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5年,法拉第(M. Faraday)研究了气体放电基本现象,发现放电管中发光亮与暗的特征区域。
1879年,克鲁克斯(W. Crookes)提出“物质第四态”来描述气体放电中产生的电离气体。
1902年,克尼理(A. E. Kenneally)和赫维塞德(O. Heaviside)提出电离层假设,解释短波无线电在天空反射的现象。
1923年,德拜(P. Debye)提出等离子体屏蔽概念。
1925年,阿普勒顿(E. V. Appleton)提出电磁波在电离层中传播理论,并划分电离层。
1928年,朗缪尔(I. Langmuir)提出等离子体集体振荡等重要概念。
1929年,汤克斯(L. Tonks)与朗缪尔(I. Langmuir)首次提出“Plasma”一词。
汤克斯、朗缪尔提出等离子体中电子密度的疏密波,称为朗缪尔波。
1937年,阿尔文(H. Alfven)指出等离子体与磁场的相互作用在空间和天文物理学中起重要作用。
1942年,阿尔文指出,磁力线可以看成绷紧的弹性弦,“弹拨”磁力线会产生沿磁力线方向传播的横波,现称阿尔文波。
1946年,朗道证明当朗缪尔波传播时,共振电子会吸收波的能量造成波衰减,这称为朗道阻尼。朗道的这个理论,开创了等离子体中波和粒子相互作用和微观不稳定性这些新的研究领域。
1950年,N.赫罗夫森和范德胡斯特论证了有三种扰动波(即阿尔文波、快磁声波和慢磁声波)存在。
1951年,伦德奎斯特给出一个稳定性判据,这个课题的研究至今仍很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