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标本的采集理学检查化学检验显微镜检查脑脊液检查的注意事项临床 ...

脑脊液检验
尿液 脑脊液 浆膜腔积液 前列腺液 xx分泌物 精液 粪便检查
脑脊液的产生脑脊液的功能脑脊液的成分
概述 标本的采集 理学 化学 显微镜 注意事项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概述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它充满于蛛网膜下腔、脑室及脊髓中央管内,相当于脑和脊髓的组织液,主要由各脑室的脉络丛产生(脉络丛为突入脑室内的,有丰富xxxx的特殊结构).
产生 功能 成分
脑脊液的产生
脑脊液的产生
一般认为95%的脑脊液来源于侧脑室和第三、四脑室的脉络丛上皮细胞,也有人认为70%的脑脊液是脑室的脉络丛通过主动分泌和超滤的联合过程形成,约30%的脑脊液是在大脑和脊髓的细胞间隙形成的间质液.
产生 功能 成分
1、参与脑组织代谢,通过血管周围间隙运送营养物质至脑细胞并带走其代谢产物,为xxxx系统提供了必要的相对稳定的理化微环境.
脑脊液的功能
产生 功能 成分
2、脑脊液充满于脑室系统、和脊髓蛛网膜下腔内很少一部分存在于脊髓中央管内,形成脑的"保护垫",避免在震动或损伤时与颅骨相撞,减少震荡,保护脑髓,起缓冲作用.
脑脊液的功能
产生 功能 成分
3、脑脊液循着一定的方向流动,对调节颅内压 变化和维持神经细胞的渗透压平衡,调节碱储,保持PH在7.28-7.32等方面起作用.4、脑脊液还通过转运生物胺类物质来影响垂体功能,参与神经内分泌调节.
脑脊液的功能
产生 功能 成分
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其化学成分基本上与血浆相似,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脉络丛上皮对血浆中各种物质的通过具有选择性,最易通过的物质:氯化物、钠、镁、二氧化碳、乙醇等
脑脊液的成分
产生 功能 成分
较易通过的物质:白蛋白、葡萄糖、钙、乳酸、氨基酸等 ;不易通过的物质:纤维蛋白原、胆红素、胆固醇、补体、抗体、毒物和某些xx.
脑脊液的成分
产生 功能 成分
脑脊液由临床医生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三个无菌管收集,{dy}管作xx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和免疫学分析,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和显微镜检查.每管收集1-2ml,立即送检.
脑脊液的采集
概述 标本的采集 理学 化学 显微镜 注意事项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脑脊液的理学检查
目视检查比密
概述 标本的采集 理学 化学 显微镜 注意事项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脑脊液的目视检查
颜色混浊度凝块或薄膜
目视检查 比密
正常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病理情况下,可以有不同颜色的改变.红色黄色其他颜色
颜色 混浊度 凝块或薄膜
脑脊液的颜色
脑脊液中混血液时,常由于各种出血引起,见于: 穿刺损伤性出血 蛛网膜下腔及脑室出血
红色 黄色 其他颜色
红色脑脊液
在收取标本时,最初几滴为红色,在以后颜色逐渐变淡到清晰,在实验室离心后上清液为无色透明,镜下见RBC形态完整,无皱缩等,由于红细胞未发生溶解,上清液隐血实验阴性.
穿刺损伤性出血 蛛网膜下腔及脑室出血 新旧出血的鉴别
穿刺损伤性出血
其脑脊液呈均匀红色,离心后上清液仍显淡红色或黄色,镜下RBC锯齿状或皱缩,并有破坏,上清液隐血阳性,存在游离HB.
蛛网膜下腔及脑室出血
穿刺损伤性出血 蛛网膜下腔及脑室出血 新旧出血的鉴别
是由于脑脊液中含有变性的HB或多量的蛋白质,可因出血、梗阻、郁滞、黄疸等引起.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由于RBC破坏,出血5-6小时后即可出现黄色,停止出血后,这种黄色仍可持续3周.
黄色脑脊液
红色 黄色 其他颜色
椎管梗阻,如髓外肿瘤等,当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小于1.5克/升时,则颜色变黄,梗阻的部位越低,黄变越明显.化脓性脑膜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等,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上升.
黄色脑脊液
红色 黄色 其他颜色
黄色脑脊液
当脑脊液中胆红素量大于8.5时,即可被黄染如重症黄疸、甲肝等疾病.
红色 黄色 其他颜色
其他颜色脑脊液
乳白色:WBC升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绿色:见于铜绿xx胞菌、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脑膜炎褐色或黑色:见于xxxx系统的黑色素瘤
红色 黄色 其他颜色
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 当脑脊液中WBC大于0.3克/升时,则脑脊液浑浊当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或含有大量xx、xx时脑脊液会混浊. 报告方式:清亮、微混、混浊.
