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2008年版)(2)_药谷工匠_新浪博客

 

1.查厂房工艺布局图,考证人、物流走向。

2.对进入不同洁净级别的洁净室(区)内的人员和物料,布局是否保证其合理性。

3.进入不同空气洁净级别的洁净室(区)内的人员和物料的洁净措施应有相应的文件规定。

生产青霉素等高致敏性药品的要求:

1.厂房为独立的建筑物。

2.独立的设施、空气净化系统。

3.产品暴露操作间应保持相对负压(查压差计)。

4.排出室外的废气、废物和废水的净化处理设施及验证。

5.检查室排风口与其他空气净化系统进风口的距离、位置,看污染风险。

1.与其他类药品生产区域是否严格分开。如系多楼层的建筑,在同一生产层面与其他一般品种的生产线不得共用物料通道、人员通道、包装线等,防止产生交叉污染。

2.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和专用设备。

3.检查方法同2001条中的3、4、5项。

1.与其他类药品生产厂房分开。

2.专用的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

3.生产性xx类避孕药品的空气净化系统的气体排放应经过净化处理。

1.检查方法同2002条。

2.与其他药品使用的设备、空气净化系统分开。

3.不可避免时,采取了什么防护措施。

4.查有关验证报告。

56

*2201

生产用菌毒种与非生产用菌毒种、生产用细胞与非生产用细胞、强毒与弱毒、死毒与活毒、脱毒前与脱毒后的制品和活疫苗与灭活疫苗、人血液制品、预防制品等加工或灌装不得同时在同一生产厂房内进行。

57

*2202

生产用菌毒种与非生产用菌毒种、生产用细胞与非生产用细胞、强毒与弱毒、死毒与活毒、脱毒前与脱毒后的制品和活疫苗与灭活疫苗、人血液制品、预防制品等贮存应严格分开。

58

*2203

不同种类的活疫苗的处理及灌装应彼此分开。

59

*2204

强毒微生物操作区应与相邻区域保持相对负压,应有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

60

*2205

芽胞菌制品操作区应与相邻区域保持相对负压,应有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排出的空气不应循环使用,芽胞菌操作直至灭活过程完成之前应使用专用设备。

61

*2206

各类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涉及高危致病因子的操作,其空气净化系统等设施应符合特殊要求。

62

*2207

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使用某些特定活生物体阶段的设备应专用,应在隔离或封闭系统内进行。

63

*2208

卡介苗生产厂房和结核菌素生产厂房应与其它制品生产厂房严格分开,卡介苗生产设备要专用。

64

*2209

炭疽杆菌、肉毒梭状芽胞杆菌和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制品应在相应专用设施内生产。

65

2210

设备专用于生产孢子形成体,当加工处理一种制品时应集中生产,某一设施或一套设施中分期轮换生产芽胞菌制品时,在规定时间内应只生产一种制品。

66

*2211

生物制品生产的厂房与设施不得对原材料、中间体和成品存在潜在污染。

67

*2212

聚合酶链反应试剂(PCR)的生产和检定应在各自独立的建筑物中进行,防止扩增时形成的气溶胶造成交叉污染。

68

*2213

生产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等检测试剂,在使用阳性样品时,应有符合相应规定的防护措施和设施。

69

*2214

生产用种子批和细胞库,应在规定贮存条件下专库存放,应只允许指定的人员进入。

70

*2215

以人血、人血浆或动物脏器、组织为原料生产的制品应使用专用设备,应与其它生物制品的生产严格分开。

71

*2216

未使用密闭系统生物发酵罐生产的生物制品不得在同一区域同时生产(如单克隆抗体和重组DNA制品)。

72

*2217

各种灭活疫苗(包括重组DNA产品)、类毒素及细胞提取物,在其灭活或xx后可以与其他无菌制品交替使用同一灌装间和灌装、冻干设施。但在一种制品分装后,应进行有效的清洁和xx,清洁xx效果应定期验证。

73

*2218

操作有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应在专门的区域内进行,应保持相对负压。

74

*2219

有菌(毒)操作区与无菌(毒)操作区应有各自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来自病原体操作区的空气不得循环使用,来自危险度为二类以上病原体的空气应通过xx过滤器排放,滤器的性能应定期检查。

