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时代的诗与歌----从科幻作品中看人类对机器的崇拜与恐惧

工业时代的诗与歌----从科幻作品中看人类对机器的崇拜与恐惧



腾讯《新银幕》第二期稿件
http://ent.qq.com/zt/2010/newscreen/ironman2.htm

  今年,2010年,如果从{dy}届“世界工业产品博览会算起”,也可以说是工业革命后的第160年,在徐克的《黄飞鸿3之狮王争霸》里,俄国人杜文奇有一句台词:“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它的出现,这个世界将有新的贵族”,这句话的深度实际上超出了武侠片的范畴: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农业社会的终结,从此世界上的权力和力量从掌握土地的人(皇帝)手中,开始转移到掌握机器的人(资本家)手中,就如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权力将重新转入比尔·盖茨式的掌握信息的人手中一样。18世纪中叶,瓦特使蒸汽机真正成为一项可以应用的发明,从此标志了新时代的到来,不管人类乐意于否,机器与钢铁逐渐进入到人类的生活,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欢迎机器时代的到来,包括很多西方的知识分子,在早期的文学作品中,充满了老派艺术家对机器时代的反感和恐惧,比如世界上{dy}部科幻小说《科学怪人》,就讲述了一个被科学的滥用毁灭了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的悲剧故事。还有而今大名鼎鼎的托尔金的《魔戒》,其主题之一其实就是对机器时代的抗拒,电影《指环王》{dy}集中,艾辛格伐树造兵一段是明显的隐喻,霍华德·肖恩的音乐特别设计了以机器轰鸣钢铁碰撞为主音色的代表工业的电影音乐。甚至我们也可以说,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话语之一,狄更斯《双城记》的那句“这是{zh0}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人们纷纷升向天堂,人们纷纷走向地狱”,有多少成分是针对工业时代而言的呢?

  《钢铁侠》并不是一部深刻的电影,但“拥有一颗真正的心”(机器的心)的天才发明家主人公的半人半机器的身份,还是让人再次想起机器与人类关系的命题,机器最终会成就人类,改变人类,还是会毁灭人类,这是科幻电影最常见的主题之一。“生于这个时代,你我都无法选择”,我们很难介于历史的进程,但却应该对此有所了解,下面的科幻作品的回顾将和你一起去思考这个问题。


《骇客帝国》剧照


  拥有一颗机械心脏的钢铁侠,是对半人半机器形态的漫画式的表现,显然这一类的形象,钢铁侠并不是{dy}个。阿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游》原著里,设计了对人类而言是“造物主”的外星生命形态:他们一开始是生物形态,后来开始用机械改造身体,渐渐把身体更换只剩下大脑,之后把则思维存贮于电脑程式中,“他们不再建造太空船,他们本身就是太空船”,在宇宙间穿行。{zh1},则学会了“把思维存贮于空间结构之中”,这是生命的{zg}形式。在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的结尾,宇航员鲍曼在木星与外星的超自然形态生命相遇,被改造成为“星孩”,守护着地球,所谓“星孩”,其实就是存在于空间结构间的生命形式。

  这样的设想被大部分的科幻作品所接受,在罗伯特·索耶的《计算中的上帝》,阿西莫夫的《{zh1}的问题》中,都是同样的理念,即生物在进化中将智能先上传至电脑,{zh1}存在于空间结构之中。而如果这样的设想是合理的话,我们今天则处在{dy}个阶段的初期,事实上,今天的医学已经在尝试用人造器官代替人体的部分。很多作品表现了这种思想,《攻壳机动队》和《骇客帝国》是相当深刻的两个系列,《骇客》代表了西方式的思维,人类被自己创造的A.I.人工智能xx,剩余的人类被改造,植入机械装置以控制其感官,使其成为机器帝国的奴隶。但实际上这个设想虽然震撼,但却未必会成为事实,而《攻壳机动队》的思路可能更符合未来的景况:在人工智能发明之前,人类首先会用机械改造自身——因为后者在技术上要简单得多,因此在真正的A.I.出现之前,可能已经出现《攻壳机动队》式的除了大脑之外都被机器所替代的人类,如电影的女主人类即陷入自己是人类还是机器的两难境地。

