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推进首都儿科研究所科学发展_天使在流泪_新浪博客
改革推进首都儿科研究所科学发展

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白波
    自2000年起,北京市科委开始实施各种政策促进市属社会公益院所改革发展,14家市属医疗卫生领域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利用这一契机逐步成为为首都公共卫生事业提供长期性、公共性、基础性、连续性科技支撑的重要科研力量。

  首都儿科研究所正是其中的一家。近几年他们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研综合实力,在儿童群体卫生、临床基础医学与分子医学三大领域的科研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充分发挥了公益型科研院所的重要作用。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高

  儿科是感染性疾病流行的晴雨表。

  2008年流感肆虐之际,首都儿科研究所在{dy}时间总结临床特点及流感样病例特征,及时跟踪xx效果和总结病情转归规律,并为政府公共卫生决策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依据,充分体现了公益科研院所公共服务意识的提高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增强。在手足口病防治等应急医疗救治工作中也从容应对、快速反应,这都离不开此前首儿所针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建立起的条件平台。

  2005年—2007年,在得到北京市科委的专项支持后,首儿所将50%的专项经费用于加强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了实验室研究资源共享机制,提高了公益科研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首儿所病毒研究室建立的病毒病原诊断技术平台除了完成日常研究工作外,还在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北京市某些中、小学校内急性呼吸道感染暴发流行,他们为市疾控部门及时提供了病原学信息;在一些综合医院院内感染腹泻暴发流行时,他们又在{dy}时间做出了Noro病毒的病原诊断,为政府决策及时控制疫情和预防进一步扩散提供了技术支持;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时,首儿所经过多种病毒病原的检测和鉴定,及时报告北京市儿童的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为CA16,有小部分经病毒分离和基因检测确认为EV71,并做出北京不会发生大规模流行的正确预见,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除了突发性事件的快速反应外,首儿所还利用自己的专长进行了一些长期调查研究项目,为社会服务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和建议。该所流行病研究室承担的“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肥胖、高血压、Ⅱ型糖尿病和血脂紊乱症流行病学现况调查”,在国内首次全面、准确、系统地报告了北京市18岁以下人群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紊乱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和分布特征,提出了一系列评价儿童青少年人群发育和健康水平的指标体系和标准。

  围绕这些研究成果,他们与中华预防医学会共同主办了{dy}届全国儿童代谢综合征诊断与预防学习班、第二届全国儿童成人病{zx1}进展与适宜技术学习班,向来自全国临床、预防、实验诊断的专业技术人员介绍相关领域的{zx1}知识和技术,培训近500人次;并通过全国优生优育学习班及北京市预防医学会继续教育学习班等介绍儿童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相关知识和进展,广泛推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这项研究的数据、结果、技术指标和标准已编入我国首次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流行病学新进展》第11卷和《生命科技前沿》三部专著中;成人慢性病已列入由北京市卫生局和市教委联合发布的《北京学校卫生规划》(2006—2010),作为“十一五”期间考核学校卫生工作的健康指标之一;本课题产生的高血压和血脂紊乱诊断标准,已作为北京市中小学生每年常规体检筛查高危儿童标准。

  科研综合实力提升

  随着院所的改革发展,首儿所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爆发力,近些年承担着科技部、卫生部、国际组织和国际间的多边合作类和北京市一系列关系到胚胎发育、出生缺陷、婴儿喂养、生长发育、儿童常见和疑难疾病、人口健康、社区医疗等方面重大项目的研究。

  该所常年承担各类课题百余项。其中有国家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国家973、863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和市自然基金项目。课题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一批优秀研究项目先后获奖,其中有{gjj}奖7项、卫生部和北京市各类科技进步奖70余项。

  调整学科方向和领域是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改革和发展中,首儿所通过结构调整、资源优化,在现有的10个基础研究室和4个临床实验室的基础上,形成重点学科群,培育整体竞争能力、跨学科融合能力和本专业xx前沿的能力,实现高级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基地建设和高水平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

  在发展中,他们注意抓住儿科医学发展的重大机遇,突出科技支撑地位,调整科研结构,挖掘研究潜力,明确以儿科感染、出生缺陷的防控、儿童成人病、儿科临床重大诊疗技术的改进为主要突破点,坚持科技创新,组建{gjj}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正在形成一个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儿科重点学科群。

  科研成果转化迅速

  经历改革的首儿所,更加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目前该所已拥有、申请发明专利共7项。

  该所董声焕教授牵头研制的用于xx和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xx高效肺表面活性物质———“珂立苏”,于2005年底获得国家xxx下发的Ⅱ类新药证书,2006年4月年正式上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珂立苏”作为国内xx研发生产、上市进入临床,用于预防和xx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xx,从开始基础研究到获得新药证书历时22年。

  “珂立苏”进入临床使用后,对救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特殊疗效,可有效降低我国新生儿死亡率,为患儿的救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首儿所还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发的“地西泮直肠用溶液”临床试验批件。大批的科研成果正通过各种方式迅速转化成直接服务于百姓的“福音”。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改革推进首都儿科研究所科学发展_天使在流泪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