75

*2220

使用二类以上病原体强污染性材料进行制品生产时,对其排出污物应有有效的xx设施。

76

2221

用于加工处理活生物体的生物制品生产操作区和设备应便于清洁和去除污染,能耐受熏蒸xx。

    参见《生物制品GMP检查指南》。

1.检查工艺布局图。

2.检查中药材的前处理、提取、浓缩与制剂生产是否共用人流、物流通道,动物脏器、组织的洗涤或处理是否与制剂生产在同一厂房,是否相互影响。

-- 强调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设置防尘及捕尘设施

检查中药材的筛选、切片、粉碎等操作是否有除尘、排风设施,排风设施是否能防止昆虫、灰尘等进入。

1.查这些公用设施的系统图并有相应的管理和操作文件。

2.凡影响产品质量的所有公用设施(如纯蒸汽、压缩空气、氮气等)都应通过验证,并按日常监控计划监控。

3.检查记录,并对在超出限度时采取的措施进行评估。

1.仓储区平面布局图。

2.温、湿度计的放置位置及温、湿度调控措施。

3.照明、通风设施,温、湿度控制管理文件。

4.“五防”设施及管理文件。

5.特殊储存条件及管理文件。

6.物料、成品储存管理文件。

7.现场考察储存条件,必须满足物料、成品的储存要求。

8.温、湿度定期监测及调控的记录。

-- 考虑了不同物料取样的要求

-- 无菌原料可在无菌分装室或无菌检查室取样

-- 普通物料可用取样车取样

-- 根据取样车操作规程,正确取样

检查取样室/设施、位置、条件。

-- 称量室环境与生产环境一致。称量室的净化级别应与原辅料最终包装环境级别一致。如直接分装的无菌粉针剂,其称量应在百级背景条件下。

1.查空气洁净度级别监测数据,看是否与生产要求一致。

2.有无捕尘设施,其实际效果。

3.捕尘设施有无防止空气倒流设施。

--  “各类实验室”不包括中间产品检验室

1.质量检验布局图。

2.现场检查实验室、中药标本室、留样观察室是否与生产区分开。

3.留样观察的条件与留样药品贮存条件是否一致。

-- 微生物检测室一般分:无菌检测室、微生物限度检测室、阳性对照室。

-- 无菌室检测室:万级背景下的百级层流。有条件的企业可采用隔离操作系统,保证环境条件优于或等于生产环境,防止假阳性

-- 微生物限度检测室:万级背景下的百级层流

-- 阳性对照室:用于微生物鉴别、毒、菌种传代等。条件好的企业可以使用生物安全柜,避免致病菌的扩散。条件差的可使用层流柜,但必须是垂直流的。阳性对照室的回风应经过处理后直排。

-- xxx效价测定、不溶性微粒测定一般要求在避菌条件下进行,可在层流操作台下完成。

检查微生物实验室应注意:

-- 无菌室和微生物限度室不可公用更衣室及缓冲间,防止污染无菌室;

-- 无菌检查时要监测环境,同时作沉降菌检查;定期对微生物实验室作环境监控,测悬浮粒子及沉降菌。

-- 检查企业是否做无菌室及层流柜的高效过滤器检漏试验,是否定期验证。

1.无菌检查室应按无菌操作区管理,至少应在10,000级背景下的局部100级超净工作台内进行,不得与生物检定、微生物限度检查,污染菌鉴别和阳性对照试验使用同一试验室。

2.无菌检查室与非无菌操作间共享人流通道时,有无相应的管理措施,如避免在同一时间同时做不同性质的试验;对检品外表面进行取样,看xx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等。

3.微生物限度试验、生物负荷(Ambient load或Bioburden)检查可在同一室进行;孢子D值测定、污染菌鉴别和阳性对照试验可在同室进行但应使用不同的LAF操作台;xx内毒素检查不需要无菌操作条件。这些试验均应有书面规程,并有防止污染的措施。

