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M杂志的硬伤
随便拿出一本新创刊的DM杂志,给人的感觉都和《目标》一样:铜板纸、全彩色、100多页、A4尺寸,美观而又厚重。那么,这种简单的模仿会不会成功呢? 因为DM杂志有四大硬伤。
1,单册成本
当年《目标》创刊的时候,国内DM市场还是一片空白。薄薄的16页纸,就可以拿得出手,成本十分低廉。没拉到广告也无所谓,印刷花不了几个钱。可现在不行了,234页的厚度,全彩色的铜版纸,一本高达20几元的印刷费,成本已经很高了。
2,发行量
现在的《目标》,已经发行到全国各地,数量达几万册。新杂志不可能一步到位,如果想一步到位,那印刷费用之高也是非常恐怖的。不能一步到位,发行量就必然小,很小的发行量,影响就小,也不可能有好的广告效果。
3,广告效果
说到广告效果,当年《目标》创刊的时候,因为没有竞争对手,广告就比较好拉,人们因为没有多少DM看,只能看《目标》,所以《目标》的广告效果也不错。但是现在呢?杂志多了,人们的选择余地也多了,可以不看你的杂志,也就同时没有看你的广告。广告效果也就很差了。
这种效果不好,是所有的杂志的效果都不好,包括《目标》。但是我们刚才说了,现在的《目标》已经发行到全国,发行量扩大了。它现在可以依靠它的发行量提高广告效果,而新杂志却不行。新杂志如果像它那样一下子印几万册,全国发行,成本将会猛增,但广告却并不会增加多少。还是那句话:“做生不如做熟。”广告主和读者都不会一下子接受一个新面孔:广告主不会相信你真的会给他带来效益,读者也不一定喜欢上你。
4,免费
免费不是DM的优点吗?怎么又成了伤害?是的。这来源于人性上的原因——容易得到的不会珍惜。在这方面,日本吉良俊彦的《资讯零元》带来了很多启迪。比如“杂志是{wy}的‘个人购买媒介’,即一个家庭中爸爸、妈妈、孩子都会各自购买符合自己兴趣的杂志。对于花钱买的东西,人们会产生珍惜对待的行为和心态,就像餐厅提供的免费饮水,即便很好也常常会剩下,如果是自己买的水肯定是走到哪带到哪。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这种心态属于一种价值认定,免费的东西无论成本多高,因无偿获取,消费者对其心理价值认定就为零,得失无所谓;花钱的东西即使再便宜,消费者也会很自然地将获取成本等同于东西的价值,因而得失慎重。当这种心态转移到杂志上,产生的结果就是读者会珍藏买来的杂志,并反复阅读,杂志上广告的被关注次数也会成倍数增长,所以杂志是让受众对广告理解最深的媒介。”
二、广告拉锯战
当然我们的杂志策划人是很聪明的。实际印3000册,却告诉广告主印了3万册,甚至30万册都敢说!但是广告主也没有几个是傻瓜,他们测算一本杂志值不值得做广告通常有两点:一是算你的成本,二是看广告效果。
关于成本。10元一本的杂志印刷3万册,需要30万元,一年要360万元,加上编辑、管理、邮寄等各项费用,一年的支出约为600万以上!一个整版广告才3000元,数一数才总共五、六个广告,每月最多3万元的收入,支撑600万元的费用,不可能。
广告效果的测试就更直接。签了一个客户,问问他:“您是在哪儿看到我们的广告的?”电视?报纸?怎么就是没有杂志呢?
当然我们现在的杂志策划人已经聪明到找托儿的地步了。在全国各地找几个要好的朋友,打电话:“喂喂……是某某公司吗?呵呵……我在某某DM杂志上看到你们的产品了……”
这样的结果就是刊登广告之后,会来几个电话,但是结果还是没有音讯,还是没有效益。广告主上当之后会更加小心谨慎,拉广告就更加困难。广告少了,自然没钱印刷,印刷量再一少,广告效果就更差,就更加没有人愿意做广告。如此这般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现在已经不是DM杂志这么做了,很多在全国有影响的刊物也这么做:对外号称发行量30万册,实际才3000册,分给60个广告商一人50本就完事了——这怎么可能有效果?于是,既然大家都没效果,那就比名气、充门面、比精美,在旁门左道上下功夫。但是,这些终究只能骗一时,骗不了一世的。
骗的{zg}境界是什么?是别人还没有相信,自己就已经相信了:我的发行量就是30万册!
这么下去,我们的行业给别人的印象就是骗子,我们自己也会多出很多精神错乱的策划人。
后记: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提醒投资人和策划者:如果不理解DM行业的成败关键,就冒然出手,结果可能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蛋糕虽然很大,但是在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前,{zh0}谨慎从事。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