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

专题3

2010-05-07 10:21:41 阅读9 评论0 字号:

二十一、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专题

1.地形与气候

(1)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产生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在中低纬高山地区表现尤其明显.

(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而背风坡形成雨影区,降水稀少。

(3)地形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

南北走向的山地,对海陆之间的气流交换有阻碍作用.使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狭长带状特征.如南北美西海岸。而东西走向的山地使气候类型分布向内地延伸,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4)气候对地形的影响

①主要是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

②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

③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地形与河流

(1)地形影响河流走向、水系形状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

德国地势南高北低,河流自南向北;

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形成放射状水系:

四川盆地中部低、四周高,形成向心水系:

亚马孙平原南北两侧地势高,形成树枝状水系。

(2)地形影响河流落差

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河流价值体现不同:在山区.流速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在平原地区.水流平稳.航运价值较大。

(3)河流对地形的影响

流速大的山区.侵蚀作用强烈:流速较慢的平原地区.沉积作用显著。

3.河流与气候

(1)气候要素中的降水.气温直接影响河流的流量和冰期。雨季长、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小。冬季{zd1}月平均气温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反之.河流有结冰期,而且气温越低,冰期越长。

(2)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直接影响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3)我国夏季锋面雨带的推移影啊东部外流河汛期的长短、迟早。

4.气候与动值物、土壤

由于各个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大气环流的形势不一样.所受到的地形、河流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不同.植被就不一样.林中生活的动物和林下发育的土壤也就存在很大差别。

5.地形、河流、气候与农业生产

(1)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发展耕作业  山区:耕作不便,不利于水土保持发展林业、牧业、副业

坡度大小-->影响投入、产出比

陡坡-->修梯田的工程量增加.梯田面积小.耕作的难度加大。投人大于产出。

海拔不同.热量不同.生长期不同。农作物的品种不同。

(2)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条件的需要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灌溉。显然.河流的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重要。世界农业发达区.多分布在大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上.显然与灌溉条件有关:

(3)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①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特别是光照条件.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不同地区、气候资源条件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如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耕作制度就存在着明显差异:

②气候年际变化大的地区.农业生产常具有不稳定性:

③大风、暴雨、冰雹、寒潮、霜冻等灾害性天气也常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6.地形、河流、气候与聚落

    (1)乡村:从已发现的村落遗址或现代乡村来看,它们多位于河流两岸的阶地上,或者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比较高爽平坦的地方。这些地方地势较高.没有洪水浸淹之患,且土地肥沃.*近河流,有利于农耕、畜牧和渔猎.用水和交通也比较方便。

    (2)城市:我国城市分布在地势的{dy}、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比例大致分别是1%、32%和67%,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数都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高原山区也有城市分布,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地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3)河流对城市的影响很大,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沿河分布。因为河运是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因此河流对城址的选择影响较大。同时,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大型聚落.又是工业加工活动集中的地方.每天需要大量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河流是城市的主要水源,吸引城市临河分布。

    (4)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利用日照资源。在南北回归线以南、以北地区,由于没有太阳光直射,因此必须考虑日照与街道方位的关系。为了保证居住区街道所有建筑物都有较好的日照条件,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方位为东北--西南方向或西北--东南方向。

7.地形、气候与工业

    (1)从地形条件看,工业一般布置在地势平坦、开阔,水源近便,对外联系方便的平原地区。

    (2)从气候条件看,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工厂排出的烟尘、废气对居住区的污染,在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布局工业,工业区应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方向.居住区则布局在上风方向。在冬夏季风向相反的地区布局工业.工业区应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居住区则布局在下风方向。

 8.地形、气候、河流与交通-----考虑造价

    (1)修筑铁路、公路等交通线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

    平原地区的地形对线路限制较小,造线时,要求距离较短.弯道较少,少占农田,少建桥梁;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条件复杂.对铁路、公路选线限制较大。山区中的道路避开陡坡。如无法避免,在陡坡上修筑成“之”字形弯道;修隧道在背斜处.考虑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

    (2)海陆空交通运输常需要穿越不同的气候区.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气候资源,并尽量避开气象灾害.才能保证运行的安全和较大的经济效益。例如.飞机场不宜建在多云雾、多暴雨、风速大、能见度差的地方。

 9.资源与工业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了解各种资源的分布,目的不仅仅是了解它们的分布状况.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这种分布对经济发展有哪些利弊.从而懂得应该如何对待不同的资源。比如.我们了解各种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分布。就可以更加合理地进行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

(1)   世界、中国主要工业区的资源种类与工业部门

工业区名称

   

   