1.检查对有特殊要求的仪器、仪表是否放在专门的仪器室内。

2.是否有防止静电、防震、防潮、避光等设施。

1.实验动物房布局图。

2.实验设施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证明文件。

3.实验动物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证明文件。

4.委托检验时被委托方的试验设施及实验动物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证明文件。

5.委托协议书、委托检验监控管理文件。

6.检验和委托检验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

参见《生物制品GMP检查指南》。

三、设   

【检查核心】

设备的设计和安装应有利于避免交叉污染、避免差错并便于清洁及日常维护。

【检查条款及方法】

1.检查是否有竣工图,包括工艺设备和公用系统。

2.生产设备应设计合理并有足够的大小,安装位置应方便使用、清洁、xx和日常保养。

3.现场检查并查阅设备验证文件,注意以下几点:

3.1 所选设备的材质。设备内表面不应脱屑、生锈、发霉、长虫,不得吸附和污染药品。

3.2 清洗、xx/xx的方法和一般周期,不能移动的设备应有在线清洗的设施。

3.3 安装应便于设备生产操作、清洗、xx/xx、维护、保养,需清洗和xx的零部件应易于拆装。

3.4 工艺设备应在生产工艺规定的参数范围内运行。

4.现场检查:设备安装的位置是否适当,如是否在送风口附近;设备是否能密闭。

1.根据xx柜的容量计算理论批次量和实际的生产批量,检查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xx。

2.{yt}生产多个批号或一批需多次xx时,每批产品零头包装如何xx,如何处理。

3.检查工艺技术文件,核对生产批量,xx柜容量与生产批量是否适应;实际操作的生产批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xx。

4.检查现场。

2.1xx柜是否有自动监测及记录装置。

2.2是否纳入批生产记录。

    参见《生物制品GMP检查指南》。

1.检查设备文件。

1.1与药品直接接触的设备的表面材质是否与药品起化学变化或吸附药品。

1.2设备内表面材质是否易清洗或xx、耐腐蚀。

2.检查现场。

2.1设备是否有不易清洗的死角。

2.2与药品直接接触的设备、容器、工具表面是否光洁、平整、不易产生脱落物。

检查现场,洁净室(区)内的设备保温层表面是否符合要求。

1.检查设备文件,与药液接触的设备、容器具、管路、阀门、输送泵等是否为优质耐腐蚀材质。

2.检查现场,药液的管路是否符合要求。

1.禁止使用含有石棉的过滤器材。

2.查滤材材质的证明材料,过滤装置是否吸附药液组份、释放异物。

3.查相应的管理文件和过滤系统的验证资料。

-- 禁止使用塑料、木制器具;选用质量好的筛网

1.相应的管理文件。

2.必要时可使用金属探测器。

-- 强调原料药生产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检查现场。

1.检查设备文件。

2.检查现场。

2.1检查设备传动部位是否密封良好,保护装置是否齐全。

2.2使用的润滑油、冷却剂是否符合要求。

1.检查设备文件。

2.检查现场,与设备连接的主要固定管道上是否标明内容物的名称和流向。

1.检查纯化水系统运行监控的标准操作规程(SOP),看是否有工艺流程示意图,标明纯化水制备、储存和使用回路。规程应阐明系统运行控制参数范围、清洁xx方法、取样点位置、编号及当系统运行超过设定范围时,采取什么纠偏措施等内容。

