反被对手所重挫。

3.4.5    战术和素质

中国散打的动作速度快,隐蔽性灵活多变,使对手难以捉摸;相反,泰拳只注重勇往直前,强攻硬取,而形成其动作速度较慢,预兆大、路线长、隐蔽性较散打差。而耐力方面,长期以来,泰拳比赛打满5局,每局3min;中国散打比赛一般是3局2胜制,每局净打2min;形成泰拳手的耐力比散打运动员好;在几次比赛中,中方运动员一般在第三局以后体力就明显处于劣势。说明泰拳手体力普遍优于中国散打选手。

3.5    中国散打和泰国拳的比赛规则

散打比赛规则的特点(见表2):中国散打的发展是从1978年才恢复起来的,如何才能使散打比既体现中国散手的传统特色,又具有体育竞技的对抗性和观赏性,中国的武术家们对此作了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制定了《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并先后在90年、96年和98年进行了三次较大的修改,在近几年的比赛中,每年都作一定的修改和补充,比如由开始全身使用护具发展到99年后只穿带拳套、护裆和护齿;这使目前的《中国武术散打规则》已经渐渐成熟,充分体现了“快速主动、技术全面、难度绝招、拼搏冒险”之上;比如在2000年,中国散打比赛增设体能测试,同时将每局比赛时间缩短为净打2min;将得3分的条款改为4分,在得4分的条款中增加第五条“使用腾空腿法击中对方躯干部位,而自己站立者,得4分”的内容,这些都是鼓励运动员胆向动作难度挑战,使散打比赛更加精彩,更具观赏性的体现;在2001年又推出《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规则》,放宽了对膝技的限制,使中国散打发展更加完善,散打运动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体育竞技体系;并渐渐与国际接轨。

泰拳比赛规则的特点:泰拳比赛规则(见表2)其{zd0}特点是其禁用方法较散打少,除禁用头、反关节或有意砸压对方、摔法等动作,拳、脚、肘、膝都可用,强调动作的击打效果。其计分方法是以点数多少分胜负,而且每一回合{zg}点数的一方只是5点,如“在任何一个回合中,两个拳手所能得到的{zg}点数都应该是5点。该回合比赛失利的一方应该得到少于5点的较少数,具体点数取决于他与获胜一方之间的差数,……但至少不能少于3点。…如果该回合比赛两名拳手平分秋色,那么,双方就应该各得5点”在得分部位、有效击打次数与得点的具体关系上,没有具体的规定;另外,泰拳得点动作没有高低之分,“凡是不违背泰拳格斗的基本原则,并且清晰有力的消耗对手体力,这样的动作都可得点”这使泰拳的发展更注重衫和杀伤。由于拳台有围绳,而且活动范围较小,使运动员没有喘息的机会,而且比赛需打足5个回合,这又使泰拳比赛更加激烈,这也是泰拳手体力特别好的主要原因。泰拳的凶残性虽有一定的观赏性,但它的危险性也令人恐惧,据了解,在80年代,泰国每年损失拳手约2人;伤残者的人数就可想而知了,这恐怕也是泰拳多年来向世界推广进程缓慢和“…泰拳的纠缠地粗野,难以被电视观众接受。”的根源。

4.  中国散打的发展

4.1   思考和借鉴

从中泰之战来看,中国的散打同泰国拳各有其特点。泰拳手个个勇猛善战、意志顽强、拼打意识贯穿整个比赛,在战术上稳中求狠,往往以重拳重腿获得对抗中的上风,打法凶狠而不乱。但是进攻节奏过于死板、缺少变化、进攻技法单一、易被人识破。此次比赛,泰拳手对中国散手的摔法进行了针对性研究,使散手的摔法成功率大大降低,比赛中甚至出现中方队员被泰拳手频频摔倒的场面,这一现象应值得我们的注意和反思。

我方队员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力比较脆弱。场上心理调节能力差,导致战术变化不大,面对对手的凶狠进攻没有应对的方法,失利当在情理之中,但我方个别队员,如洪海山的表演,是令人满意的,今后应加强队员在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并从技术角度进一步完善。此外,本次比赛前集训时间较短,也是导致体力不济的一个主要原因。

