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宫的遗憾_无心成雨_新浪博客

如愿以偿地踏上了北京的土地,{dy}站自然是故宫。

 

出了地铁天安门东站,便看到天安门伫立在面前。

天安门,是进入紫禁城的{dy}道门,明称承天门,后来被顺治帝给改了。

据说李自成攻入北京时,来到承天门下,搭弓射箭,瞄准了那个“天”字,谁知射偏了。

于是,紫禁城的主人不仅易了主,而且还易了族。

 

站在天安门城楼前,xxx画像经过祖国六十华诞的装裱一新,看上去神采奕奕,慈详而庄严。

小时候,一提到天安门,那首歌就会不自觉地从脑海中溢到嘴边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lx}xxx,指引我们向前进”

所以,天安门在我们这一辈的心中,政治意义更大于历史意义吧。

 

广场上,人很多都急不可耐地挤过金水桥想直达午门,去通往那座闻名瑕耳的故宫。

天安门,端门,只不过是必须穿越的悠长的隧道

然而,站在这“隧道”下,厚达十余米的城墙以及上面的城楼,却是皇家紫禁城的{dy}道防护

谁又会想到,他们才是真真正正地见证了明清两代500多年的风雨历程。

 

午门并不如我想像地那么宽敞开阔,周边太多的游人,还有无数xx食物的小摊

只有抬起头,才能越过人流,看到午门斑驳的城墙和寂廖的角楼

这里的角楼并不像故宫其它东南西北四个角楼那么出名,形制也不怎么美

现在{zd0}的功能可能就是沿门柱装几个探头或者探照灯之类的吧

 

排队进入之前,租借了一个语音讲解器,十元钱,看似挺好

不过这东西,讲解地虽然详细,但是却时时让我气不打一处来,进入后宫气尤甚

 

一路摆弄讲解器,便来到太和门,当然还有比太和门还要出名的两尊明制青铜大狮子

听说迎奥运的时候曾大肆整修故宫,唯独这两尊铜狮,当时还用特制的防护工具做了隔离

太和门是故宫里面最雄伟的一道宫门了,说是宫门,真的感觉比普通宫殿还要大。难怪明朝的皇帝都在这里“御门听政”。

太和门的左边有一幅很大的故宫平面图,还附了游览路线,很多人都冲去拍照了,

我也拍了一张,这个应该算是最官方的了吧,吼吼。

 

太和门广场跃然眼前了,这种跃入眼帘的感觉,就像是强制性地让你忽略广场上还有那么多游人。

这就是故宫的气场吧。

 

太和殿的檐角有十个走兽,兹证它是中国等级{zg}的古建筑。

踏上三层平台,接近主殿,内景却很难看个仔细。游人全涌在拦杆外拍照,虽然我也算比较高了,可是除了那块乾隆御提的“建极绥猷”篇额,什么都没看清楚。

好吧,我承认,让我很不爽的事情从这里开始了,以后还会碰到很多。

 

中和殿和保和殿,听讲解器介绍每一朝都有不同的功能,实在记不得那么多了

而且游人把殿正门围得水泄不通,我也不想去挤这个热闹

不过,唯有那褪色严重殿匾,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比起太和殿的簇新,实在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出了保和殿,回头看到了大石雕,老实说我对雕工没啥兴趣,皇家用品当然是找{zh0}的工匠

技术难点在于能把那么大一块石头从西郊房山运过来,着实不容易,听说是用冰块铺路一路拉过来的

可是,乾隆为啥一定要把明代的石刻全凿去再雕上新的呢,难道只有九条蟠龙才能证明满清的“九五{zz1}”吗?

 

外朝三大殿都是建在汉白玉的三层平台上面的,站在保和殿外,可以看到后宫的很多黄瓦红墙,层层叠叠

除了开辟做博物馆的东六宫,保持宫庭原样的西六宫,还有很多宫殿并没有开放供游人参观。

其中,一些是博物院的藏品库房,一些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

而另一些,则可能已经破败而无法修缮,或者是本也没有修缮的必要,甚至,还会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开放

于是,很多传说就是从这些欲窥而不能的重重楼宇中传了出来。

这其中的原委,究竟曾经发生了些什么,大概也只有在紫禁城中经历过的人,才能知道。

而我们,就为这些古人留些隐私吧。

 

进入乾清门,就是皇室的生活起居场所了。

做给天下人看的表面文章已经结束,而真正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乾清门是从顺治帝起清代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