1.1纯化水的工艺流程图和供水管网图。

1.2纯化水标准操作规程、过程控制规程,含取样和记录。

1.3饮用水、纯化水的内控标准。

1.4纯化水的水源是否符合饮用水标准。

2.注意检查系统清洁、xx方法、频率及日常监控结果。

3.纯化水的储存及使用点之间应采用循环方式,并采用巴氏xx器或采用其他适当清洁、xx方法。

4.储罐的通气口应安装疏水性过滤器,贮罐水位显示方式应能防止污染。

5.按制水工艺流程示意图进行现场检查。

5.1纯化水的制备是否符合要求。

5.2纯化水的储存是否符合要求。

5.2.1储罐是否密封,内表面是否光滑,顶部宜安装清洗喷淋装置。

5.2.2储罐是否有放空管,通气口是否安装有疏水性过滤器。

5.3纯化水的分配是否符合要求。

5.3.1分配系统的管路和有关部件是否保持倾斜并设有排放点,以便系统在必要时xx排空。

5.3.2分配系统的设计是否考虑安装各取样阀的位置。

5.3.3水循环的分配系统是否避免低流速,支管的长度是否小于其管径的6倍。   

5.3.4储存与分配宜采用循环方式。

6.检查系统验证报告或水质数据年度汇总报告。

1.检查储存是否采用80℃以上保温、65℃以上循环或4℃以下存放;储罐的通气口应安装不脱落纤维的疏水性xx滤器。

2.当个别使用点不得不使用软管时,软管不得积水,不得直接放在地面,并有防止污染的措施,如软管不宜过长,不接触地面,不用时应挂起来,使用时应适当放水冲洗等。

3.检查系统验证报告或水质数据年度汇总报告。

1. 储罐和输送管道所用材质,应xx,耐腐蚀,内壁光滑,不得对工艺用水造成污染。查安装确认(IQ)资料中的材质证明材料。

2.检查文件。

2.1储罐和输送管道所用材料是否xx、耐腐蚀。

2.2储罐和管道是否按验证结果规定了清洗xx周期。

2.3储罐和管道清洁、xx标准操作规程和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3.使用回路不应出现死角、盲管等难于清洁的部位。注射用水总出水口不宜设xx过滤器,如因产品工艺确实需要设置时,应靠近使用点并定期更换,更换频率根据验证结果确定。

4.检查注射用水储罐出、回水的温度计、压力表、电导控制仪表等是否在规定的有效期内。

5.注射用水系统宜设在线清洗、xx系统;贮罐应有人工清洗口。

6.检查系统取样点的标识与标准操作规程(SOP)中工艺流程图是否一致,查清洗、xx记录,查水质检查年度汇总报告。

7.查系统工作日志,看出现偏差时采取什么纠偏措施。

1.检查设计是否符合产品及工艺要求,系统运行是否可靠,操作维护是否简单,是否有防止污染的措施。

2.检查是否有维修计划,计划是否包括水系统的操作规程、关键的质量项目和运行参数(包括关键仪表校验)的监控计划、定期xx/xx计划、设备部件预防性维护的内容、机械系统和运行条件变更的管理办法。维修计划是否包括维修内容、周期、记录及归档办法。

3.检查维修记录是否符合维修计划的要求。

4.检查工艺用水的检验报告是否符合规定。

1.查相关的计量技术资料和管理文件。用于保证中间体或原料药质量的控制、称量、测量、监测和测试设备,应按照书面程序和规定的周期校验。

1.1检查计量器具及其精密度是否符合生产和检验要求。

1.2计量器具是否有定期校验的规定。

1.3是否定期校验并有计量检定证书和计量检定合格证。

2.建立计量检测的台帐、登记、档案,关键设备校验的有效状态应有据可查。

3.计量器具应有醒目的合格标识,检查是否在规定的有效期内,并核对国家技术监督部门定期检验的合格证书。

4.检查是否按国家规定,定期进行校准、校验。企业持证人员如自行校验,应使用可追溯的已计量合格的标准量具,并应保存完好的校验记录。

5.不得使用不符合校验标准的仪器。当存在校验偏差,关键仪器因疏忽被使用时,要查上次校验合格后至发现偏差期间,偏差对药品质量的影响。检查现场,计量器具是否有明显的合格标志,且在有效期内。

