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电脑报》笔记本整机周刊
当苹果的平板电脑才被曝光时,微软就有了与之对应的概念产品——Courier平板电脑。然而当iPad上市热卖一个月后,微软却xx尴尬地宣布取消 Courier计划。事实上,在平板电脑领域,微软的“利空消息”可说是接二连三,出了少量山寨势力外,几乎没有大厂提及微软的Windows或 Windows Mobile系统,就连PC界多年的“战友”惠普也于近日宣布放弃Windows平台的Slate平板电脑产品……在平板电脑领域,微软系统似乎已被业界抛弃。

战友皆说拜拜  转投谷歌怀
苹果的平板电脑iPad销量突破100万台仅仅用了28天,而业界公认是最成功手机产品的iPhone上市之初销量突破100万台用了74天。这一数据已经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平板电脑已开始走红。然而有趣的是,在平板电脑开始走红之时,大部分微软的“战友”——PC厂商却显得“不着急”,惠普专心于收购Palm、联想在重推LePhone、华硕在捣鼓ASUS@Vibe……其实他们并非不急,以上举措,都在为自家移动应用的发展布局。待到手机产品软件服务平台体系搭建完成时,PC厂商就会大规模切入平板电脑领域。

为平板电脑这类移动应用产品布局需要一定时间本不足为奇,但PC厂商的这种“不着急”态度中,其实也传递出了“放弃Windows”的信息。从三星、东芝公布的平板电脑产品计划来看,它们都将采用谷歌的Android系统。而微星、联想、宏碁等PC厂商,在未来的平板电脑计划中,也都从未提及“微软”二字。即便是在平板领域动作最快的PC厂商戴尔,其平板电脑产品Streak也已向微软系统说拜拜,转而投入谷歌Android的怀抱。

系统+模式多重问题  缺乏竞争力

为什么在平板领域,PC厂商全部向微软系统说拜拜?这是一个颇值得研究的问题。

有人提到了授权费用问题——由于Windows和Window Mobile(以下简称WM)都是要收费的,即便是WM系统,授权费用也高达每台20美金,而Android则是免费的。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生产制造端来说,20美元的成本增加不是小数字。然而,微软的操作系统在平板电脑领域存在问题还绝不仅仅是授权费问题这一点:

对比基于LINUX内核的苹果桌面及手机操作系统,Windows系统对处理器频率和内存容量的要求更高。这在高性能的传统PC平台上或许不是太大问题,但在平板电脑上,这就成了很大的问题:平板电脑受限于体积,无法植入太高频率的处理器、大容量的存储介质,因为这会导致巨大的发热,严重影响到平板电脑的稳定性和电池寿命。即便是WM系统,也存在相同的问题。WM系统的“死党”HTC“倒戈”到Android系统,也有这方面原因。

另外,出于对“垄断”的“无限渴望”,微软的Windows系统一直都做得很封闭。从Windows上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微软更倾向于自己的操作系统就能垄断用户的所有应用。即便是WM系统,也秉承了Windows的特性。这种封闭的系统,强调操作系统本身的做法,带来的是不理想的用户体验,而这是以应用为主导的移动类产品最忌讳的。所以,终端制造厂商要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就必须对其进行二次开发,但封闭的系统又加大了二次开发的难度。相对于开放的LINUX类系统(如Android),微软的系统显得缺乏竞争力。

除了以上问题外,微软系统还缺乏有竞争力的应用开发及盈利模式。与谷歌的Android系统xx免费,鼓励开发,更多依靠后期增值服务获利,而终端厂商则依靠应用赢利分成的模式不同,微软系统的终端产品中,最贵的软件往往就是微软操作系统本身——回想一下传统电脑上的Windows的售价,我们就能充分感受到,微软一直是靠操作系统本身在赚大钱。但在以应用为主导,且产品价格不能太高的平板电脑领域,这一模式显然问题很大,它既增加了终端产品的成本,又阻碍了软件开发者的积极性。开发者面临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开发难度更大的操作系统,更严重的是,微软从未认真去运作和开发者利益共享或进行分成的商业模式 ——而这,恰好是苹果擅长的,也恰好是谷歌擅长的。群众的力量才是真正的力量——靠一大堆工程师设计操作系统赚钱的微软,显然还没有想明白这一点。

多重问题的重叠,导致了微软的操作系统在平板电脑领域失去了先机。事实上,就连“最亲密的伙伴”英特尔,也在力推自己的Moblin系统和应用程序商店,力图借此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软硬结合”的移动应用领地。尽管比尔盖茨近日宣称微软不会放弃平板电脑,但我们目前还没看到微软有任何试图抢回平板电脑市场的举措。

观点
摆脱固化思维是关键 否则未来也没戏!

在移动应用产品领域,由于产品的硬件性能相对有限,更多的得靠应用(软件)支撑,所以应用的重要性就被进一步提升了。很显然,目前PC厂商迟迟不发布平板电脑产品,而是转战手机和软件平台,正是基于对当前自身劣势的长远考虑。

微软是软件厂商,在移动应用领域本有先天优势。然而,微软似乎一直对平板电脑产品缺乏应用层面的正确认识,这点从Courier项目上就能看出端倪:从放出的演示视频来看,Courierxx是一台针对设计师这一小众群体开发的绘图和记事“工具”,而不是针对大众应用的产品。缺乏更大层面的受众群体,Courier无疾而终也就不难理解了。而且,在PC领域呼风唤雨惯了的微软显然还没能转换思维。“打开窗口(指Windows操作系统),你就拥有一切”——这句比尔盖茨在10多年前说的话,实则也反映了微软希望以Windows为中心的发展策略,而微软也一直是这么干的。而对于主导地位的过分渴望,对于操作系统本身的过分强调,已让微软陷入了“Windows固化思维”中,无论在任何终端产品上,微软都希望消费者首先认识自己的操作系统,认识微软,而非应用本身。封闭的系统、高昂的授权费用、未给软件开发商提供良好的开发环境和利益分成模式,其实归根到底都是受到Windows固化思维的影响。

我们知道微软“转身”的困难,要想摆脱十多年来的习惯思维,改变十多年来的成长和发展模式,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也非易事,更何况是微软这样的巨人。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微软不能想明白平板电脑是大众应用的产物,不彻底放弃固有的Windows思维和运作模式,那么在平板领域将彻底没戏。不过,我们相信微软有这样的实力,或许,WindowPhone 7就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