脑脊液的混浊度
颜色 混浊度 凝块或薄膜
收集脑脊液于试管中,静置12-24小时,观察有无凝块或薄膜的形成,正常脑脊液放置后不形成凝块或薄膜.化脓性脑膜炎往往在1-2小时内形成薄膜、凝块、沉淀结核性脑膜炎在12-24小时形成膜状物或纤细凝块.
脑脊液的凝块或薄膜
颜色 混浊度 凝块或薄膜
正常脑脊液比密为:1.006-1.008
脑脊液的比密
目视检查 比密
PH值蛋白质的测定葡萄糖测定氯化物
脑脊液的化学检查
概述 标本的采集 理学 化学 显微镜 注意事项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正常脑脊液PH:7.35-7.4
PH值 蛋白质 葡萄糖 氯化物
脑脊液的PH
蛋白质的定性试验蛋白质的定量试验
脑脊液的蛋白质测定
PH值 蛋白质 葡萄糖 氯化物
正常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仅是血浆蛋白的1/200,即0.2-0.4克/升,而且以白蛋白为主,正常脑脊液中球蛋白含量较低. 潘氏试验硫酸铵试验李文生试验
定性试验 定量试验
脑脊液的蛋白质定性试验
原理试剂操作结果判断
潘氏试验 硫酸铵试验 李文生试验
潘氏试验
脑脊液中蛋白质遇苯酚即结合成不溶性蛋白盐而出现白色混浊或沉淀.
原理 试剂 操作 结果判断
潘氏试验原理
饱和苯酚溶液,取苯酚10ml加水100ml充分混匀,37 温箱数小时,底层有苯酚析出,上层即为饱和溶液,避光保存.
潘氏试验试剂
原理 试剂 操作 结果判断
取2ml饱和苯酚溶液于小试管内,滴入脑脊液1-2d,在黑色背景下立即观察结果.
潘氏试验操作
原理 试剂 操作 结果判断
立即形成白色凝块.
极强阳性(++++)
白色絮状沉淀;
强阳性(+++)
较浓厚的白色雾云状浑浊;
阳性(++)
白色云雾状浑浊;
弱阳性(+)
稍呈雾状;
极弱阳性(+-)
无浑浊,清晰、透明;
阴性(—)
潘氏试验结果判断
原理 试剂 操作 结果判断
原理:饱和硫酸铵可以沉淀球蛋白,由于正常脑脊液中球蛋白含量很低,故出现阴性,如果球蛋白含量升高,则ROSS-JONES试验呈(+),除去球蛋白后,再以乙酸煮沸法测定白蛋白.
硫酸铵试验
潘氏试验 硫酸铵试验 李文生试验
原理:磺基水杨酸和氯化高汞均能沉淀脑脊液中蛋白质,根据两试管中沉淀物比例的不同,可以鉴别结核性脑膜炎和化脓性脑膜炎.
李文生试验
潘氏试验 硫酸铵试验 李文生试验
概述高低取决因素测定方法及结果临床意义
脑脊液的葡萄糖测定
PH值 蛋白质 葡萄糖 氯化物
脑脊液中G 约为血糖的60%,仅为血糖的3/5,当xxxx系统受xx或xx感染时,这些病原体或被破坏的细胞都能释放出葡萄糖分解酶使葡萄糖被消耗,而使脑脊中G的含量降低,以化脓性脑膜炎早期降低最明显.
概述 高低取决因素 测定方法及结果 临床意义
脑脊液的葡萄糖测定概述
血糖浓度血脑屏障通透性脑脊液中糖利用速度携带运转系统的功能
葡萄糖含量的高低取决因素
概述 高低取决因素 测定方法及结果 临床意义
测定方法及结果
葡萄糖氧化酶法或己糖激酶法.该法特异性、准确性好.参考值:2.5-4.4mmol/L
概述 高低取决因素 测定方法及结果 临床意义
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的降低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中的xx性脑膜炎脑瘤神经性梅毒、低血糖等.
葡萄糖测定临床意义
概述 高低取决因素 测定方法及结果 临床意义
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升高见于:早产儿及新生儿饱餐及V注射G 后血性脑脊液脑干的急性外伤、中毒糖尿病
葡萄糖测定临床意义
概述 高低取决因素 测定方法及结果 临床意义
正常脑脊液中氯化物含量比血清高,脑脊液中氯化物水平随血氯水平而变化,在xx性脑膜炎和xx性脑膜炎早期,氯化物含量常降低,结核降低尤为明显,而病毒性脑膜炎时往往不降低.氯化物含量升高主要见于尿毒症、肾炎、心衰等.参考值:120-130mmol/L.