1.检查设备文件,是否有状态标志的规定。

2.检查现场,生产设备是否有状态标志,状态标志的内容、样式是否符合规定,标志是否明显。

3.车间长期闲置不用或因损坏不能使用的设备,应有附相应文字说明的醒目标示牌。

1.检查文件,生产设备是否制定有维修、保养规程,规定有定期维修、保养计划,并有相应的保证产品质量的措施。

2.设备编号。

3.设备档案。

4.查相应的管理、操作文件及记录。

5.是否设专人负责,规定维护、保养、检修的周期。

    检查现场。

1.现场检查干燥设备进风口的过滤装置。

2.出风口是否有防止空气倒灌的装置。

3.过滤净化后的干燥用空气所含微粒和微生物数应符合规定的空气洁净度要求。

参见《生物制品GMP检查指南》。

1.查设备管理文件,看是否建立了设备台帐、档案并对设备进行编号管理等。

2.检查现场生产、检验设备,是否有使用、维修、保养记录。

3.查设备管理档案。

-- 弥补对模具管理要求的缺失

-- 首先强调的是制度,其次是保管

1.相应的管理文件。

2.是否专人专柜保管。

3.有效的保管条件。

四、物   

【检查核心】

物料管理系统应具有可追溯性,从原料批号可查到成品客户,从客户投诉可查到其原因与生产过程的偏差是否相关;物料有质量标准、标识(如代号、名称、批号等),并有有效期或贮存期的规定,不使用无标准物料;遵循“先进先出”原则,接近有效期的物料需及时复检,不使用超过有效期的物料。

【检查条款及方法】

1.供货商审计:应根据物料质量标准从经质量管理部门核准的一个或多个供货商处采购物料。

2.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物料部门参与,进行供货商审计工作,审计的重点是关键物料的供货商。设计内容如下:

2.1 供货商合法的资格审核,包括《药品生产许可证》或《药品经营许可证》,《许可证》的有效期、生产范围、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生产药品的生产批件、批准文号、注册生产地址、检验报告单、《营业执照》等。

2.2 供货商厂房、设施、设备的条件,质量保证体系,产品质量等。

2.3 供货能力,企业信誉等。

3.通过审计,建立供货商档案,由质量管理部门设专人管理。

4.鼓励将供货商作为物料的质量标准的一个附加项目来处理,关键物料不得从未经审计的供货商处进货,供货商改变时,需经质量管理部门认可。

5.有采购、储存、发放、使用的相关管理规程。

6.物料采购合同应有名称、规格/标准、数量、包装要求等内容。

7.到货验收时,应按采购部门提供的收货资料、供货商的送货单、化验报告等,对照实物,检查核对批号、到货数量和包装有否损坏等情况。

8.物料部门应建立库卡,物料台帐等,物料存放位置应与库卡上标明的一致。

9.难以xx按批号分开的大批量、大宗原料、溶媒等物料验收时可根据其对质量影响的大小,实行混批编号法;其收、发、存、用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10.上述购进的物料与已入库物料(如溶剂或储槽中的物料)混合前,应按规定验收、检验,合格后方可放行。

11.检查企业为确保无来自槽车所致的交叉污染,是否采用专用槽车,对每车物料抽样检验等方法。

12.质量管理部门放行后,物料方可发放使用。

13.物料的使用采用“First-in First-out”,即“先进先出”的方法。

(中药制剂)

1.检查文件。

1.1是否制定了物料采购管理制度。

1.2是否规定了必须在经企业批准的供货商处采购。

1.3是否制定了对供货商质量体系的审核程序,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1.4检查对供货商质量体系的审核记录及供货商档案是否符合要求。

2.是否制定了物料接收、储存保管、发放使用等管理制度,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2.1库存中药材、中药饮片的保管是否按规定方法定期养护,防止害虫、霉菌的污染,是否有详细记录。

2.2是否有有效的防止昆虫、鸟类、鼠类等动物进入的设施。

2.3是否有有效的通风、降温、xx设施及温、湿度监控仪器;是否有详细记录。

2.4物料是否按批发放使用,发放物料是否按物料入库时间顺序先进先出。

3.检查现场是否按规定执行。

(原料药)

1. 供货商审计:应根据物料质量标准从经质量管理部门核准的一个或多个供货商处采购物料。如果关键物料的供货商不是该物料的制造商,中间体或原料药生产企业应当有该物料制造商的名称和地址,并对关键物料供货商进行质量审计。

2. 由物料部门与质量管理部门一起承担供货商审计工作,审计的重点是关键物料的供货商。设计内容如下:

2.1 供货商合法的资格审核,包括《药品生产许可证》或《药品经营许可证》,《许可证》的有效期、生产范围、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生产药品的生产批件、批准文号、注册生产地址、检验报告单、《营业执照》等。