散手的技术有待改善和加强。打法单一、变化少为一大弊病。例如:对付泰拳的横扫踢,可以使用接腿摔、闪躲、提膝、手拨等多种方法来防御,而一味的以硬抗硬被动防守后的反击,往往失去{zh0}的攻击时机。如果采用传统武术中卸力的打法,在化解对手猛烈击打的同时,还可将对手掀翻,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付泰拳凶猛的膝肘攻击,也可采用传统武术中的卸力打法,并结合中国武术独有的粘、黏、连、随的近身缠斗,控制对手掌握主动,造成人背我顺的态势。从容击打对手。

通过比赛可以看到,散手如沿用现有的训练方法,很难在与国外{dj0}搏击高手的对抗中占到便宜。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名门派都有自己的特色,如能运用到散手的训练中,同散手现代的训练手段相融合,才是能使散手立于不败之地。武谚曰:猛者无缓、实则易破、烈必难存。恰恰说出了泰拳猛、实、烈的特点,和它的致命之处,及xx泰拳的关键所在。证明刚烈拼命的打法在交手中易被人所乘。如果散打采用同样拼打的方式与泰拳对抗,正是以已之短,攻其之长。只有使用“四两拨千斤”的引化卸力的方法,结合巧妙灵活的身法步法,采取正确的技战术,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华武术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与比邻泰国,无论历史背景或文化基础,都有相似之处,中国功夫和泰拳更是同出一源,带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但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两国拳术的发展又有各自的特点,中泰武术比赛,目的不在于谁战胜谁、谁是天下{dy},而是通过比赛,来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共同促进搏击运动向世界的发展和博击技术的提高;吸取世界先进搏击技术的精华,不断完善中国散打技术;并使中国散打早日冲出亚洲,走向奥运、走向世界;为此,本人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借鉴:

4.1.1    散打的群众基础方面

  在泰国“十个男人,九个打拳“的群众基础值得我借鉴。我们应努力向青少年推广散打、普及散打的群众基础,国家大力鼓励和支持民间武术学校的发展;将散打内容列入大中小学体育课堂,培养散打的后各人才。

4.1.2    在体制方面

泰拳拳手职业化,迫使拳手们更加努力训练和刻苦钻研,更有利于促进技术的发展和行业竞争,形成“百花齐放,百家xx“的局面;泰拳的商业化运作;拳场内的xx合法化,大大活跃了市场。在散打的发展上,我们可以借鉴泰某些好的做法。比如结合我国国情,采用竞猜或发售散打彩票的形式,广筹资金发展散打运动等等。

4.1.3    修改竞赛规则。

改变规则的过于保守,比如在使用肘套的情况下,允许使用肘、膝技术;在各种赛事中,必须打满5局,以提高运动员的体力,适应国际搏击竞赛的要求等。

5.结束语

由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泰国拳是在自身的文化土壤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的技击项目。泰国几百年的历史中与邻国的交战十分频繁,从而逐渐形成了古朴粗犷的、近似野蛮的、具有极高搏击实用价值的泰国拳。它以腿法为主要进攻技术,以肘膝进攻为主要特长,以腹式呼吸为主要方法,以强攻硬取为主要风格。泰国拳的技术体系独具一格,具有独特的训练方法,高度的实效必性,明显的战术意图顽强的抗击打能力,并且拥有令人刺激的欣赏价值。它的形成与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泰国拳与中国散打具备技术的同源性,都与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右以牙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从而在各自的技术体系中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中国散打右以借鉴泰国拳的肘、方法,加强抗击能力的训练,加强拳腿的硬度及力量训练,增强自身的格斗对抗能力。

以上是本人一点见解和体会,有不当之处,希望同道斧正。

 

 

参考文献

(1)         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D.G.E.霍尔.东南亚史(M)商务印刷馆出版,1982

(2)         列.巴.马特维也夫,姚颂平译.竞技运动形成理论(M).H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3)         张耀武,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         马世坤.泰国拳(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

(5)         坤青.泰拳揭秘(J).中华武术,2001

(6)         中国功夫决战泰国泰拳散打争霸赛VCD  黑龙江文化音像出版社.2002.1

(7)         马云芳.从中泰之战,看武术散打的发展趋势.2002

(8)         关文明.中国武?

 

转自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散打与泰国拳的比较浅析之二(转载)_无聊才读书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