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知识(二)_冀司警院信息技术部学生会宣传部_百度空间

三、临震处置技巧

避震要点 :

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扼住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汶川地震中,我省的部分学校出现了倒塌压死压伤学生以及学生盲目避震跳楼致死或被踩踏挤压致伤的惨剧,凸显出一些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缺乏必要的防震减灾知识,还没有掌握足够地震应急避险技能的问题。如果说震前师生掌握了地震基本知识和防震减灾应急避险措施,惨剧就可能不会发生了。
    那么师生应该如何避震呢?

●抓住震前十几秒钟
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一定准备,震时又能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   

● 震时是跑还是躲?
    专家认为: 大多数地震是有感或轻度破坏地震,所以遇震时一定要xx,并就地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xx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上课时地震怎么办?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
1、保持清醒的头脑

这句话说起来较为容易,真正一旦发生事情,绝大多数的人是难以做到的。所以人在清醒时进入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首先要仔细观察、分析环境:

(1)设想好疏散(逃命)的线路,为自己设计最短、xxx的线路到达较为安全的暂停地。

(2)观察如果来不及跑出去,可以暂时待的地方(如站在房间的角落处、避开大梁处等)。

(3)随时关注房间已经有裂隙的部位。

2、疏散有序

有序的人群加大了流通的速度,增加了保住更多人数的可能。在这种时候不能争先恐后,造成堵塞。

3、打开一切通道,将所有紧闭的门打开,加大疏散通道的总宽度。上课或上班必须打开门(不要关门),减少疏散所耗时间(如果在房间内过夜的人更要注意疏散通道的畅通)。

   4、楼梯间由于空间大,墙体稳定性较差,要避免在楼梯间内作较长时间的停留。

    5、在建筑抗震设防中,设防要求高的,不希望设计凹凸,这些部位是抗震的薄弱部位(需要作设防处理),所以建筑有转角的部位{zh0}不要停留。

6、不要在高墙、门窗下停留,防止建筑部件或玻璃碎片伤人。

●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在食堂、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
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 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后悬挂物
●在行驶的电(汽)车内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避开其他危险场所: 狭窄的街道; 危旧房屋,危墙; 女儿墙、高门脸、雨蓬下; 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地震时在楼房如何应急避震?

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 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其次,可躲藏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也可转移到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的地方,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大。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的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因熟睡来不及躲避者,应当“伏而待定”,切勿仰卧,侧过身来也能争得生存的机会。

●夜间发生地震

夜间发生地震,不要因为寻找衣服和穿衣,而耽误时间,要争分夺秒地向安全地点转移。不可以转移到安全地段因未穿外衣,又返回取衣服。
●在户外怎样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高xx囱、水塔下,避开立交桥等一类结构复杂的构筑物;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避开危险场所,如:狭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高门脸等。
●在家庭怎样避震
在楼内,应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在平房,根据具体情况或选择小开间、坚固家具旁就地躲藏,或者跑出室外空旷地带。地震后房屋倒塌有时会在室内形成三角空间,这些地方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它包括炕沿下、坚固家具下、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因此,当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里要注意利用它们。

室内避震要注意:保持xx并迅速关闭电源、燃气,随手抓一个枕头或坐垫护住头部在安全角落躲避;躲避时不要靠近窗边或阳台上去!千万不要跳楼!
●在街上行走时如何避震?
  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zh0}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xx,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遇到地震要xx,仔细分析莫慌张。首先判断震远近,胸中有数才好防。

●     被埋压怎么办?

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你要尽量改善自已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 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     自救与互救

据统计,唐山大地震,震时被压埋的人数为57万人,通过自救、互救脱险的人数达45万左右。一般来说大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埋人员生存率达99%,由此可见,自救、互救是减少伤亡的主要措施之一。
  自救:它要求被埋压人员
  (1)有坚定的生存毅力,xx恐惧心理,相信能脱离险地。
  (2)不能脱险时,应设法将手脚挣脱出来,xx压在身上的物体,尽快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等待求援。
  (3)保持头脑清醒,不可大声呼救,用石块或铁具等敲击物体来外界联系,保存体力,xxxx。
  (4)想方设法支撑可能坠落的重物,若无力自救脱险时,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等待救援。
    互救: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主意听被困人员的呼喊、xx、敲击声;
  (2)要根据房屋结构,先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再行抢救,以防止意外伤亡;
  (3)先抢救建筑物边沿瓦砾中的幸存者,及时抢救那些容易获救的幸存者,以扩大互救队伍;
  (4)外援抢救队伍应当首先抢救那些容易获救的是医院、学校、旅社、招待所等人员密集的地方。
  (5)救援需讲究方法。首先应使头部暴露。迅速xx口鼻内尘土,防止窒息,再行抢救,不可用利器刨挖;
  (6)对于埋压废虚中时间较长的幸存者,首先应输送饮料,然后边挖边支撑,注意保护幸存者的眼睛;
  (7)对于颈椎和腰椎受伤的人,施救时切忌生拉硬抬;
  (8)对于那些一息尚存的危重伤员,应尽可能在现场进行救治,然后迅速送往医院和医疗点。
         四、震后自我情绪调整

  ● 避免、减少接触压力源:比如少道听途说,或刺激的消息。应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获得消息。

  ●让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大胆说出你的恐慌。这时{zh0}选择电话、上网等方式沟通,还可做一些平时爱做的活动等。

  ● 不要孤立自己。要多和朋友、亲戚、邻居、同事或心理辅导团体的成员保持联系,和他们谈谈感受。

  ● 近期少安排些事务给自己,一次处理一件事情。

  ● 规律运动,规律饮食(尤其青菜、水果),规律作息,照顾好身体。注意这段时间xxx容易变差,小心感冒。

 ● 学习放松技巧,如听音乐、打坐、瑜珈、太极拳或肌肉放松技巧(可请心理专业人员教导)。

● 做紧急处理的预备:逃生袋、电池、饮水、逃生路线等,多一点准备可让自己多一份安心。 

五、灾难中我们怎样帮助自己

面对如此大的冲击,在灾难发生后,尽速的让我们回复日常的生活状态是最重要的。以下就是一些简便的方法让我们可以用来帮助自己。

我们要:

保证睡眠与休息,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松和锻炼的活动。

保证基本饮食,食物和营养是我们战胜疾病创伤,康复的保证。

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人员表达。

我们不要:

不要隐藏感觉,试着把情绪说出来,并且让家人一同分担悲痛。

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逃避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痛苦,要让别人有机会了解自己。

不要阻止亲友对伤痛的诉说,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痛苦,是帮助他们减轻痛苦的重要途径之一。

不要勉强自己和他人去遗忘痛苦,伤痛会停留一段时间,是正常的现象,更好的方式是与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起去分担痛苦。

     



郑重声明:资讯 【地震知识(二)_冀司警院信息技术部学生会宣传部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