英格兰中部工业区

煤,铁

钢铁、汽车,飞机

北海沿岸工业区

   

石油化工

   

煤炭资源丰富,石油、铁矿石进口

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

乌拉尔工业区

多种有色金属矿产、煤、铁、石油

钢铁、机械工业

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煤、有色金属

重工业、军事工业

五大湖工业区

煤、铁

钢铁、汽车

美国南部工业区

石油

石油工业、飞机、宇航,电子

美国西部工业区

矿产资源丰富、环境资源优美、

人才集中

宇航、电子、飞机制造

京津唐工业区

煤、铁、石油

钢铁、化工,机械

辽中南重工业区

煤、铁,石油

钢铁,造船、化工

(2)因地制宜.利用本国资源发展工业

    以法国为例.法国的矿产资源中铁、铝土、铀的储量居欧洲前列。石油和煤严重不足。铁矿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洛林高原.煤田主要位于巴黎盆地以北.因此.法国在有煤铁资源的东北部布局了传统的钢铁工业区。在地中海沿岸。利用丰富的铝土矿和水力资源.发展了炼铝工业。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进口原料日益增多,沿海一些港口的钢铁、机械制造工业迅速兴起。由于作为能源的石油和煤炭严重不足.法国大力发展了水电和核电.目前.核发电量已占全国发电量的70%以上。

(3)用发展的眼光看自然资源与工业布局的关系

    自然资源对于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超级油轮、巨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的出现.能够大幅度地减少运费、降低成本,从国外运进各种工业原料.制成工业品再输往海外.这就为临海地区建立大型工业联合企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时至今日.这种*资源决定工业布局的重要性。在某些新兴工业部门有所降低.小型,轻量的电子元件主要*飞机运输。空运被认为{jd0}技术产品工厂传送带的延伸。这类工业的布局越来越取决于人才和交通;

(4)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不一定是工业发达的地区(发展中国家表现明显)。例如.中东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一半以上.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但工业并不发达。中东各国自己的石油消费量不大.所产石油90%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中东地区的工业为何不发达?因为中东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除石油资源丰富外,其他工业原料贫乏;气候干旱,工业用水缺乏;劳动力较少,技术力量较弱;中东地区以石油出口为主的国家.每年每人收入很高。不需要*发展工业来增加经济收入。

(5)工业发达的地区不一定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

例如.日本是个矿产资源贫乏的国家.工业生产中需要的铁矿石、煤炭、石油、天然气,铜矿石等原  料。需要从国外进口。但是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料学技术水平,以及岛国多港湾等有利条件.可以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因此.日本的冶金、石油化工、汽  车制造、造船等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东京--横滨、大阪--神户、名古屋、北九州地带.主要是接近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海港。

二十二、问答题专题

1、描述类——多为看图归纳

1)、某地理事物的走向(如山脉、河流、等值线等等)

2)、自然特征的描述(如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地质状况)

3)、人文特征的描述(如农业、工业、交通、城市、人口、旅游、环境状况)

4)、某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气候的分布、农作物的分布、人口分布、植被分布等)

5)、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描述(如盐碱化过程、天气变化、风向变化等)

6)、多个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的描述

2、原因分析类

自然原因一般从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河流.湖泊).植被., .矿产.洋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类各种活动.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战争).宗教等方面分析.分析时应该抓住主要原因.常见的有以下:

     逆温、温度变化原因、温差大小、光照强弱、降水、气压、天气、气候、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盐度、洋流、渔场、赤潮、地震、滑坡、泥石流、沙尘暴、水能、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地貌成因、地质构造、河流水文变化、旱涝、岩石成因、缺水原因、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人口迁移、逆城市化

3、区位因素(区位条件)评析类(或者布局是否合理)

回答此类问题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阐述;二要从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方面综合分析判断得出结论.主要涉及人文地理事物的布局因素: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线(点)、商业中心等。分析的时候注意有利和不利的。

4、开发与环保类

   一般要先答出某地区的资源状况,再答出开发这种资源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样的环境问题。

5、危害、措施及治理类

    如能源措施、某工业区的整治、某环境问题的措施、某大河流的治理

6、意义类

    一般包括经济意义、社会意义、环境意义

7、画图类

    多为画地形剖面图

8、特征问题

1)地形(地貌)特征主要从地形种类(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面起伏状况(坡度陡缓.相对高差),海拔高度等方面概括.

2)地表环境特征主要从气候(湿...),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方面概括.

3)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高低的季节变化.年较差),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四季的变化(冬夏季节的长短)等方面概括.

4.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流量的大小.水位的变化(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的多少.结冰期.河流落差.河床的宽窄.河水流速的快慢.河流长短.支流的多少及分布等方面概括.