脑脊液氯化物检查
PH值 蛋白质 葡萄糖 氯化物
细胞总数的计数WBC计数
脑脊液的显微镜检查
概述 标本的采集 理学 化学 显微镜 注意事项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直接计数法稀释计数法
细胞总数的计数 WBC计数
脑脊液细胞总数计数
适用于脑脊液标本清亮或仅微浑方法:用毛细滴管吸取已混匀的脑脊液标本少许,直接充入细胞计数室内,静置2-3分钟,低倍镜下计数两个计数池内四角和中央大格共10个大格内的细胞数,即为每微升脑脊液的细胞数(即RBC+WBC).
直接计数法 稀释计数法
脑脊液细胞直接计数
如果标本中细胞过多,可用生理盐水或RBC稀释液稀释,在低倍镜下进行计数,结果乘上稀释倍数,其余方法同上.
脑脊液细胞总数稀释计数
直接计数法 稀释计数法
直接计数直接分类计数染色分类计数
脑脊液白细胞计数
细胞总数的计数 WBC计数
方法:用毛细滴管吸取冰醋酸后全部吹出,使管壁上附着少量冰醋酸,然后用同一吸管吸取少量混匀的脑脊液标本,几分钟后其中RBCxx溶解,再充入计数池内,按上法计数.如果WBC过多,可用WBC稀释液计数,结果乘以稀释倍数即可.
直接计数 直接分类计数 染色分类计数
脑脊液白细胞直接计数
WBC分类:WBC直接计数后,转高倍镜观察,共计数WBC100个,分为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内皮细胞)和多个核细胞,如果WBC总数不足100个,则直接写出单个核和多个核细胞数,如果WBC总数小于30,则可不做分类计数或改用染色分类计数.
脑脊液白细胞直接分类计数
直接计数 直接分类计数 染色分类计数
方法:脑脊液离心后,取沉淀涂片,制成薄膜,干后用瑞氏染色,油镜下分类计数,报告方式同血液WBC分类计数,内皮细胞则另行描述.
白细胞染色分类计数
直接计数 直接分类计数 染色分类计数
1、脑脊液采集后在1小时内进行细胞计数,时间过久,则细胞破坏、沉淀或纤维蛋白凝集成块.2、穿刺损伤血管RBC升高,细胞总数计数已无意义,WBC须经校正.3、RBC形态如果有皱缩或肿胀时,应描述,以协助鉴别陈旧性出血或新鲜出血.
脑脊液检查注意事项
概述 标本的采集 理学 化学 显微镜 注意事项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4、细胞计数时,须注意RBC或淋巴细胞与新型隐球菌区别,新型隐球菌有出芽现象,不溶于乙酸,加0.35摩尔/L,镜下仍保持原型,而RBC破坏,淋巴细胞则核桨更明显,或加印度墨汁1D,加盖片,高倍镜下见新型隐球菌见新隐有厚荚膜,不着色.
脑脊液检查注意事项
概述 标本的采集 理学 化学 显微镜 注意事项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健康人脑脊液中无RBC,WBC极少成人为0-0.001*109/L儿童为0-0.015*109/L 早产儿、新生儿为0.03*109/L主要为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为主,偶见内皮细胞.
正常参考值
概述 标本的采集 理学 化学 显微镜 注意事项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某些xxxx系统疾患的脑脊液中细胞数可增多,当WBC数大于0.01*109/L时,临床上则视为有病理意义,WBC的升高见于各型脑膜炎、脑寄生虫并、脑瘤等.
脑脊液细胞计数临床意义
概述 标本的采集 理学 化学 显微镜 注意事项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WBC轻度升高,见于浆液性脑膜炎、脑瘤等;(0.01-0.03)WBC中度升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乙脑等;(0.031-0.20)WBC高度升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出血等;(大于0.2);
脑脊液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概述 标本的采集 理学 化学 显微镜 注意事项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找到抗酸性杆菌或结核
增加,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其后以淋巴细胞为主
↓↓
混浊有薄膜形成
结脑
可发现致病菌
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
有凝块、毛玻璃样
化脑
定性2+以上+~2+
xx
细胞总数及分类
葡萄糖(mmol/L)
蛋白质
外观
结脑和化脑区别表
概述 标本的采集 理学 化学 显微镜 注意事项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发表评论

*

* 绝不会泄露



?
郑重声明:资讯 【概述标本的采集理学检查化学检验显微镜检查脑脊液检查的注意事项临床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