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物与职业中毒–(六)

六、苯的氨基与硝基化合物

  苯或其同系物(如甲苯、二甲苯、酚)苯环上的氢原子被一个或几个氨基或硝基取代后,即形成芳香族氨基或硝基化合物。由于在苯环不同位置上的氢由不同数量的氨基或硝基、卤素或烷基取代而形成种类繁多的衍生物。常见的有苯胺、苯二胺、联苯胺、二硝基苯、三硝基甲苯、硝基氯苯等,其主要代表为苯胺(C6H5NH2)和硝基苯(C6H5NO2)。
  (一)苯胺
  C6H5NH2分子量93.1
  1.理化特性
  苯胺又称阿尼林(aniline)、氨基苯等。纯品为无色抽状液体,易挥发,具有特殊臭味,久置颜色可变为棕色。熔点-6.2C,沸点184.30C,蒸气密度3.22g∕L,中等度溶于水,能溶于苯、乙醇、乙醚、氯仿等。
  2.接触机会
  (1)在自然界少量存在于煤焦油中。
  (2)苯胺合成。工业所用的苯胺均由人工合成,用硝酸作用于苯合成硝基苯,再还原成苯胺。
  (3)苯胺广泛用于印染、染料制造、橡胶(硫化时的硫化剂及促进剂)、照相显影剂、塑料、离子交换树脂、香水、制药等工业。
  在生产过程中苯胺挥发,或加热(沸腾)时,其蒸气可经呼吸道吸人;在苯胺分装及运输、搬运中,容器破裂,液体泄漏沾污皮肤,可引起急性中毒。
  3.毒理
  苯胺可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进人,但在生产过程中经皮吸收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液体及其蒸气都可经皮吸收,气温越高、空气湿度越大,皮肤吸收率越高。
  经呼吸道吸人的苯胺,可在体内滞留达90%。经氧化后生成毒性更大的中间代谢产物——苯基羟胺(苯骸),然后再氧化生成对氨基酚与硫酸、葡萄糖醛酸结合后,经尿排出,约为吸收量的13%~56%。苯胺吸收量的增加,其代谢物对氨基酚亦相应地增加,故接触苯胺工人,尿中对氨基酚量常与血中高铁血红蛋白的量呈平行关系。少量苯胺以原形态由呼吸道排出。
  4.毒性作用
  苯胺的主要毒作用是苯胺代谢中间物苯基羟胺(苯骸),有很强的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的能力,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功能,造成机体组织缺氧,引起xxxx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其他脏器的一系列损害。
  5.诊断与处理原则
  (1)诊断原则
  根据职业史,相应的临床表现,结合现场职业卫生调查,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类似疾病(如亚硝酸盐中毒),方可诊断。诊断及分级标准见教材P—108。
  (2)处理原则
  ① 现场处理。迅速将患者移出现场,除去苯胺污染的衣服,用75%酒精或温肥皂水(勿用热水)反复擦洗污染皮肤,防止继续吸收人体内。
  ② 给予特殊xx剂。高铁血红蛋白浓度在30%至40%时,应使用xx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特殊xx剂—美蓝。美蓝本身也是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剂,但它及其还原产物可构成一个可逆的氧化-还原系统。小剂量(1~2mg∕kg)时,可xx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其机制是: 在葡萄糖脱氢过程中,还原型辅酶II的氢被传递给美蓝,使其变成白色美蓝,后者使高铁血红蛋白还原成为血红蛋白,达到xx目的;而白色美蓝又被氧化成美蓝,故在此过程中,美蓝起了氢传递体的作用。与此相反,大剂量美蓝(10mg∕kg)则促进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形成。具体用量与用法见教材P—108。
  ③ 对症xx 有溶血引起重度贫血时,可适量输血200~400ml, 有肝、肾损害症状时,同内科xx原则。
  6.预防措施
  (1)改革生产工艺和设备,尽量用低毒、xx代替有毒的新工艺方法。如用硝基苯加氢法代替铁粉还原法生产苯胺,可杜绝工人因进入反应锅内去除铁泥而引起的急性中毒。生产设备应密闭化,自动化。加强通风,便车间空气苯胺浓度达到并保持在{zg}容许浓度以下。
  (2)加强设备检修,遵守操作规程,防止生产中的跑、冒、滴、漏。
  (3)加强个人防护,操作工人应穿着防护衣靴。