  部分身体是机器的人类的主题,在电影中经常采用,如《机械战警》、《未来xx》、《G型神探》等,《骇客帝国》和《阿凡达》中则都出现了而人在内部操控的机甲战士。还有一类半人半机器的形象并没有什么依据,只是代表了创作者对于机器时代的某种恶感,比如冢本晋也的《铁男》和徐克的《妖兽都市》。《妖兽都市》的{dy}句话便说:“它的身体充满五光十色,它的内脏是钢铁和水泥,它就是我们的都市,我们人类都是它的寄生虫。”很可以看作是工业时代对人性吞蚀隐喻的代表之一。


《天空之城》剧照


  动画电影中的机器人相对较为温情,但也不乏其深刻,作为一个零式战斗机制造工程师的儿子的宫崎骏,对机器始终有一种童年式的迷恋,在《天空之城》里,他让一种神秘文化制造的机器人拥有强大力量的同时,也让这种在整个文明消失后仍然存在的充满人性的机器人寄托了一种亘古的忧伤。法国人的《国王与小鸟》中也出现了大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实际上是国家机器的隐喻,机器人{zh1}转而帮助反抗国王的人民,实际上暗合了《双城记》中的描写的法国xx不愿镇压人民转而帮助起义者对抗国王的事实。杰出的动画片《钢铁巨人》将时代设定于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dy}颗人造卫星,孩子们看的电视都是教他们在核大战中如何逃生。超级大国冷战的背景,使这个{zh1}为保护小镇居民而以自身撞向飞来的核子飞弹的机器人,有了《地球停转之日》中外星和平使者克拉克式的高度。

 日本是机器人技术最发达的国家,这个国家对机器人有着不可替代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居然是来自于动画片,手冢治虫的《阿童木》,而这个寄托了对未来的思考与更博大的感情的机器形象,深远影响了后世日本动画对机器人形象的创作,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是探讨机器生命的代表,《蒸汽男孩》等片则对机器时代有深刻而精彩的展示。即使是《新世纪福音战士》这类日本的《变形金刚》式的通俗机器人题材的作品,也不忘在宗教等人类{zj2}命题上大做文章。中日美三派动画,如果说中国动画关注的是过去,日本动画则是关注的是未来,而美国动画则介于两者之间,它们活在当下,尽情享受生活,无论是小孩子喜欢的《变形金刚》,还是默默温情打动无数人的《WALL-E》,都是人类社会中最主流,最正面的价值观的体现。而欧洲动画则强调个性与想象力,放在机器题材上,《加斯帕·莫雷罗神秘探险记》(即《哥特城》)是个很合适的代表。


《银河系漫游指南》剧照


  还有很多机器生命并没有什么科学严谨的依据,他们只是寄托了创作者的某种情怀或者幽默感。看过《银河系漫游指南》的观众一定不会忘记那个忧郁机器人马文,在电影的结尾他用他的忧郁拯救了主人公一行,在原著小说中这个机器人的忧郁更加伟大:他把自己和一台电脑联机交流,结果这个电脑受不了他的忧郁而断线xx了,而这台电脑终端的毁灭拯救了世界,这个情节倒是与刘镇伟让两个小妖受不了唐僧的唠叨而自绝于人民异曲同工。《星球大战》的R2D2是影史上最可爱的机器人之一,他和他的伙伴实际上来自于卢卡斯的偶像黑泽明的《战国英豪》中的一矮胖一高瘦的两个农民,卢卡斯把这两个人物变成机器人在他的史诗里作为搞笑人物。在中国,因为电影{tx}的不发达,机器人的题材也基本上是搞笑的,比如《百变星君》和《铁甲{wd}玛丽亚》。

  如果机器人也拥有生命,那么他是否有感情呢?有的导演喜欢在电影里来一场人机情未了,在西方有蒂姆·波顿,在东方则有郭在容。《剪刀手爱德华》中的机器人拥有电影里的所有人类没有的纯净心灵,代表了波顿对人类自身的失望。《我的女友是机器人》则大玩时间穿梭,{zh1}让机器人为救主人公面牺牲,同时安排了一个生命接替她的位置,其中的寓意仍然可以看作是:机器人变成了真正的人。

