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老三届校庆七十周年活动
《老三届同学文集》征文:
继承父亲的衣钵
———我的下岗创业之路
黄国和
我的父亲是个满腹文章的读书人,同时又是一个从事陶瓷生产的实业家。早在抗战时期,他从天翼中学毕业后,便接过祖父手中的家业,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一个读书人挤身陶瓷行列,这在当时的陶瓷界里尚不多见,但父亲抱定"不干名利列公卿"的思想,把陶瓷作为自己的事业,一干就是数十年。解放后公私合营,他又成了一名陶瓷公司最早的职工。
说来也怪,父亲与陶瓷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而我却几乎一生与陶瓷无缘。还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就业找工作,不能象现在这样可以自由选择,只能由政府劳动部门统一安排。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中六八年高中毕业生,同在校的同学们一样,经由学生、下放、上调三部曲,被招工在一家三线电子工厂工作。
在工厂里,什么重活都干过,当过打杂工、装卸工,还在食堂里做过两年的炊事员。虽说名声难听,却饱尝了几年的口福。当然,由于自己的努力,工作环境逐渐得到改善,搞起了技术管理,并脱产读了三年书,当了厂里的工程师和中层干部。可以说,我的大半生全交给了工厂。尽管后来企业改制,下岗回家,我并没有半点怨言。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许多下岗人员,开始选择重新创业。在我家附近,个人创办的陶瓷作坊就有十余家之多。平时闲来无事,喜欢这家瞧瞧,那家看看。每当看着他们精巧熟练的制瓷手艺,把泥做成坯,再把坯烧成瓷的奇妙过程,常常赞叹不已。还有那陶瓷市场里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瓷器,让人看得眼花辽乱,美不胜收。突然之间,脑海里也萌发了开作坊做瓷器的念头。
我的想法,得到了老伴的赞同,因为她也是一位下岗者。既然主意已定,说干就干。于是乎租场地焉、买设备焉、建窑炉焉、请师傅焉,一时忙得晕头转向。好在出身陶瓷世家,身上或许有父辈遗传下来的陶瓷基因,没想到说干竟干成了。从此,陶瓷改变了我的生活,成了我形影不离、整日打交道的伙伴。
回想创业之初,全家人一齐上阵,没日没夜扎在作坊中,从配料开始,到制坯、上釉、烧成,样样都得从头学起,其中之辛苦不必言也。小小的作坊,在全家人的努力下,办得颇有起色,生意一年好似一年,一年旺似一年。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我的老伴在整个创业过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所有成绩应该归功于她。如今又搞起陶瓷彩绘加工,并在广场金昌利开了一间陶瓷店,虽说生意不大,但满足一家人的生活足足有余。
我原本是个对陶瓷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在作坊中边学边干,通过实践,特别是烧成工序,自己动手,亲自烧窑,不断积累经验,几年下来,竟然掌握不少要领,成了所谓的"行家里手"。无怪乎许多同学和好友,一见面总会开玩笑地说句:"没想到你真的继承你父亲的衣钵了。"
是的,我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因为陶瓷是景德镇的"祖业",也是我的家业,我愿为这份家业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陶瓷是景德镇的文化精髓,我愿为此献出自己的一份余热。陶瓷需要传承,需要我们一代代去继承、去宏扬、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