2.2 供货商厂房、设施、设备的条件,质量保证体系,产品质量等。

2.3 供货能力,企业信誉等。

3. 通过审计,建立供货商档案,由QA设专人管理。

3.1 鼓励将供货商作为物料的质量标准的一个附加项目来处理,关键物料不得从未经审计的供货商处进货,供货商改变时,需经质量管理部门认可。

3.2 有采购、储存、发放、使用的相关管理规程。

3.3 物料采购合同应有名称、规格/标准、数量、包装要求等内容。

3.4 到货验收时,应按合同要求检查核对批号、代号(相当于质量标准)、本企业编号(或批号)、到货数量和包装有否损坏等情况。

3.5 物料部门应建立库卡,物料台帐等,物料存放位置应与库卡上标明的一致。

3.6 难以xx按批号分开的大批量、大宗原料、溶媒等物料验收时可根据其对质量影响的大小,实行混批编号法;其收、发、存、用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3.7 上述购进的物料与已入库物料(如溶剂或储槽中的物料)混合前,应按规定验收、检验,合格后方可放行。

3.8 检查企业为确保无来自槽车所致的交叉污染,是否采用专用周转车,对每车物料抽样检验等方法。

3.9 物料的使用采用“First-in First-out”,即“先进先出”的方法。

-- 物料到货台帐应记录

-- 物料分类账应记录

-- 货位卡应记录

-- 领料单应记录

-- 批生产记录应记录

-- 物料检验报告单应有记录

1.制药企业物料的标识通常包括三个要素:品名、代号(相当于质量标准/规格)和批号,实行计算机管理的还需要设条形码。可按供货商的批号设企业内部使用的编号,一些质量要求较低的包装材料或大宗物料可按来料日期编批,而不按供货商的批来设置编号,但应体现批的概念,即在质量上有理由将编号视作批号。检查企业物料管理系统及抽样制度,看物料的标识是否符合GMP的基本要求。

2.检查制药企业是否设有代码系统,以便于区别物料名称相同、质量标准或规格不同的物料,有利于实现GMPxx混淆和差错的基本目标。

3.现场抽查,购进物料是否按规定给定批号/编号,并按批号/编号及物料贮存要求贮存;帐、物、卡是否相符。

4.实施计算机物料管理系统的企业,检查系统验证报告。

(中药制剂)

1.检查文件,是否制定中药材、净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材粉、浸膏及辅料的存放管理规定。

2.检查现场。

2.1中药材是否按品种、企业编制的编号/批号专库存放。

2.2净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材粉、浸膏是否按品种、企业编制的编号/批号分开存放;辅料是否按品种、规格、批号分开存放。

-- 考虑了原料药生产用物料的特殊性,尤其是用储罐储存的大宗液体物料。

1.原、辅料是否符合国家药品质量标准/企业内控质量标准。

2.包装材料(包括内、外包装材料)是否符合标准。

3.企业可通过验证建立物料的内控标准,无任何标准的物料不得用于药品生产。

(中药制剂)

1.检查文件,是否规定物料须按国家药品标准/企业内控标准(包括非药用辅料、包装材料)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检查现场,物料(中药材、中药饮片、辅料、包装材料)货位状态标记是否明确标明经质量管理部门检验。

-- 增加了法定批准文件及程序的要求

-- 对购进的产地不是中国的药材,如:乳香、没药、血竭等,应注意向供应商索取相关的进口审批手续

1.进口原料药:《进口药品注册证》或《医药产品注册证》、《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或《进口药品通关单》

和首次进口的《进口药品检验报告单》。

2.进口药材:《进口药材批件》。

3.《注册证》、《批件》的有效期、生产国,进口包装的标签上,应注明药品的名称、注册证号,并有中文标识。

4.复印件应有供货单位质量管理机构的原印章。

5.国务院所规定范围内,需批批进口检验的,应按规定索要批《进口药品检验报告单》。

6.相关的管理文件。

-- 缺少油墨的药用标准,对直接进入人体的辅料{zd1}应符合食用标准

1.检查企业物料质量标准(内控标准)及标准依据(食品行业法规),是否符合规定。

2.检查对该油墨供货商质量体系(QS)评估报告及批准文件,对供应的油墨质量是否有保证。

3.检查库房油墨实物及采购、验收、质量检验等是否符合规定。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2008年版)(2)_药谷工匠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