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文具》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dy}节——《买文具》。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人民币”。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元、角、分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根据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特点和课标要求,确立如下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并知道和掌握1元=10角;1角=10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购物活动,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物品交换中的功能与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小面额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中,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并知道和掌握1元=10角;1角=10分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的进行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的兑换。 二、说学情 一年级学生一般对人民币都有了一点认识,能大致分辨出人民币面值的大小.学生比较困难的是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及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如何付钱、找钱等。 三、说教法 我根据学生的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年龄特点,在教学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2、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课的设计我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路径的引导者、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试图让学xx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3、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渗透应用性和开放性。 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任何时候都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再适当渗透应用性和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本课的教学设想之一。 四、说学法 在日常生活的买卖活动中已丰富了学生对人民币的感性认识,故在教学时,我对学生放的开,尽量让学生多说,力图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这一教学理念。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我设计让学生每4人一组,小组活动讨论将人民币进行分类和共同参与到购物、兑换活动游戏中,使学生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 五、说教学流程 {dy}环节:情境引入,整体感知人民币 借助谈话,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买文具,并初步揭示人民币的功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在第二大环节探索新知,认识小面额人民币中我设计了三个小环节: 1、认识人民币 主要是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认识人民币,先独立认识,再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丰富学生的识别方法,构建学生对人民币多种特征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简单分类,了解人民币的单位 在分类中,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操作、探讨人民币的不同分类。在分类中又很自然的引出人民币的单位,使学生更深层次的认识人民币。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了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3、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通过购买一本练习本、一支钢笔怎样付钱这一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人民币的功能。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认识了人民币及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紧接着是第三环节巩固练习,实践运用。 {dy}个练习:换钱游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 第二个练习:购物活动。请学生们拿着自己的钱去购买自己喜爱的物品。 通过2个练习,学生能清晰识别人民币,掌握元角十进关系、角分十进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购物活动进一步巩固人民币的换算,完成教学目标。在活动中每个学生有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生动、轻松、愉快,学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有价值的数学。 之后,是四环节拓展延伸,了解其他国家货币。 我同孩子一起了解了其它国家或地区的钱币,使学生对钱币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zh1}是全课总结环节。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小结,学生由此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多方面进行小结,提升成功的意义,满足学生成功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