 让机器人变成真正的人类是很多科幻片的主题,刘镇伟的《机器侠》是一例,经典的《霹雳5号》也是一例,在这部电影里,正如在唯物主义科学观中认为是雷电造就了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体一样,战斗机器人霹雳5号也因为一次雷击而拥有了感情。这一类电影都非常美好,动人,但我们必须说一句,它们仅仅是寓言,是站在人类的角度上来观看机器生命,实际上如果机器生命真的拥有感情,他的感情也与人类是xx不同的(因为人类的感情决定于人类特有的生理构造,机器人也一样)。而对于相对真实的机器生命的表现,则要交给另一类相对较冷酷的导演来完成了。


   电影中{dy}个重要的机器人形象,《大都会》中的女机器人,这个女机器人实际上是某种政治隐喻。它的法老王式的造型颇为前卫,xx符合这样一部超前的电影。这部电影里,机器人与人类隔隔不入的思想已经开始展现,可看作是后世人类与机器战争题材电影的鼻祖。而在经典科幻《地球停转之日》里,则为外星使者设计了彼文明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作为外星使才的随从,说明当时的思维还并未过多的涉及A.I.的领域。在新版《地球停转之日》里,这个机器人变更加强大。

  实际上,人形并不是最合理的生物形态,在《骇客帝国》中,机器帝国所制造的机器人就并不是人形的,电影的设计者说:昆虫形式是最合理的生物形态。所以尼奥在进入机器帝国首都时,面对的是一群爬来爬去的机器人。而大师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中,那个超级电脑只是一只大红眼睛而已(这个经典的形象后来在《WALL-E》中遭到了调侃,不知道喜欢这部电影的你有没有注意到?包括那首xx的音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但现实和电影中的设计机器人,大多仍坚持人形的机器人设计,显然是人类自恋或某种宗教情怀的结果(上帝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人,人以自己的形创造机器人)。《终结者》系列描写了电脑A.I.反抗并差点毁灭人类的未来世界,但这部在当年颇为超前的电影在今天看来在思想上已经落后(当然卡梅隆的动作天才无可超越),《骇客帝国》对A.I.文明的展示则要深刻得多,这种深刻的原因是,沃卓斯基兄弟是站在跳出人类局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种冷静造成了电影的革命性。《骇客帝国》动画版则是电影版的补充,《第二次文明复兴》(普遍译为第二次文艺复兴,其实是不准确的,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词的法文原意是再生,更多的是指文明的复兴,汉语里约定俗成的翻译侧重了艺术的方面)详细讲述了人类与机器之战的历史,其中对人类天性的狭隘,自私,残忍,自大等缺陷的描写其实相当xx,让每个能自我反省能力的人类看了都觉得不寒而栗。

   还有一类电影虽然也是讲述的是机器人希望变成人类的故事,但相对要深刻的多,比如《机器人安德鲁》(即《两百年人》)和《A.I.人工智能》)。《机器人安德鲁》讲述机器人安德鲁在和主人一家的相处中逐渐拥有了人类的情感,200年后他为了自己的爱和尊严选择放弃机器生命的永生。

   电影《我,机器人》改编自阿西莫夫的杰作《我,机器人》系列,其{zh1}A.I.重新理解了机器人三定律,从而决定囚禁整个人类的立意,也是阿西莫夫作品中一段立意的反用。但这部电影同样也是以超出人类的视角拍成,创作者同样不相信三定律,这个对机器人而言仅仅是一种奴隶制度的定律能够真正维持。电影结尾,寻找真相的NS-5机器人如摩西般站在了机器人海洋的尽头。它让我们想起了《机器人安德鲁》中安德鲁在向主人要求自由时说的那段话: “在下研究过人类的历史,人类创造过可怕的战争,数百万人战死,只是为了一个目的——自由。如果自由这么重要,那么,它一定值得拥有。”《机器人安德鲁》是一部被忽视的杰作,而也许若干年之后,这句话会开始成为值得我们人类反省的警语。

展开

展开

展开

展开

展开

展开

展开

展开

展开

展开

展开

展开

展开

展开

展开

展开

展开

展开

展开

展开

展开

展开

郑重声明:资讯 【工业时代的诗与歌----从科幻作品中看人类对机器的崇拜与恐惧】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