5.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6.工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

7.农业.工业.城市.旅游等区位特征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分析.

农业区位: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劳动力、工业和城市的发展、科技、政策

工业区位:自然因素:地形.水源等;经济因素:资源、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 政策;社会因素:个人偏好、工业惯性、国防、就业、平衡性别比例等;环境因素: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城市区位: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河流(湖泊);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教、旅游

旅游(影响旅游资源开发)区位: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环境承载量

8. 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主要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和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两方面概括。

9)如何分析一个地区(省)或者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区位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分析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优越;工农业基础条件(好);资源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交通条件(便利);市场条件(广阔);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额(比例多);国家政策和开放程度;旅游条件(丰富,地域组合好);其他条件(国家大型工程等)。

10).如何改善一个城市的交通条件:

建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强城市道路的规划和建设;扩宽道路,专线(定线)行使;建立统一

的交通指挥系统;统一培训驾驶员;减少过境车辆进入城市。

11).如何改善一个城市的环境:

加强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搞好环境教育,提高公众意思,加强环境管理;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加

强绿化;对垃圾进行无害、再生处理。

12).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普通)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大绿化,改善生态环境;有计划的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村产

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加大科技投入,发展农产品加工、商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13)山区农业资源如何综合开发:(以江南丘陵为例)

 走立体农业的道路;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改良红壤;搞好水利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抗灾能力。

14)如何综合整治(发展)一个工业区(鲁尔区、辽中南等)的经济: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提高人口素质,繁荣经济;xx污染,整治环境,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因地制宜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各类资源。

15).如何分析生态农业——新型农业的优势:

  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挖掘了生产潜力;  调整了产业结构;发展了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综合利用。

16).分析一个地区(省)的资源优势:

   土地资源——面积大小,土壤的类型、土壤肥脊,可开垦土地等;

气候资源——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光照;

矿产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铝土矿,磷,硫等;

生物资源——农业基地,经济作物基地,林业基地,水果基地,特色农业等;

水资源——降水多少,河流,地下水,高山冰雪溶水等。

17)、我国中部崛起的区位条件:

    中部地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名山大川多,江、河、湖、库星罗棋布,动植物资源丰富;中部地区水资源量、水库容量、耕地面积、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优势突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中部是我国{zd0}的商品粮基地,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中部具有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交通便利,长江黄金水道、多条铁路干线及国道公路从中部通过;中部地区还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山西省成为xxxx能源基地的区位优势:

    煤炭储量丰富;有多条运煤干线与海港连通,利于能源输出;接近东部沿海的能源消费地区。

山西省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摸清资源的储量,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依靠科技,强化资源加工环节,提高资源的附加值;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美化环境;在煤炭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煤化学工业、电力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等。

18)首都由沿海迁往内陆的主要原因分析:

 加强对广大内地的管理;促进内地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分散大城市职能;有利于国防安全。

二十三、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区域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

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①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

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商业、工业: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

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xx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

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

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一)荒漠化的防治

1、我国西北地区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3、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  塔里木盆地南缘, 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          内蒙古东南部,   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               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二)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1、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zd0}、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3、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4、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5、亚马孙开发计划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xx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移民亚马孙平原      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6、雨林的保护

     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dy}位。

三、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一)能源资源的开发

1、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市场广阔

     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3、能源基地建设

     扩大煤炭开采量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4、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煤—焦—化    煤—铁—钢

5、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6、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调整产业结构

     “三废”的治理

(二)河流的综合开发

1、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尼罗河文明  两河文明  黄河——长江文明   印度河——恒河文明

2、田纳西河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zd0}的分支;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3、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4、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

          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5、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6、流域的综合开发

    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7、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

    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zd0}的电力供应基地;

    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四、区域经济发展

(一)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社会、经济条件:工业: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牧兴工、共促农牧

       交通: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三山脉三平原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

    小兴安岭、大兴安岭、长白山

3、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  :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

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zd0}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畜牧业区    :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

产基地。

     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4、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地区专业化生产

5、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  :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全国{zd0}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dy}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

4、“城中村”

     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五、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西气东输

  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和酸雨)

     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四大气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二)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产业转移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劳动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市场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

 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地理主观题的答案组织常见的模式:

原因(自然、人为)

条件(有利、不利)

影响(正面、负面)

区位(自然、社会、经济)

效益(经济、社会、环境)

措施(生物、工程、技术)

意义(两端、中间)

要素(总量、结构)

后语:规范的不仅仅是答案——————更重要的是思路方法

规范不是机械、呆板——————更重要的是活学活用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专题3】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