  (4)定时体检和就业前体检;凡有肝、肾疾病,血液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者,以及慢性皮肤病损如慢性湿疹者,不宜从事接触苯胺作业。
  (二)三硝基甲苯
  C6H2CH3(NO2)3分子量:227.13
  1.理化特性
  三硝基甲苯(trinitrotoluene)有六种同分异构体,通常所指的是2,4,6-三硝基甲苯,简称TNT。为无色或淡黄色单斜形结晶。熔点820C,比重1.65,沸点2400C(爆炸)。本品极难溶于水,易溶于丙酮、苯、醋酸甲酯、甲苯、氯仿、乙醚。突然受热容易爆炸。
  2.接触机会
  (1)三硝基甲苯作为xx,广泛应用于国防、采矿、开凿隧道,
  (2)在粉碎、过筛、配料、包装生产过程可产生粉尘及蒸气。
  3.毒理
  三硝基甲苯可经皮肤、呼吸道及消化道进入人体。在生产条件下,主要经皮肤和呼吸道吸收。近年来,特别注意皮肤吸收的重要性,TNT有亲脂性,很容易从皮肤吸收,尤其气温高时,吸收量增加。
  进入体内的三硝基甲苯在肝微粒体和线粒体的参与下通过氧化、还原、结合等途径进行代谢。其代谢问题至今不明确。但接触TNT工人尿内可以检出4-氨基-2,6-二硝基甲苯(4-A)、2-氨基-4,6-二硝基甲苯(2-A)、原形TNT,以及2,4-和2,6-DA(2,4-二氨基硝基苯和2,6-二氨基硝基苯)以及其他代谢物。
  工人尿内4-A含量最多,也有一定量的原形TNT,因此,尿4-A和原形TNT含量可作为生物监测指标。
  毒作用机制 有关TNT毒作用机制还未xx阐明,近年的研究表明,三硝基甲苯可在体内多种器官和组织内(肝、肾、脑、晶体、睾丸、红细胞等)接受来 自还原辅酶II的一个电子,被还原活化为TNT硝基阴离子自由基,并在组织内产生大量活性氧,可使体内重要还原性物质如还原型谷胱甘肽、还原型辅酶II含量明显降低,进一步可影响蛋白质琉基的含量。TNT硝基阴离子自由基、活性氧可诱发脂质过氧化,与生物大分子共价结合并引起细胞内钙稳态紊乱,导致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破坏,细胞内代谢紊乱甚至死亡,从而对机体产生损伤作用。
  4.毒性作用
  (1)TNT 对人的毒性作用 主要是对眼睛晶体损害(以中毒性白内障为主要表现)。发病缓慢,一般需接触TNT 2~3年后发病。病随接触工龄增长而增多,且损害加重,晶体损害一旦形成,虽脱离接触仍可继续发展。有关白内障形成的机制尚不清楚。
  (2)肝脏损害 肝脏是TNT毒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接触TNT工人早期体征为肝大(或)脾大。肝肿大程度与肝损伤严重性并不平行,如果继续接触TNT,则除肝大外,肝脏质地变硬,脾肿大一般在肝肿大之后,严重者可导致肝硬化。
  国内调查 肝肿大检出率与TNT白内障的病变程度之间并无平行关系。
  5.诊断与处理原则
  (1)诊断原则
  根据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3231-82),急性或亚急性中毒,根据毒物接触史,临床表现,诊断不难;慢性中毒,根据职业接触史、肝脏及眼晶体损害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结合职业卫生学调查及必要的动态观察,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肝脏、眼及血象改变,方可诊断。具体诊断及分级标准见教材P111。
  (2)处理原则
  ①一旦诊断,即应调离TNT作业,给予及时处理,如适当休息,增加营养,对症处理等。
  ② 劳动能力鉴定
  6. 预防措施
  (1)降低作业环境中TNT粉尘及蒸气浓度。加强密闭通风,隔离操作。矿山爆破后,应通风一定时间,待粉尘降低后才可进人操作。
  (2)加强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工作时要穿“三紧”工作服,(袖口、领口、和袜口三紧),工作后彻底淋浴。可用10%亚硫酸钾肥皂洗浴、洗手,该品遇三硝基甲苯变为红色,将红色全部洗净,表示皮肤污染已去除。也可用浸过 9 :1的酒精、氢氧化钠溶液的棉球擦手,如不出现黄色,则表示三硝基甲苯污染已xx。
  (3)卫生保健措施
  ① 就业前体检 职业禁忌证:乙型病毒性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各种肝病疾患、各种血液病、各种原因的晶状体混浊或白内障、严重的全身性皮肤病。
  ② 作业工人定期体检 每年1次,着重对肝脏、晶体检查,及时发现患者并予妥善、积极处理。

郑重声明:资讯 【毒物与职业中毒–(六)】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