尤其是康熙帝在位六十年,几乎不曾因事而废。这点确实很让人佩服,不愧为千古一帝。

还看到了顺治御笔的“正大光明”,这应该算是故宫里面{wy}的顺治御笔吧。

我不喜欢清朝,年少时看过那么多的清宫戏,更为自己以前的孤陋寡闻,和深受毒害而感到羞愧。

但是,说句实话,顺治和康熙两朝还没有使我xx失望,甚至雍正也算励精图治吧。

 

有个奇怪的现角,外朝三大殿,包括太和门,门匾上只写有汉字,

而进了乾清门,包括后宫各宫,所有的门匾上都是汉字和满文两种书写规格。

记得以前在某本书上读到过相关内容,似乎是民国的时候把三大殿的满文挖掉了,

不过因为没有亲眼所见,印象不深就忘记了。

 

交泰殿从乾隆始,就是存放二十五枚象征皇权的玉玺的地方。现在里面摆放着的,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还是仅仅只有一个空箱子呢?

想想乾隆真的很无聊,故宫里面有太多他留下的印迹

和国事政事相关的不多,障显皇权附庸风雅地倒是不少,提词对联不计其数。

很多现在的形制就是他在更改原状后保留下来的,这不还建了个宁寿宫吗。

 

坤宁宫是明代皇后的居所,奇怪的是寝宫并不面南,而是坐西朝东,据说是清代仿盛京清宁宫改建的。

里面还陈列了几口大锅,据说是给朝臣在某些节日祭祀的时候烧肉吃的,而且还不加盐。

满族奇怪的风俗啊!

 

时间不是很充裕,所以我们没有去看东六宫的钟表馆和珍宝馆等馆藏,还有那让人不爽的宁寿宫一带,而是选择了经御花园到西六宫的参观路线。

 

对御花园无感,形制有些局促,似乎要在有限的空间里面融合一切供皇室娱乐的原素。居然还搬来很多太湖石搞了个堆秀山。

可是地方就那么点儿,只能螺丝壳里面做道场了。誉为玲珑别致我看也真的是没办法的事情。

钦安殿以前还住过明代洪熙帝,这个得不到认可的太子,只能在“宫后苑”低调生活,若不是“三杨”匡护有功,也不知道是不是能从这里搬出来呢。

 

记得小时候看清宫戏,印象最深的从来不是雄伟壮阔的大殿,也不是八卦丛生的后宫,而是那一条条将后宫和外朝隔开的长街。

一眼望不到尽头红墙,从旁伸出几宇黄瓦的门檐,里里外外每天不知上演怎样的好戏。

而长街隔开的,何止是百姓和皇家的悬殊地位?也是宫里人永远地远离了世间平凡,卷入了若喜似悲的宫闱帐幔

坐在长街的座椅上发呆,如果我也可以穿越,大约宁可是一个提灯巡街的宫女或者太监吧。呵呵。

 

西六宫的行走,边听着语音器的解说,一路让我很不愉快,只因“慈禧太后”这四个字是出现频率{zg}的。

伴随着的当然还有清朝末年走样的,别扭的,畸型的,苟延残喘的宫廷生活。

 

出了西六宫离关门的时间大概还有一个小时,原本还可以再去东六宫转转,抓紧的话一定可以走得下来。

我却一点也不想再去了,xx失了兴趣。表面说是以后肯定还会有机会再来,何必走得如此着急。

可是,今天当我在这里一边回味故宫映入眼帘的眼象,一边任由脑海中种种历史片断不断跳跃时,

我不知道以后真的再次来到故宫,是否还会像当时那样,兴趣全无原来是不忍细看。

心底里的那种惆怅,挥之不去。

 

自认为不是一个特别爱国的愤青,也不懂什么民族大义,可是沉重的历史仍然左右了我的喜恶。

越是有兴趣的事情,越是要千万百计去获取各种信息;可是当知道得越多的时候,却发现眼前的种种已然模糊

抹去迷雾,一切都变得陌生而令人失望,更加有些不愿面对了吧。

就像这座故宫,曾经领我神往的紫禁城。

 

刚开始提笔的时候,只是想写行走故宫的所看所想,没想到越写到后面却越发沉重了。

原来还想贴图的,还是算了吧,旅游应该是件开心的事情。

游记却是令人沮丧。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关于故宫的遗憾_无心成雨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